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一家估值100亿元独角兽的困境与突围
2021-12-01 09:15:46 来源:中国企业家 编辑:

撤回IPO之后不到半年,云知声就完成了新一轮1亿美元的融资。但当前融资环境不容乐观,在将语音技术在特定赛道落地、构筑壁垒的过程中,云知声或将面临更多挑战。

决定撤回第一次IPO前的某个周末,云知声创始人、CEO黄伟躺了整两天。公司花了很长时间筹备IPO,突然要停下来,他在大脑里疯狂模拟IPO停下来后公司会面临的种种局面,自己有什么样的办法和能力去应对。

2020年10月,云知声采用第二套上市标准提报科创板上市申请(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但在之前的2020年9月底,蚂蚁金服被监管叫停IPO。整个科创板上市的氛围急转直下。

今年2月,包括云知声在内的多家公司主动撤回科创板申请。紧接着,如预期般,市场对云知声的质疑四起:毛利率较低、营收增长不及预期、未能逃出AI公司大幅亏损的困局等。

此时正值AI企业相继竞速上市之际,作为语音赛道的独角兽,云知声却放缓了自己的脚步。黄伟曾问自己,IPO很风光,但自己到底想做个什么样的企业?“我并不认为IPO是我的终点。”这是他得出的结论,他希望公司能越来越健康,“我们已经发展9年(云知声成立于2012年),我还希望再发展9年。”

2021年6月,云知声宣布开始D轮融资,且当时已完成D1轮次近1亿美元的交割,最新一轮估值近100亿元。该轮融资由挚信资本领投,启明创投、磐谷创投跟投,三家投资机构早在云知声天使轮、A轮时就已进入云知声股东序列。

撤回IPO后的9个月

和大部分AI独角兽公司一样,云知声至今尚未盈利。据招股书,2017~2020年上半年,报告期内累计亏损近8亿元。根据招股书,云知声原计划就技术中台、芯片研发平台、智慧医院解决方案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四方面,募集9.1亿元。这也意味着,撤回IPO后,公司需要通过其它办法解决持续的资金需求。

加快商业化步伐实现开源,成为必然的选择。

撤回IPO后这9个月,黄伟频繁参与客户拜访。今年3月,黄伟出现在云知声与泉州市洛江区政府的合作签约活动中。泉州作为民营制造业大市,近年来,正发展智能装备产业。云知声试图依托泉州与洛江区多家行业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场景下的商业化路径。10月,黄伟前往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并与金龙客车就智慧交通建设达成战略合作。

在撤回IPO后,内部组织结构也进行了微调。

在IPO过程中,因为有机会按照中介机构的要求,把整个公司业务严谨梳理一遍。目前,云知声的组织架构已调整为IoT和智慧医疗两大事业群,此外,IoT下分基础业务和创新业务,前者主打芯片、模组等基础产品,后者主打智慧物联整体方案创新。

黄伟试图通过事业部机制,下放授权、加速决策。随着公司发展进入第10个年头,作为CEO,他觉得自己应适当“后撤”,把压力传递给搭档,“这样可能更有利于他们成长”。

今年,AI语音这条专业赛道上,AI语音之于医疗的价值凸显。市值突破1300亿元的科大讯飞在今年年中宣布计划分拆整个智慧医疗业务,独立上市,以此为团队设计更好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

4月,微软以总价197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了Nuance,这是微软历史上第二大收购案。Nuance被称为“美版科大讯飞”,Nuance的系统在美国约77%的医院中使用,公司利润主要来自对医患谈话、客服电话和语音邮件等内容的语音识别业务。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推特上发文称:“人工智能是技术领域的重中之重,而医疗保健是其最紧迫的应用领域。”

医疗是当前云知声的主营业务之一。

10月底,云知声继续紧锣密鼓地开展招聘活动,其中也包括医生这一角色。云知声董事长、CTO梁家恩表示,云知声深入到医疗领域开始构建知识图谱是在2018年,那时,医生团队就开始建立起来了。他们一方面可以帮助这支AI团队梳理医院的真实需求,了解医院的规范、相应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帮助判断机器能否做到替代人工。

按照黄伟的计划,这轮融资后,业绩有一些增长,公司一边开展业务,一边接触一些新的投资机构。10月中旬,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黄伟表示,在人数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云知声营收增加了百分之七八十,“我认为初步达到了我想要的目标”。

商业化多条腿走路

整个2011、2012年,人工智能赛道尚未起风。磐谷创投合伙人李志超通过UCloud创始人季昕华结识了时任盛大创新研究院分院院长黄伟。当时苹果手机的Siri正火,“很多人会投Siri的竞品。”李志超说,主流的认识是要做一个平台级的公司,“所以好多人精力都花在这上面去了,这帮黄伟减轻了不少压力。”

2012年创办云知声时,黄伟确定的方向就是想做to B,扎根具体行业。在李志超看来,语音识别会走向语义理解,再扎到某个产业中去。技术壁垒之余,一旦涉及到业务流,一家AI语音技术公司可以在其中扮演非常核心的角色,“语言可以直接穿透到业务的最内核”。

云知声最初的客户是乐视电视、小米、搜狐等互联网公司。由于发现乐视电视语音识别服务的使用率较高,2014年,它开始向家电等IoT方向聚焦。根据招股书,在2018、2019、2020年上半年,智能语音交互产品分别实现营收1.56亿元、1.37亿元、0.24亿元;智慧物联解决方案分别实现营收0.17亿元、0.50亿元、0.57亿元。报告期内,公司经营策略由智能单品供应商升级为智慧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

