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大公国际:应对“三重压力”,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
2021-12-16 15:24: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日在京召开,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从“七大政策”出发对明年工作进行部署,并提出了“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三大关键点

关键点一:国内“三重压力”的研判,准确把握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会议在国内形势研判方面首次比较精准地指出三个主要的压力表现,即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以及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认为,需求收缩主要指内部消费与投资不足、外部需求走弱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长期需求缩减等;供给冲击主要指受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和国内两高限产对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冲击等;预期转弱主要由于目前国内外形势较为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经济压力叠加一系列行业监管和整顿措施,市场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预期有所转弱。

关键点二:明年经济整体以“稳”为主,强调“政策”的有效引导

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二十大将于2022年下半年召开,这是2022年最为重要的大事。在对明年全国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本次会议围绕“政策”进行部署,强调明年经济的“稳”将依托于各类“政策”的引导和配合,反映明年形势或更为严峻复杂,经济的“稳”更加强调政策的系统性配合与引导。会议提出在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七大领域的政策发力应适当靠前,体现出政府在外部复杂环境日趋复杂和不确定情况下,对稳增长、稳中求进、以稳应变的发展路径高度重视,需要压实各方责任全力维护稳定发展大局。

关键点三:首提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统一思想发展创新

会议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一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二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三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四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五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共同富裕是长期目标、资本的特性和规律是市场抓手、初级产品供给是发展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底线思维、碳达峰碳中和是发展新机遇,本次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对此前市场各类理解与行为偏差的统一纠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点解读

明年经济以“稳”为主,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决策层将稳定经济的任务布置到各地区各部门,要求从各方面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与往年不同,本次会议提出明年“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强调政策的前瞻性,逆周期和跨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机结合。

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强调结构优化、精准有效。货币政策方面,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本次会议在货币政策的部署上去掉了“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不排除明年“适度宽松”、“适度加杠杆”的可能。另外,会议在“六稳”、“六保”工作指示中,还提到要“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未来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或将从降低其融资成本、补齐其融资渠道、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减税降费等多方面进行。

财政支出加快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建。财政政策方面,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由于本次会议未提及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意味着明年或适度“加杠杆”,会议提到“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意味明年基建投资是稳增长重要抓手,但重提“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意味城投债务发力可能受限,基建资金缺口更多依靠政府债弥补,因此明年政府赤字与新增专项债金额将较大。结合共同富裕、能耗双控等政策要求,财政政策的发力方向将主要是民生、新能源、交通、保障房等领域。

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资本方面,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微观政策方面,提出要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强化契约精神,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财政政策方面,提出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本次会议对“资本”相关的内容着墨较多,不仅有理论层面的研讨,还有操作层面的指示要求。理论层面上,实则有加大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研究与应用,操作层面上,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未来或将明确资本哪些可以做、能做到多少程度以及哪些不能做,要划定红线、明确底线,明确责任边界。今年以来,国家对各行各业资金流向的把控明显设置了“红绿灯”,如房地产行业、产能过剩行业、教培类行业等明显设置了“红灯”,同时对绿色发展相关产业、科技创新类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明显设置了“绿灯”。未来,国家对资本的管控将更趋严格,意在通过管控督促资本发挥其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另外,本次会议特别提及要全面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我们认为,全面注册制加快落地可能性较大,股权融资加速发展,直接融资比重将有所提高。

精准拆弹,化解风险要压实各方责任并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金融风险方面,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要强化能力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要广泛配合,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我们认为,目前国内的金融风险更集中在房地产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城投债等方面的风险,决策层要求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其指向实则较为明确。

房地产“房住不炒”总基调下,加强预期引导,促良性发展。房地产方面,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决策层对“房住不炒”的总基调未变,这是自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及这一定位后第五次定调“房住不炒”,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房地产政策的表述有若干变化,提出加快长租房发展引导开发行业转型升级,将促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这一系列政策变化既是基于对目前房地产行业形势的判断和考量,更是为明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同时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另外,会议还提出要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我们认为未来各地房地产政策将更加灵活、因城施策可能性较大。

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产业发展将获得较大发展。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本次决策层将双碳上升到五大理论与实践之一,不仅强调了其重要与紧迫,也是对此前拉闸限电等的纠偏。基于我国能源结构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明确了要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意味着一是在储能技术培育成熟前,在新能源稳定性提高之前,不会过快的去煤化,尽管新增产能和产量还会严控,但会注意力度;二是原材料成本过快上涨的态势要遏制。其中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需要带头作好保供稳价工作。另外,决策层修正了能耗双控的考核机制,鼓励绿色转型,符合新能源转型的需要。不仅如此,明年“绿色发展”也是货币政策的重点支持领域之一,预计“绿色”相关产业将获得较大发展。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产业发展方面,会议指出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国制造业在诸多领域取得了进步,但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看,仍然存在不少短板。我们认为制造业第一要加强创新发展,全面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以创新、品牌、服务获得高附加值;第二要加快数字化转型,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转变,降低信息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第三要坚持绿色发展,减少消耗、降低成本,重视各地发展中产能过剩问题,将绿色理念贯穿生产全流程和产品生命全周期。重点解决缺乏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高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地位,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水平不高等难题。

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城投企业信用分层将逐渐加大。地方政府债方面,在“稳”字当头的政策取向下,预计2022年地方政府债将持续发挥稳投资、托底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仍然将是贯穿2022年的主基调。

我们认为,本次会议“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表述表明中央政府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决心没有改变,底线思维是不出现增量隐债。预计“城投信仰”将进一步松动,城投公司债券融资或限于存量滚续,城投风险进一步暴露。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字当头,在结构性宽信用的大背景下,城投公司的融资环境预计不会大幅收紧,或在服务大局的前提下,重点防控存量债风险,逐步压缩行业融资规模。在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的情况下,外部支持力度对信用水平的支撑需要更加清晰,预计城投企业信用分层将逐渐加大,尾部城投的风险暴露问题将愈发突出。总体来看,城投公司的信用品质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与政府信用的切割,二是不同区域的城投公司在转型过程中暴露出不同的风险特质,需要予以重点关注。

[大公国际技术研究部(研究院)]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