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让考古从“深闺”走出
2021-11-07 06:10:57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

从泥土中探寻文明印迹、零距离观察发掘过程……近期,多地开展“公众考古”活动,2021首届北京公众考古季、2021年度辽宁·沈阳公众考古活动等陆续启动,公众可通过勘探现场体验、专题展览、云端展示等活动近距离感受考古魅力。

由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可以说文物是由公众创造的,考古学的成果源于公众,又能反过来影响公众认知。考古和公众难以分开,考古也需要走向公众。

以往,考古学披着神秘“面纱”,其研究过程及成果不能很好地被大众知晓,考古学者也多是埋头做学问,这显然不利于考古学走出“深闺”,也不利于文物的保护传承。

可喜的是,近年来,从“良渚遗址热”到“三星堆上新”,从文博节目热播到考古盲盒脱销,公众对考古文博、文化遗产的兴趣连年攀升。VR、考古现场直播、考古盲盒……新的技术手段及消费形式,也助力考古从“深闺”走向大众。各地在公众考古方面更是新招频出,如开放考古现场,让网友参与“云考古”,以及招募志愿者到考古一线实地体验等。让公众参与、体验考古工作,有助于发掘文物的潜在价值,让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内涵以一种被公众广泛认可的方式得到传承,让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成为考古事业进步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公众考古”的探索仅限于向公众展示考古工作新成果、介绍文保技术及法规等,公众参与程度不够深、形式不够多。在确保文物安全前提下,还需进一步丰富形式,增强公众参与度,一些待发掘项目可先期招募志愿者参与准备工作,一些在发掘项目也可开放发掘现场让公众参观,使更多人了解考古、走进考古、享受考古成果。

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开展公众考古活动,让社会各界参与到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探索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气韵,有助于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风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为弘扬中华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徐 达 来源:经济日报)

关键词: 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 考古学 公众参与程度 招募志愿者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