黄伟表示,2018、2019年,巨头将智能音箱视为电商、搜索引擎的入口,掀起高额补贴战,由此威胁到云知声的下游厂商。“我们在2018、2019年受到冲击,但是我们在2018年的时候已经做了组织架构调整,开始往解决方案去走。”

IoT组件业务受到威胁的这一年,云知声在智慧物联解决方案上取得突破。2019年,云知声与世茂集团合资设立云茂。

当时,世茂在寻找一些有足够技术能力的合作伙伴,推进世茂集团楼宇、社区、酒店、物业管理等智慧化升级。而云知声在此前已有一些案例,正希望在行业里找到相对有知名度的客户进一步推广,“大家在那个时间点上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双方的合作推动得很快。

梁家恩说,通过云茂,云知声打磨了基于酒店社区管理的系统,这套系统底层使用的是云知声的交互方案。在后续空间IoT项目的开拓与复制中,团队希望实现80%的可复用,个性化的定制开发优化比重控制在10%左右。

而在与世茂的合作过程中,黄伟意识到,对方的执行效率、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与科技公司有所不同,“驻场通宵对他们讲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们有些传统企业的合作伙伴的管理层会议,会刻意放在晚上或周末。”

但在2020年上半年,云茂对云知声的营收贡献为37.6%,云知声被质疑严重依赖大客户。黄伟对此表示,这一占比是阶段性数据,“今年这个比例会更低”。

IoT之外,云知声曾在教育、车载和医疗方向上均有试水,最终,在2016年决定重点布局医疗。此外,黄伟认为,医疗相比车载,投入产出比更大。

云知声推出的第一款医疗领域产品是医疗版语音输入法。2016年,云知声为协和医院打造了一套医疗电子病历录入系统,花了大约半年时间,院方试用的结果是,认为至少可以给医生省下一半的写病历的时间。

与协和医院的合作,为云知声在后续推广医疗版语音输入法时提供了背书。“大家觉得我们终于抓住了一个点。”梁家恩说,但医疗版语音输入法只是辅助工具或效率工具,并没有切入整个医疗本身的核心业务。

2020年,云知声推出病历质控和基于病历的医保控费等产品。过去,疾控中心和医保公司通过医生、专家,采取“飞行检查”等方式来抽检病历。现在,他们尝试让AI大脑对病历进行全文审阅,查验病例是否完整、前后是否一致,或者用以减少不合理的医保支出。黄伟称,今年上半年,云知声把这个产品跟某地方医保局合作,控费率从1%多提高到接近7%。

如果巨头进入云知声所在的医疗市场,该怎么办?黄伟说,医疗市场相对区域化、分散化,即便巨头进来,也得一家家做,“所以医疗的市场,巨头很难用资源通吃”。

李志超在走访云知声的医院客户时,听到的反馈有好有坏。“需求很汹涌,但在技术能达到的性能状态上,大家可能会觉得没达到预期。核心还是对于产品期待比较高。”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显示,全国三级医院一共2500余家,其中三甲医院1479家。对此,梁家恩表示,三甲只是切入点,真正刚需的地方应该是在二甲等基层医院。

会不会被收购?

据招股书,云知声在报告期内总计投入6.03亿元,占累计营收比重为107.4%。黄伟表示,U+X(U代表云知声的技术中台,X代表事业部)战略之下,云知声的核心技术研发是持续演进的,跟资本冷热无关。此外,U和X相互促进,创业公司相比平台公司的优势是能够深入车间。“我觉得很多人可能是被数据规模给误导了,我们要的是能够在场景里面真实发生的数据,针对性更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相信我们比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优势更大。”

黄伟曾于2014年提出云知声的“云端芯”战略,但直到2018年,云知声才推出第一款专用芯片“雨燕”。对此,梁家恩表示,2014~2015年,团队先用高通等品牌的通用芯片,搭建芯片模组。在通用芯片上实现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试水后,2016年,云知声正式搭建团队进行专用芯片研发。此后,团队再在“雨燕”基础上推出“蜂鸟”芯片,进一步降低芯片功耗。

梁家恩表示,只有做到千万级,才能平衡芯片前期研发设计、流片的成本,“如果你做到1000万片以上,基本上一片的成本就变成一块钱了”。云知声芯片代工厂是联华电子的分厂,由于云知声芯片制程28nm、45nm即可,目前芯片产业链面临的压力对云知声的影响并不大。

此外,云知声与吉利控股集团战略投资的亿咖通科技合作的车规级芯片“雪豹”,计划在今年年底推出,该芯片计划为吉利等整车厂提供车载语音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云知声在科技巨头激烈竞争的车载领域投入并不大。黄伟认为,这一领域的投入产出比,相比医疗、IoT要小。此外,云知声并没有亲自下场去做车载语音,而是在下游投资了一家公司“同行者”。它们将云知声的语音技术进行集成,从后装开始切入市场,目前逐渐转向前装。

在Nuance卖身微软后,对黄伟来说,是否也会把被收购列入考虑之中?

黄伟说,他创业的目的,是做一家值得尊重的科技公司,“如果只是为了收购的话,其实大家就没有必要去创业了”。

在李志超看来,并购只是资本流动的一种方式。对于云知声来说,现在比较重要的事情是:第一,业务空间越来越明确,先把业务做好;第二,进一步完善团队;第三,无论是IPO还是一级市场融资,做好资金储备。

与过去几年相比,当前的融资环境不容乐观。在将语音技术在特定赛道落地、构筑壁垒的过程中,云知声或将面临更多挑战。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陈睿雅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