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B站董事长:布局元宇宙已经来不及了
2021-11-24 13:42:42 来源:中国企业家 编辑:

宗庆后:民企要给员工加工资

日前,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如果全国的民营企业,都给员工加工资的话,消费也提起来了,经济发展会更好,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以下是宗庆后接受采访内容摘编:

民营企业是主力军,解决就业占了大头。如果全国的民营企业,都给员工加工资的话,消费也提起来了,经济发展也更好了,你的企业发展也更好了。这样其实也是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我认为是全国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社会更加和谐,国家也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的共同富裕和高福利、高税收国家的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欧洲,高福利高税收,干活的跟不干活的收入都一样,搞得有钱人不投资,没钱人不干活,它这个经济怎么会发展?

我们现在实现共同富裕是不搞平均主义,也不是搞一刀切,同时一下子富裕起来,也是分阶段的分批的,让你勤劳致富,不养懒汉。

(来源:中国蓝新闻)

周育先:产业投资一定要长期主义,不挣短钱快钱

近日,我国建材领域唯一一家央企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技术的研发最难的不是把产品做出来,而难在规模化量产。同时他表示,产业投资一定要做长期主义,我们挣的不是短钱、快钱,我们要挣的是10年、20年甚至30年这样长周期的钱。

以下是周育先接受采访内容摘编:

新材料的技术研发是很难的,集团碳纤维的技术攻克花了10多年时间投入数十亿元,不断投钱、投人、投资源。新技术在从0到1、从1到量产,我们经常会画一个曲线,中间会经历一个成果转化的“死亡谷”,很多院所的新产品都会在这个点死掉。所以最难的并不是把产品做出来,碳纤维的产品10年前就出来了,但是为了要实现规模化量产,同时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我们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

新材料并不一定贵,真正的价格是随着成本和价值的变动而变动,例如玻璃纤维这种新材料,之所以它能支撑到300万吨的产能,是依靠在技术领先的前提下,成本也有优势。技术的进步也体现在成本的进一步下降,成本降低后才能应用到更多的应用场景,否则的话只能解决某些特定行业,例如航空、航天等。我们的新材料要面向大众,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而不只是面向国家重点工程。

水泥就是“白菜价”,现在5毛钱一斤,比白菜还要便宜,量大价优。用产业的思维去做材料,先解决有无的问题,然后考虑如何真正惠及民生,惠及行业,把生产成本降下来。

产业投资一定要做长期主义,我们挣的不是短钱、快钱,我们要挣的是10年、20年甚至30年这样长周期的钱。只要是10年-20年能够有收益,能够做成量大面广,这样的产品就值得我们做。

企业基业长青首先要长期主义,另外,要真的积极创新,创新不止要做技术创新,还得要去做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这是一个系统。我们做了几十年的科技创新,如果科技创新不跟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我们也无法成为2.0时代的主力。总体来看,要基业常青,先有长期理念,其次得做好战略、搞好创新还要培养好人才,然后要扎实落地。

(来源:英才杂志)

B站陈睿:布局元宇宙已经来不及了

本周,哔哩哔哩(B站)公布了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B站三季度营收达5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月均活跃用户达2.67亿,同比增长35%。在随后的电话会议中,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陈睿就元宇宙发表了看法。陈睿认为,如果现在听到元宇宙的概念,再进军或布局的公司已经来不及了。同时他表示,B站是最适合实现元宇宙的生态之一。

以下是陈睿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发言摘编:

如果现在听到元宇宙的概念,再进军或者布局元宇宙的这些公司,我认为他们应该是来不及了。因为我认为这些元素当中,无论是社交体系,还是生态系统,都不是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就能够布局好的。

我认为在元宇宙这个概念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它需要有一个自循环的内容生态,元宇宙这个概念不是任何一家公司能独立做完的。所以,在这个产品体系中,必须有一群人在里面深入创造内容,并且能够通过它在这个体系中创造的内容获利。

