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海心沙岛给我们更多启示
2021-12-15 06:43:26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

我国是世界上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多亿吨,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吨到700亿吨。发展循环经济、打造“无废城市”,正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追求。

相比大气和水治理,地方对固废处置的重视及相关行业的大发展,仅仅是近几年的事。但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广生态文明理念的空前力度下,固废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进展迅速,技术和市场都初现井喷态势。2020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3.7亿吨,比4年前增加约30%,同时实现了固体废物进口清零的目标。

当然,数十年积下的“老账”不可能一朝解决。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中,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滞后、工业园区环保水平低、危废处置利用问题多发等高频问题,无一不是摆在城市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东莞,生活垃圾占比变小,工业固废、危废大幅增加成为鲜明态势,这正是城市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追求深入人心的结果。生活垃圾比例为何变小?因为家庭分类意识强了,连幼儿园的孩子都会向爷爷奶奶科普垃圾分类知识。工业危废为何多了?不仅因为企业规模大了、订单多了,更因为连小企业也深植环保意识,大量危废不再被混入生活垃圾,乃至偷排偷倒了。

从垃圾围绕的荒岛,再到今天重现岭南水乡风情的资源循环利用“宝岛”……“世界工厂”腹地的海心沙岛,用短短数年的变迁诠释了“两山论”,更成为“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生动实践。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能否共赢?工业文明如何向生态文明转型?一个个“海心沙岛”的实践,让答案越来越清晰。

东莞通过海心沙基地的打造做出了有益尝试:一方面填补了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完善了环保产业链;另一方面通过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针对地方特色产业的环保技术创新,推动固废低成本、高值化利用。更具意义的是,把过去“闲人免进”的垃圾处理设施打造为开放的“城市花园”,针对学生、企业、专业人士等人群精心设计教育课程,带动越来越多老百姓和企业接受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发展方式。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目前,东莞等不少城市都信心十足地制定了“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期待通过更多城市的探索,让固废处理的相关制度、技术、市场及精细化管理体系早日健全起来,为城市的绿色发展开辟新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郑 杨)

关键词: 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 环保基础设施 垃圾处理设施 无废城市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