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城市垃圾分类如何“啃掉硬骨头”?
2021-12-21 12:54:20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编辑: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日前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

那么,我国城市垃圾分类的现状如何?在不久前由中国环境记协主办的第二十期环境茶座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发布的《垃圾分类指数(GSI)及2021城市评价报告》显示,继上海之后,以苏州为代表的部分重点城市,已初步建成垃圾分类体系。为解决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生活垃圾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样本。

上述报告同时指出,在多数城市,定时定点投放原则在社区普遍落实不到位,导致监督指导力度不够,居民自主垃圾分类投放意识较低。绝大多数参评城市的社区垃圾分类实际表现不佳,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遭遇瓶颈。

城市垃圾分类应如何“啃掉硬骨头”?成为这期环境茶座与会专家热议的焦点。苏州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陆继军表示:“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苏州市非常重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并积极发动群众参与进来;同时,实行‘三定一督’模式,通过前期的宣教到督导对乱投放现象的执法形成闭环,全方位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刘元喜表示:“深圳市开展了蒲公英公众教育计划,通过组建垃圾分类宣教团队,打造硬件科普场馆,提供软件技术支撑,使得生活垃圾宣传教育逐渐体系化、规模化、常态化,以此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建议,还在找路径的城市应从顶层设计着手,落实《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积极推广撤桶建站、定时投放和监督指导等行之有效的分类投放模式,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效果的要求。同时,学习借鉴从上海到苏州的成功经验,尽快将管理重心和资源投向垃圾分类标准模式建设。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介绍了上海的经验,他说:“上海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百姓为主力、NGO为主推的模式。其中,环境公益组织在传播和监督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GSI垃圾分类指数通过对数据众包基础上形成的大量调研样本的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提出的撤捅建站、分时投放和监督指导三大模块,是决定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城市垃圾分类成败的最关键要素。这其中,三大模块助力苏州等城市促进分类投放的效果,印证了三位一体的有效性。

智慧景云公司总经理范林表示:“撤桶建站是很重要的一个考核指标。我们在驿站的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做了很多细节工作,做到了零投诉。”

“实践证明在垃圾分类初期,撤捅建站、分时投放和监督指导是行之有效的举措。这几个方面是科学管理的体现,有助于形成长效机制,最终有助于居民积极参与,养成良好习惯。” 清华大学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说。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表示:“垃圾地图项目将数字化与社区结合,两相赋能,具有独特的价值;垃圾分类指数的开发和城市评价报告的形成进一步挖掘了这一价值。”

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达到了阶段性的目标,但是形势依然很严峻,任重而道远。刘建国建议:“未来指标体系要因地制宜去做动态调整,真正为将来双碳目标做贡献。”

关键词: 城市垃圾 城市生活垃圾 城镇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 公益基金会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