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预付费“跑路”现象往三四线城市转移 “潮庭健身店”全国多地先后“跑路”
2021-11-22 09:12:4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

近期,一家名为“潮庭健身”的连锁机构在宁夏、陕西、河北等地门店相继“跑路”,引发关注。受访专家和商业人士表示,近年来预付费行业“跑路”事件频发,并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三四线城市转移态势,暴露出预付卡监管法律制度不健全、行政部门监管存在盲区等弊病,建议多措并举治理预付卡市场乱象。

一健身店全国多地先后“跑路”

自去年至今年9月,在宁夏银川市开设11家门店的潮庭健身先后全部停业,部分新开门店从成立到停业甚至不超过1年,会员退费无门,员工遭遇欠薪,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记者采访了解到,涉事消费者自发组建了多个维权群,粗略估计会员有2000多名,损失金额超400万元。

“没有提前接到任何通知,卡里还有8000多元没消费,‘跑路’前一周门店还在大搞会员卡促销活动,这明显就是诈骗,性质太恶劣了。”涉事消费者王璐(化名)2019年在潮庭健身恒大御景店办了两张卡,去年4月左右门店关停,她被转到潮庭健身中环店,这家门店今年9月初也停业了。

王璐等消费者还介绍,潮庭健身运营本身就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资金管理有很大漏洞,“会员买课直接转账给教练,有的一次性十几万元,钱怎么入的公司账并不清楚。”记者实地走访潮庭健身多家门店看到,健身房大门紧闭、人去楼空,一些门店还拖欠商场房租、物业等费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潮庭健身教练说,他所在的门店“跑路”前也未通知员工,现在还拖欠他7000多元工资。

记者调研发现,作为全国性连锁健身机构,潮庭健身已在海南海口、内蒙古呼和浩特、陕西榆林等多地相继“跑路”,这些门店大多在停业前还在低价促销会员卡和私教课程。记者从涉事消费者的微信朋友圈截图看到,曾在潮庭健身银川店工作的员工,在银川门店“跑路”后,很快又在朋友圈发布山东潍坊开新店的预售广告。

预付卡监管尚存三大短板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已成为多行业普遍存在的商业运营模式,但恶意诈骗、圈钱“跑路”等乱象频发,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记者调研了解到,目前,这一领域监管尚存三大短板。

——缺少上位法,企业违法成本低。北京德恒(银川)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文静说,我国缺少专门规制预付式消费的法律,目前主要按照商务部2012年发布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执行,法律层级低,管理效力有限。

该办法要求对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单用途预付卡企业法人进行登记备案,但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行业不在范围内,个体工商户等非企业法人也不在备案范围内。

“这导致消费纠纷发生时,职责部门大多以事后干预为主,手段和效果有限,陷入被动局面。”周文静说,此外,根据该办法,执法部门对预付卡各类违规行为的最高处罚为3万元,企业违法成本低,无法形成威慑。

——责任主体不明,监管存在盲区。预付式消费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如发卡由商务部门监管,消费纠纷由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涉及刑事违法则交由公安,但事件发生时往往是“多头不管”。

消费者刘玉(化名)向记者吐槽道,她在发现潮庭健身“跑路”次日就找到当地市场监管局,但市场监管局推到商务局,商务局推到公安局,最后她又被推回了市场监管局,“到底谁来管?”

——由东向西转移,地区协作不足。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预付费商家“跑路”现象呈现“由东向西”转移态势,在一线城市这一问题多年前已呈现高发态势,地方已通过立法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如北京、上海等地探索由银行等对预付费进行全额监管或按比例冻结,确保资金安全性,而中西部地区近年来才呈现上升态势,立法相对滞后。

此外,一些连锁型企业在多地发卡,先后出现“跑路”,但跨区域监管部门罕有联合展开工作情况。

呼吁加快预付卡相关立法

目前,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多部门成立工作专班,正在登记统计潮庭健身涉事消费者信息。10月中旬,宁夏市场监管厅会同多部门印发通知,在全区展开为期3个月的重点行业商业预付卡专项规范整治工作。记者就此事联系多个相关部门采访时,对方均表示当前不便接受采访。

受访专家学者、商业人士表示,预付式消费本是商家快速回笼资金、回馈消费者的一种“双赢”经营模式,有助于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但近年来各种乱象严重损害了市场健康发展,还可能引发效仿,监管力度亟待加强。

首先要加快预付卡相关立法,在国家层面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周文静建议,从源头完善发卡制度,采取先备案审核、后发行模式,对发卡机构资质加强审核评估,建立并公开信用评估系统。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要求发卡机构每年发布包括资产总额、净利润、预付金管理等在内的年度报告,监管其经营情况。西部地区可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出台的制度法规,尽快完善地方立法。

其次要健全日常监管协调机制和风险处置机制。银川市市民金涛说,不少商家“跑路”前都有一定端倪,比如服务质量下降、频繁歇业休息等,希望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等加强舆情监测,及时处理投诉,发现不良经营行为时应及时向消费者发布预警信息、消费提示等,避免造成更大损失。

马丽娟、杨稳玺/新华每日电讯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