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专家学者建言广州中小企业培育与发展——厚植沃土 让中小企业“不负春光”
2021-10-27 15:11:53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

广州开发区一家中小企业的智能装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广州视察时,深入多家企业调研后提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重要论断。此后国家不断为中小企业发展释放政策红利,希望激发起新时代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以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支撑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成为中国中小企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面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深刻变化,国家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为何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参与创新活动有哪些重大意义?广州作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重要论断的诞生地,未来该如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围绕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邀请了学界、业界嘉宾进行了探讨。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方晴、林琳、申卉

广州税务与银保监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密切合作,深入推动“银税互动”项目。2019年至2021年9月,共有6.46万户次纳税人通过“银税互动”项目获得贷款近522亿元。

在当前创新引领的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下,中小企业参与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主要原因在于产业链上的分工越来越细密,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整体的协同创新要求也越来越高。

——任颋

面对当下复杂的环境,中小企业能够展现机制灵活的优势,能够应对和消化种种不确定性。中小企业集中了民间的智慧、韧性和潜力,是创新发展的底层支撑,也是国家培育大企业的基本面。

——贾康

在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广州应当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马晓白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因轻资产、无抵押物而导致难以申请贷款的难题。为此,广州税务与银保监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密切合作,深入推动“银税互动”项目,对依法诚信纳税(费)的纳税人提供更优的金融产品服务。

——韩流柱

通过大企业的先进实践,我们可以将这些经验沉淀,快速复制形成基础设施服务,极大地简化了中小企业接入通用技术的路径并聚焦创新创造成果。

——贺东东

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破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如探索中小企业金融专营服务,实行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重点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

——廖菁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广州敢闯敢试

广州日报:广州是“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这一重要论断的诞生地。集合广州的实际情况来看,广州该如何继续让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并办成大事?

任颋:广州从进一步的工作来说,一是要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的结合作用,发挥好政府作为市场的守护者、监管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二是把关注点放在产业环境的培育引导上,创造有利于产业升级和有效集聚的市场环境,让更多的市场化中介服务机构依据市场规则来参与孵化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三是搭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生态体系和支撑平台,广州拥有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群体,进一步和产业的前沿需求对接,创造良好的产学研结合的协作机制和对科研人员参与产业创新的激励机制,服务好“专精特新”企业的孵化培育。

马晓白:在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广州应当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通过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健全民营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就比如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痛点上,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资本化运作,为中小企业解决资金不足,发展受限的问题。

韩流柱:从税务部门的角度来看,我想应从三个维度入手。

一是加强理念转变,从“找不到人”到“请来找我”。从2021年5月起,广州税务将37个综合办税服务厅“1号窗”设置为“有困难请找我”“不满意请找我”专窗,全市95个税源管理所为纳税人提供快速反映诉求的二维码、值班岗人员、值班电话等信息。截至目前,已响应解决纳税人诉求近5200个。二是强化政策兑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广州税务依托“智慧12366”平台,以“答未问”精准专题式推送加场景式智能引导锁定咨询需求。三是优化审批流程,从“人工审批”到“智能审批”。2020年12月,广州税务在全省首推纳税人“自主领票”,实现发票“一键申领”和“自动确认”。

廖菁:三年来,广州开发区全面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具体做法包括打造要素高效配置的市场环境,支持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重要主体。例如“融资难”“融资贵”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今年我区设立了“一站式”企业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建设首续贷服务小程序,建立抢单、兜底、过桥等服务机制,提高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首贷、续贷可获得性。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破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例如探索中小企业金融专营服务,支持银行定向为中小企业融资,扩大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实行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重点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还有人才方面,要克服中小企业“引才难”“育才难”“留才难”瓶颈,通过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实行“揭榜挂帅”,面向全球高层次人才、团队征集原创思想和方案,解决中小企业重点发展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

解决“卡脖子”难题 “小巨人”是关键

广州日报:过去公众的视野大都局限在“中小企业的存活”上,“中小企业能办大事”重要论断的提出,相当于一次思想解放,让全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中小企业参与创新的重要性为何越来越凸显?

