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日常如何训练?太空授课将有什么惊喜?对话神十三航天员乘组
2021-10-15 11:05:26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

2021年10月1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公布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名单。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飞行乘组,担负空间站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

九霄逐梦再问天,阔步强国新征程。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拉开帷幕之际,记者带您了解执行此次任务的3名航天员。

航天员翟志刚——

梦想之路,永不止步

■本报记者 卫雨檬 安普忠 通讯员 占 康

翟志刚,男,汉族,籍贯黑龙江龙江,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中心飞行教员,安全飞行9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9月,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13年1月,入选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时隔13年,刚过完55岁生日的翟志刚即将再度踏上飞天之旅。

对于这位航天英雄,人们的印象大多定格在2008年9月27日——当天16时41分,身穿“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在浩瀚宇宙迈出中国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

从此,茫茫太空有了中国足迹。翟志刚手中挥动的五星红旗分外鲜艳,深深印刻在亿万中华儿女的脑海。

从太空漫步到驻留“天宫”,2021年10月,翟志刚又一次参与并将要见证中国航天事业前进的步伐。

光辉时刻的背后,是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与默默坚守。

小时候,翟志刚家境困难,读书学费是母亲卖炒瓜子一笔笔攒下的。高三时,他所在班级常常组织补课,遇到夜晚停电,教室里只能用汽油灯照明。翟志刚坐在后排,光线不足,他就在口袋里揣上一小截蜡烛头。

就是这一小截蜡烛头,翟志刚也只在上课时用,一下课马上吹灭,用纸包起来装进口袋……艰苦的求学岁月里,一小截蜡烛头照亮了他心中的梦想。

从考入飞行学院到成为航天员,敢吃苦、能吃苦的精神意志,始终支撑着翟志刚一路前行。

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要进行首次太空行走,这意味着航天员必须练就强大的体能,完成更危险、更富挑战性的科目。在模拟失重水槽里,翟志刚身着水下训练服,在10米深的水下进行模拟失重训练。每次训练结束浮上水面,他都累得几乎虚脱,训练服里浸满了汗水。

梦想好像在那一刻有了重量,全都由晶莹的汗水凝结而成。凭着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翟志刚踏出了关键一步。在19分35秒的太空行走中,他“走”了9165千米,在当时被新闻媒体称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这是翟志刚个人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的一大步。

看似顺利出舱活动的背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打开舱门时,轨道舱突然响起火灾报警。

千钧一发之际,翟志刚与战友刘伯明稍作眼神交流,彼此心中便达成默契:就算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留下历史性的一刻!

翟志刚毫不犹豫地迈出舱门,战友刘伯明果断调整任务步骤,先把五星红旗递给了他。翟志刚挥动国旗向地面报告,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

当人们从电视直播中看到这一画面时,翟志刚和战友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如果发生不测,就让挥舞国旗的画面作为向祖国的永久告别……

事后分析表明,轨道舱火灾警报只是一场虚惊。直播画面里的太空,依然深邃宁静、茫茫无际,翟志刚漫步其间的身影,浪漫、轻盈更显英勇和无畏。

每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都是下一次任务的开始。从1998年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到2008年成为我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用了整整10年时间。从神舟七号出舱活动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这期间,他又度过了13年。

23年里,翟志刚曾数次担任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备份航天员,数次与任务擦肩而过。日复一日的训练、一次次接受选拔,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一路走来?

“航天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骨髓里。”翟志刚说,他为飞行而生。梦想与热爱,是他坚守信念、克服种种困难的“燃料”。

为了磨砺心性,训练之余,翟志刚喜欢上了书法。“练正楷是功夫活,有可能三四个月过去了,你的进步看起来微乎其微,但只要你坚持到第五、第六个月,必有收获。”翟志刚说,航天员这3个字要一笔一画地写,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

此次任务,翟志刚将和战友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里驻留6个月时间。从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在轨飞行68小时27分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半年的太空生活,翟志刚和中国航天人一起探索,中国载人航天之路将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再次开启一段崭新的飞天之旅,翟志刚如此展望:“高高兴兴地飞出去,兢兢业业地飞行,安安全全地飞回来。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任务完成好!”

航天员王亚平——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本报记者 王凌硕 安普忠 通讯员 占 康

王亚平,女,汉族,籍贯山东烟台,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80年1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567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

还记得那位在太空授课的中国女航天员吗?

没错,她就是王亚平,即将第2次踏上太空之旅。

8年前,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在天宫一号上进行首次太空授课,王亚平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8年后,王亚平即将成为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她的脸上多了几分自信与从容:“这些年,我一直处于奔跑状态,时刻准备着创造新成绩。为征战更深更远的太空而努力奋斗。”

出生于山东烟台小山村的王亚平,小时候经常帮父母干农活,是学校里的长跑健将。

高三那年,她参加了女飞行员选拔,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被录取。

东北航校的求学经历让她难忘:“寒冬零下20多摄氏度,每次跑步衣服里面是汗,外面是霜,睫毛上都是小冰粒……”那段时间,王亚平觉得像是一场竞争激烈的长跑比赛,不拼尽全力就会被淘汰,“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坚持。”

毕业后,王亚平来到空军某部,成为一名飞行员,能够熟练驾驶4种机型。2010年,王亚平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成为航天员,耀眼光环的背后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加入航天员队伍到执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面对复杂繁多的训练科目,王亚平一次次挑战自我、挑战极限。

“一飞冲天的豪迈,鲜花簇拥的归来,这些镜头前的光鲜场景总是短暂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从神舟十号凯旋到如今神舟十三号再度出征,王亚平坦言,“这8年时间,每天都是备战状态,随时做好为祖国出征太空的准备。”

此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时间更长、任务更繁重、难度更大,对航天员飞行器状态的掌握、航天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男航天员相比,女航天员的体能难免有差距。但在浩瀚太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改变它的环境,也不会因为女性到来而降低它的门槛。”王亚平说。

过硬的实力来自日积月累的艰苦训练。穿戴好重达200公斤的水下训练服,深入10米深的模拟失重水槽进行出舱活动水下训练。对加压后舱外服的操控力,她要比男航天员更努力才能做到。

如何提高上肢力量?一个字——“练”!

