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身残志坚勇创业,脱贫致富谱新篇
2021-11-15 12:11:53 来源:中国网 编辑:

11月14日,走进芦溪县新泉乡市上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所在的田地里,残疾青年陈炎玲手拿镰刀,正和本地务工村民一道,娴熟地收割成熟的大豆,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命运多舛,残疾青年挑起生活重担

陈炎玲,江西省芦溪县新泉乡檀树下村人,从小罹患小儿麻痹症,因未及时治疗造成二级肢残,行走极为不便。和同龄人相比,陈炎玲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不怕苦,能吃苦,一双眼睛总是透着执着与坚毅。

1989年出生的他,个子不高、黑黑壮壮,却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四口中,母亲残疾、父亲体弱、弟弟正在读书,原本一家人全靠种田和低保补助维持生计,生活捉襟见肘。迫于经济上的压力,刚刚二十出头的陈炎玲便绞尽脑汁寻求致富出路。

天道酬勤,脱贫致富发展“种养”

2015年初,得知新泉乡政府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鹅苗的消息,陈炎玲也鼓起勇气报了名,并顺利申请到白鹅苗200羽,就这样,陈炎玲做起了养殖业。

养殖伊始,好学的他便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讲座,一有时间就去跟大户们学习经验,在他的精心照顾下,白鹅渐渐长大,并在年底卖了好价钱,当年纯利润达到11000余元。在收获第一桶金后,他不等不靠、把握机遇。同年9月,陈炎玲又有了新想法,他想利用早晨的时间做蔬菜贩卖,当他向村干部提出这个想法寻求意见的时候,时任村主任贺云萍二话不说替陈炎玲担保,帮他在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1万元,做起了蔬菜贩卖。每天天不亮,他就出门了,卖完菜又马不停蹄的回家照料白鹅。天道酬勤,2015年,陈炎玲带领家人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6年2月,他又购进300羽鹅苗,年收入增加1.4万元。

2017年,他对市场进行考察了解,发现种植业起步资金不大,能够做到稳扎稳打、打有准备的仗。经过檀树下村党支部协调,他流转村民田地120多亩,向当地的种植大户取经,开始种植早稻。期间,乡扶贫站为他申请产业奖补资金1.5万元,县残联为他发放农村残疾人种养加扶持基地补助以及残疾人燃油补贴7000余元,助力他更好地发展种植业。

2021年初,由萍乡市农发集团投资,采取“公司+大户”模式,在新泉乡种植航天育种大豆。大豆种植采取乡党委政府主导、农办和合作社共同负责、由新泉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支部专业人员全程管理的模式,拿出100元每亩的奖励资金,聘请种植大户来进行管理,按照田间管理好坏、大豆产量高低等方面进行考核实行奖励。在吸取第一季航天育种大豆种植成功经验后,陈炎玲在第二季承包了700余亩大豆,眼下正逐渐进入收割旺季,恰逢天气晴好,他每天都很忙碌。

感恩思源,带领村民共奔小康

陈炎玲始终铭记党和政府给他的关爱和扶持,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带动当地村民就业,最忙的时候雇佣了三十多名村民在航天大豆基地务工,其中半数农工都是乡里的脱贫户,今年已发放务工费用二十余万元。

“航天大豆收成不错,早稻产量也很好,今年总收入已稳妥突破10万元。等收完这批豆子,马上接着种植冬季蔬菜了。”短短几句话,陈炎玲说得“心不在焉”,外表看起来粗犷的他言语间总是透着些朴实和腼腆。

随着陈炎玲的目光远远望去,只见在大豆收割完的田地里,原本宁静的土地被一片热火朝天的干活儿场景打破。10余位务工妇女正在捡拾土里的石块,以便马上种植萝卜等时令蔬菜……

天道酬勤,只有耕耘才会有收获,有苦尽方能甘来。贫穷与苦难培植出了陈炎玲一颗顽强的心,他的生命和坚强一起成长。父母生病、弟弟读书以及家里建房欠下的债被他还清了,弟弟大学毕业后顺利在外地的一家医院工作,自个发展的种植产业也在政府的扶持下蒸蒸日上……如今,陈炎玲一家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刘艳红)

关键词: 村民 大豆 残疾青年 种植大户 田地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