任颋: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提供细分领域和供应链条上的配套。而在当前创新引领的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下,中小企业参与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主要原因在于产业链上的分工越来越细密,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整体的协同创新要求也越来越高。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于关键零部件元器件、核心技术工艺、配套产品等的发明、创新、制造,这类企业往往由前沿技术驱动,在细分技术领域拥有原创的技术能力,市场韧性强,产品迭代速度快,能够保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性并做出实时反应。因此,培育和发展起一个内在有机关联、相互协同促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生态,对保持和提升我国整体产业链供应链的水平和韧性非常重要。

贾康:中小企业具有“船小调头快”的特点。面对当下复杂的环境,中小企业能够展现机制灵活的优势,能够应对和消化种种不确定性。中小企业集中了民间的智慧、韧性和潜力,是创新发展的底层支撑,也是国家培育大企业的基本面。最近几年,在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群体当中已藏龙卧虎,他们已经升级成为越来越多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

中国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一些外商已经或者正在考虑将产线产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国家。虽然他们在当地体会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但这些国家产业配套的完整性和中国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迁出的外资企业中有相当大的比重又考虑迁回中国。中国中小企业在整体配套上的支撑力值得重视。在中国进一步的升级发展过程之中,这个比较优势潜力还可以更多发掘。

马晓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已占据重要位置。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6.4%,平均拥有发明专利近12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深耕细分市场,创新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对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难题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面对中小企业困境 广州有妙招

广州日报:中小企业要实现创新发展,会遇到哪些难题?

任颋: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说,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几个主要挑战:第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般不以平台效应或模式创新为主,主要依托高技术领域独特的专业优势,在产品成型,迅速打开市场后,往往会面临运营上的挑战。第二,“专精特新”特别是成为“小巨人”的企业会吸引资本市场的注意,有些资本方可能会争夺企业控制权,甚至为谋求短期财务收益而牺牲企业长期的技术提升,进而丧失创新为本的“专精特新”企业本质。第三,企业获得一定成功后,创始团队核心成员对企业的未来走向也可能会出现分歧,这个时候需要核心创始人对企业前景做出坚定判断并予以坚持。

马晓白:中小企业要办大事,实现创新发展也并不容易。首先,中小企业虽然拥有高新尖技术,但是还要自己去宣传,它们担负的使命是靠自身推动整个行业上下游的发展;其次,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以来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对于其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都有极大的帮助。此外,在中小企业发展当中,产业创新、人才成本、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韩流柱: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因轻资产、无抵押物而导致难以申请贷款的难题。为此,广州税务与银保监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密切合作,深入推动“银税互动”项目,对依法诚信纳税(费)的纳税人提供更优的金融产品服务。从数据上看,2019年至2021年9月,共有6.46万户次纳税人通过“银税互动”项目获得贷款近522亿元。

第二是中小企业主不了解相关的优惠政策,可能存在对政策应享未享的问题。为此,广州税务想了三个办法:一是推出“税惠通”减税降费政策查阅指南,集个性搜索、一键收藏等功能于一体的减税降费政策宝典。2019年上线以来,使用“税惠通”系统快速查询税费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已超50万人次。二是上线“广州智慧12366”智能咨询平台,打造“问、办、查、评、送”一体化智能服务体系,实现“7×24小时服务不打烊”,为中小企业一对一地解答疑难问题。三是打造“线上直播—网络辅导—快速响应—对点答疑”的闭环式链条管理与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税务培训。

贺东东:作为中小企业要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成为龙头企业相当不易。需要在一个特定的市场,用产品和机械化等去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树根互联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解决“将从大企业所获得的数字化转型这些经验传递给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问题,并形成一个良性机制,拥有可行的商业模式。大企业对平台的需求很高,而且有很多创新应用的场景。通过大企业的先进实践,我们可以将这些经验沉淀,快速复制形成基础设施服务,极大地简化了中小企业接入通用技术的路径并聚焦创新创造成果。

激活企业创新能力 政府来帮忙

广州日报:地方政府过去更重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关注不够。若要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任颋:特别针对中小微创新型企业,政府应提供普惠型的创新资助,以帮助中小微企业迅速实现技术突破。以往,政府可能会担心给中小微企业资助不容易看到成效。事实上,这取决于当地的整体市场环境,只要市场氛围鼓励创新,政府对企业的资助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就能够对企业产生正向激励,发挥政府资助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杠杆效应。

同时,政府也要发挥好产业集聚和产业园区的作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是发挥产业链上为核心大型企业配套的作用,较好的产业集聚效应有利于降低这些企业的运营成本。因此,产业园区应该更好地开发适用于中小企业的智能化公共服务,减轻企业负担,发挥好企业的创新孵化和发展促进功能。

贾康:总体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是要经历不断优胜劣汰,政府很难去说具体扶持谁,只能是按照规则,对事不对人。政府需要营造高标准、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这能激发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但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方法中会有很多细节管理上的挑战,全国都还需要总结经验。

马晓白:政府应当着重做好保障工作,让企业无后顾之忧。一方面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引进集聚各类金融要素和金融资源,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为中小企业创造适合发展的土壤,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通过培育和扶持,以期提升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产业链配套协作体系,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业集群。

关键词: 纳税人;产业链;税务;中小企业;大事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