举例来说,虚拟主播,我们的Up主通过动作捕捉等技术,能够变成另一个世界的另一个角色,并且这些角色能唱歌跳舞、演戏、说段子,这些虚拟的角色表演的内容能够受到很多用户的支持和喜爱。这就是体系内生态的例子。

如果真的有元宇宙概念描述一个无限宽广的世界,有几百万人、上千万人在其中,一定是需要比现在的B站还要多的内容创造者不断生产内容,才能够让这些观众在其中流连忘返,认为这是一个吸引人的世界,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一个需要自循环的创作生态。

目前B站已经形成了一个出色的内容创作的生态,形成了月活2.7亿人的大社区,而且其中大部分是中国最有创造力最有活力的年轻人,所以我认为B站确实是最适合实现元宇宙的生态之一。我认为元宇宙其实还是一个远期的目标,元宇宙有关的所有讨论都是在资本和媒体层面,我几乎没有听到真正做产品的人在讨论这个,因为这确实是很远的目标,需要产品和技术有突破才能够去实现这个概念,不在最近的两三年。

我看到有些媒体文章是拿《头号玩家》来批评元宇宙这个概念,他说《头号玩家》演的这个世界是有问题的,但我是这么来看的,我认为技术本身只是工具,人才是动机,人决定了一个工具造福社会还是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我觉得元宇宙带给我们的是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选择,多一个选择永远是好的,就像电视出现了以后,你依然可以去看话剧、看电影,但是你多了一个看电视的选择,手机出现了以后你仍然可以去看电视,但是也多了一个看手机的选择,到底一个技术是让人沉迷还是让人长知识,关键是看是什么人在用这个技术。

(来源:腾讯科技)

华为郭平:

变革有时候要把潜在危机显性化、可视化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在彼得·德鲁克全球论坛上发表演讲,围绕企业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以及如果通过数字化来提升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分享了华为的经验。郭平还表示,人是整个变革中最重要的因素,华为会刻意把潜在的危机显性化、可视化来增强员工内心的危机感,从而打造出组织变革的氛围。

以下是郭平演讲及问答环节内容摘编:

有时人们对数字技术取代人类感到担心,这点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在我看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数字化才刚刚开始。虽然大多数企业都明确了要数字化,但是目标并不那么清晰,有时候也许感觉上还在赶时髦。

所以我认为,大多数企业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组织级的能力,以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以华为为例,1998年我们启动了“IT strategy & Planning”项目,正式启动了华为的大变革。通过这一规划,10年内我们实现了集成的产品开发,集成的供应链,以及财经服务,构建了相应的流程、组织,并且固化到了IT中,我们的组织级能力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系列变革项目支撑了我们原先设定的“世界级企业”的愿景。2016年,我们又启动了第二轮公司级的数字化转型的规划,来支持华为在数字化时代保持领先。

华为的员工们普遍都有一个共识:“在华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公司常常因为外部条件的变化需要及时做出战略的调整,管理体系相应地也需要做出改变;另外,公司有时为了提升管理效率,会有意地营造出氛围。整体来说,我们的变革气氛非常的浓厚,而浓厚的气氛对变革项目的推进是非常有利的。

华为也在有意地创造新的文化,首先是:宽容失败。华为每年会把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研发,其中30%的经费又用于研究和创新。我们的创始人任总曾经说过:你走了此路发现不通,你告诉你的同事这条路走不通,咱们换一条路走,那也是成功。

其次,华为广泛地引进高端人才。我们吸纳最优秀的人才加入我们分布在全球的研究所,甚至为专门的科学家在他喜爱的地方专门建了研究所,因为他不愿意离开他的家乡,我们跟着人才走。我们认为,变革是改变人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所以变革中最大的挑战,最关键的,也在于改变人。

