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在米兰世博品味全球美食
2021-12-26 07:12:24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

“滋养大地,为生命喝彩”是2015年米兰世界博览会的主题。

顾名思义,该届世博会的主旨紧紧扣住了“舌尖上的学问”,连吉祥物都是由11种水果组成的,充满了意式诙谐感。为尽可能扩大展会的国际影响力,一向对英语不甚“感冒”的意大利人还“忍痛”将博览会的吉祥物命名为“Foody”(美食家)。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届博览会的众多展馆,“民以食为天”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2015年,笔者探访了米兰世博园区。当时,世博组委会活动和营销部主任皮耶罗·加利告诉记者,各地对美食的赞美方式多种多样,不过相同的是,“像妈妈做的味道”绝对是最高程度的褒奖。这句夸赞朴实无华,但细品起来,不仅饱含了对烹饪者的感激,而且隐含着对食材的绝对信任以及对口味的最大肯定。

加利表示,意大利政府真诚希望能够借米兰世博会这个契机,与全球各方充分交流粮食可持续供应、食品安全保障、社会供给公平等议题。

为在有限的展区中展现更多美食以及对食品相关议题的思考,米兰世博会组委会可谓煞费苦心。

为体现东道主的传统文化特色,在展区设计和布置上,主办方特意采用了古罗马时期都城的经典布局,以一条宽阔的主干道为主线,勾勒出各地独特的食品生产消费流程。

在大道的中心位置,坐落着一顶巨大的古罗马风格白色帐篷,寓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从展区整体效果看,意式浪漫与严谨的社会科学议题成功地碰撞出了“火花”。

为让各参展方都能展现原汁原味的本土美食,主办方还特意对一些在意大利或者欧盟境内法律禁止售卖的食材“网开一面”。也正是得益于此,参观者才有机会在日本馆品尝到河豚生鱼片,在津巴布韦馆购买到由鳄鱼肉、蟒蛇肉或是斑马肉制作的汉堡。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各有千秋,但人类对好食材的喜爱与追求是相通的。据主办方介绍,整个世博会举办期间,平均每小时有超过5000人在园区内用餐,从早点到晚宴应有尽有,堪称美食爱好者的盛宴。

“中国元素”也是园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国国家馆的主题为“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在这座酷似金黄色麦垛的创意建筑中,声、光、电等高科技特效营造出中国农村丰收时节“麦浪”的效果,同时以历史时间轴为展览脉络,将《齐民要术》、袁隆平杂交水稻等中国农业文明的代表性内容呈现给游客。

为展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问题上做出的巨大努力,中国馆在策划建设之初便充分采纳环保元素,绝大部分区域均不设空调,采用自然采光与通风设计,充分契合了该届世博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所有参观中国馆的游客在品尝中国传统美食之余,还能免费获得一张设计精美、富有“中国风”的馆徽贴纸。不少游客主动将贴纸贴在衣服或是背包上,成了中国馆的“义务宣传员”。

纵观米兰世博会,无论是场馆设计,还是馆内陈列布展,抑或是馆内售卖的美食,都反映出了各地独特的风情。

走进线条感极其强烈的德国馆,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日耳曼民族严谨的工作态度真不是吹出来的。每名游客都会收到一本用回收垃圾制成的精美小册子,不同展区内会通过光影技术设置不同的小“机关”,在小册子上折射出不同的内容,内容涵盖德国农业技术、食品生产工业等各种知识。

排队人数众多的日本馆采用榫卯结构搭建外墙,其内部的高科技呈现方式也颇具新意,能给予游客较强的沉浸感。馆内最大的展厅是餐厅,其中售卖的“和牛烤肉”吸引了众多“无肉不欢”的食客。

美国馆虽然占地面积不小,但馆内总体陈设较为空洞,一副巨大的美国星条旗和循环播放的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讲话视频是馆内的“主要陈设”。大部分游客对如此“不走心”的展馆设计并不买账,馆外几乎没有人排队。

一位在园区内忙碌的志愿者表示,意大利人总是习惯说“慢一点、再慢一点”。他说,这个世界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已经习惯了“快餐文化”对生活的“侵占”。希望人们在参观完米兰世博会后,能心平气和地坐在餐桌前,细嚼慢咽,用心感受食物之美。这不仅是“妈妈的味道”,也是生活的味道。(陈 博 来源:经济日报)

关键词: 世博会 游客 美食 园区 中国馆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