体质训练教员谷志明对此深有感触:“每次王亚平都有针对性地加练臂力,抓握铅球、俯卧撑、举杠铃……她练得非常刻苦。”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王亚平笑着说:“从事航天员这份职业,美不是重要的,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才最重要。”她经常和大家比一比谁的胳膊粗、谁的肌肉更强壮。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验过,就不知道其中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真谛。”王亚平将这些感受娓娓道来,柔声细语中充满着力量。

无数次的高强度训练,支撑着王亚平的底气:“练好本领,完成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

这份底气里,饱含着一种渴望。第一次40分钟的太空授课,王亚平面对的是全国6000万名中小学生。“那种亲手为孩子们播种航天梦想、开启追梦旅程的感觉真是太棒了!”她说。

“任务归来后,我收到了很多孩子的来信,他们立志要当航天员,去探索美丽的太空。看到这些,我感到非常欣慰。”王亚平说。

这些年,有的孩子报考了航空航天专业,有的甚至成为她的同事。最令她触动的是,当年在太空授课时还未出生的孩子,现在翻看当年视频,还在问:“王老师,您什么时候能再上太空,给我们上一堂太空授课?”

此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依然会有科普教育内容。至于具体形式,王亚平笑着说:“暂时保密,相信一定会给孩子们带来惊喜。”

“我心中始终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再度飞天之际,王亚平深情表白。

航天员叶光富——

不改初心,无惧挑战

■本报记者 贺逸舒 安普忠 通讯员 占 康

叶光富,男,汉族,籍贯四川成都,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80年9月出生,1998年8月入伍,2002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司令部作战训练股空战射击主任,安全飞行11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

戈壁滩的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东风航天城问天阁里,挺立着一个矫健的身影。

他就是航天员叶光富。这一天,他盼望了很久,也等待了很久。

一路走来,叶光富觉得足够幸运——从一名普通农村娃,成长为一名飞行员,后来又当上航天员。

身份变了,不变的是叶光富对天空的热爱。他曾仰望广袤天空,也曾在蓝天中追逐白云,如今又将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

11年逐梦飞天,而今一朝梦圆。作为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里最年轻的航天员,叶光富自信而又从容:“加入航天员队伍11年,我为梦想也奋斗了11年。为了这一天,我做了全方位的准备。现在,我对任务信心满满!”

这是叶光富第一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却不是他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5年前,作为中国航天员代表,叶光富与来自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的其他5名航天员共同参加了欧洲空间局组织的为期15天的洞穴训练。

在意大利著名旅游胜地撒丁岛上,随行摄影师拍摄下6名满身泥土的航天员从洞穴中欢呼走出的场景。在此之前,他们经历了6天6夜、长达162小时的探险。

撒丁岛高山深处,存在巨大的喀斯特地貌地洞。阴冷潮湿的洞穴,险象环生。那里没有阳光,没有声音,连食物的选择也十分有限。这种与太空类似的极端环境,是评估和锻炼航天员能力的理想场所。

作为关键项目探测组负责人,叶光富带领小组成员完成了2个洞穴、总距离约600米的勘测任务,发现了令人震撼的杰里科大厅,还发现一段长约500米的洞穴分支并获得该洞穴一处通道的命名权。

作为首次参加国际性航天员训练任务的中国航天员,叶光富凭着出色表现,赢得了世界同行认可。

对这次任务,随行摄影师评价:“叶光富似乎永远不知疲倦。”对叶光富来说,这是他工作与生活的常态。

与飞行员常态化执行飞行任务相比,航天员的职业生涯只有两种状态:飞行和准备飞行。

艰苦训练始终与航天员的职业生涯相伴。2010年,叶光富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基础理论课程学习、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出舱活动训练和救生训练等……凭着一股拼劲,他完成了8大类上百门科目的训练并通过考核。

自备战空间站任务以来,航天员训练科目更加复杂苛刻。最具考验的莫过于出舱活动水下训练。航天员会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穿戴好200公斤的水下训练服,充压后被吊车放到10米深的模拟失重水槽里。

这时候,航天员要进行舱外行走、攀爬、安装设备等操作。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每一步都异常艰难。

航天员训练任务繁重,经常一下水就是6个小时。完成训练后,叶光富的两层手套和内衣都被汗水浸透。有时吃饭,他手抖得几乎拿不住筷子。

正如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所言:“破茧成蝶从来都是痛苦的过程,没有异于常人的毅力,是很难熬过来的。”

“11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训练,这个过程对我们也是一种历练。人生精彩就是体现在漫长又艰辛的奋斗过程。”叶光富说。

准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叶光富有时忙得好几天不能回家。上初三的儿子在电话里对他说:“咱们都面临一场攻坚战,我们一起努力,打赢各自的战斗!”

金秋十月,叶光富航天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场战斗即将打响。

“10年间,平均每两年调动一次工作,辗转多个省份,飞过5种机型……”2009年我国启动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工作时,首批航天员李庆龙看到叶光富的资料时感慨道:“频繁调动工作却初心不改,依然挚爱飞行,他一定是对事业坚定执着的人。”

梦想因热爱不再遥远。如今,叶光富带着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即将向深邃太空发起新的挑战。

关键词: 日常 如何 训练 太空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