华为的经验来看,危机感也非常重要,它能够带来变革的动力,造就真正的变革。有时我们需要把潜在的危机显性化、可视化才能增强员工内心的危机感,理解变革的必要性。

过去两年,华为所面临的复杂的外部环境,受到了极限的打压,让全体华为人也清醒地认识到公司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也激发了敢于自我变革的决心,我们为了解决产品的供应连续性,去推动我们产品研发的进一步变革,去主动培育安全可信的可靠的供应链伙伴。

我们认识到:复杂的变化、生存的压力,都是变革的动力,也是营造变革氛围的绝佳的契机。

(来源:微信公众号“华为”)

埃隆·马斯克:人类文明转折点在于能否到达第二星球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近日在美国国家学院太空研究委员会会议上再次为星舰计划站台,将星舰比喻为太阳系的通用运输车,并表示有可能在2023实现有效载荷。埃隆·马斯克还在问答环节,就人类出生率下降及AI可能带来的颠覆等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以下是埃隆·马斯克演讲及问答环节内容摘编:

拥有第一个完全且快速可重复使用的火箭,这确实是火箭技术的革命。如果你能有一个完全快速可重复使用的轨道火箭,那么一吨运输到轨道的成本下降了大约两个数量级,也许更多。

对任何一种交通方式来说,如果你说有不能重复使用的飞机或汽车,你会看到人们很少使用飞机和汽车,因为你每次去一个地方都得买一架新飞机。如果你乘坐一次性汽车去某个地方旅行,显然你必须拖着一辆小车,以便回程。

所以我如果我们成功了,这将是很有意义的。至少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计算看起来都很接近,对于拥有一个完全可重复使用的100吨到近地轨道的能力。

第一次发射有很多风险,所以我不会说它可能会成功,但我认为我们会取得很大进展。我们还建了一家工厂,生产很多这样的飞行器,所以这不是只生产一两个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生产很多。最终,我认为为了让生命成为多行星生命,我们可能需要一千艘星际飞船或类似的东西。但SpaceX公司的首要目标一直是推进太空技术,使人类能够成为一个多行星的物种,并最终成为一个太空文明,让我们在科幻小说中读到的东西成为现实,让它们不总是虚构的。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有一个非常大的运载工具,能够把东西运送到月球上或任何地方,而且比现在的成本低100倍,那么就有可能进行更多的太空实验。所以它提供了一些深远的可能性,我认为在一个星球上的任何文明的历史上都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你是否能到达第二个星球。我建议我们这样做。我认为我们应该尽快做这件事。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这一机遇之窗现在首次打开。它可能开放很长一段时间,也可能开放很短一段时间,我认为我们应该赶紧,以防它只开放很短一段时间。

星舰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运很大的东西很快地到别的星球。以后如果我们在月球装个助推剂,到火星上建基地之后可以从火星到木星,以此类推可以到太阳系的任何一个行星,所以星舰被设计成太阳系的通用运输车。

地球一直存在着被小行星撞到以至毁灭的风险,当那一天真的到来,一辆大型火箭就能拯救几十亿人。明年的试飞计划顺利进行的话,我们有可能在2023实现有效载荷,而不仅是测试。

如果我们需要向可持续能源转型,那么地球上的一个更大的风险就是,即使我们低估了二氧化碳、海洋和大气的容量最终将耗尽碳氢化合物。就地球上的短期风险而言,显然是可持续能源。我只是认为,碳经济的惯性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它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这种转变。因此,尽早开始可能比晚一点好。这就是为什么我把特斯拉的最主要好处描述为它在多大程度上加速了可持续能源的出现。

如果你看一下出生率的趋势,有一些出生率的趋势是非常消极的。AI比我们已经意识到的还具有颠覆性,但讽刺的是,一些聪明人倾向于认为人工智能风险较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很聪明,但实际上我们只是人类。如果你看到人工智能的进步,很明显将在各个方面超越人类的智慧,如果这些趋势继续下去。如果有一个清单列着人类可以比AI做得好的事,这个清单正在逐年减少。但我们已经走上了单行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手机和电脑是我们自身的延伸。我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和计算机融合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老板联播”)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