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躺着赚钱”是营销套路 网红“隔离险”亟待规范化
2022-01-25 07:35:03 来源:中国证券报 编辑:

在“隔离险”产品火热营销的同时,不少已投保的消费者表示,理赔并没有广告中说的那么容易。

日前“隔离险”火遍网络,投保者需花费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即可投保,此后若在保险期内因新冠疫情被强制隔离并满足相关条件后,就可申请理赔。此外,“隔离险”的津贴补助相当诱人,多数产品赔付金额可达每天上百元甚至上千元。在不少消费者为此心动的同时,也有许多已参保的消费者在投诉平台上反映该类产品理赔困难、退保费率高等问题。

投保易 保费低

日前,某保险机构的“防疫隔离险”产品营销宣传语显示,“59元管一年,隔离期间赔付津贴200元/天”,并称“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随后,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多家保险公司都已推出“隔离险”产品。所谓“隔离险”,本质上大多都是一年期以内的意外险。疫情后,不少保险公司顺应市场变化及客户需求,在承担意外责任的同时,扩展了保险责任,包括因疫情防控政策而导致的强制隔离,触发理赔条件后以津贴形式进行经济补偿。

中国证券报记者对比了几家保险公司的“隔离险”产品,发现这些产品有一些共性:一是保费较低,如某产品保费为8.8元/30天起,隔离赔付津贴却高达200元/天,最高可赔14天;二是投保便捷,多数产品为线上自助下单,有的产品与航空公司、旅游公司等平台合作,消费者在购买机票时勾选下单即可生成保单;三是理赔回报诱人,多家保险公司都以“躺着赚钱”“薅羊毛”等字眼吸引投保者,赔付金额每天100元至3000元不等。

范围窄 免责多

中国证券报记者搜索黑猫投诉平台,和“隔离险”相关的投诉多达1500条。消费者投诉的重点在于“被隔离却没有产生理赔”“退保手续费高昂”“理赔证明材料苛刻无法提供”“强制购买”等。

记者调查发现,实际上大部分“隔离险”产品的赔付范围非常有限,免赔条款相对较多,居家隔离、非自费隔离、从中高风险地区回家隔离、次密接、全域管控等情况都不在理赔范围之内。此外,还有消费者投诉,补贴金额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多。一位消费者的案例显示,其投保期间被强制隔离7天,若按广告中显示的3000元/天赔偿,应理赔21000元,可是实际到手只有2500元。

对此,中国证券报记者向相关保险机构客服人员咨询,对方称理赔程序及金额都是严格按照相关条款执行,出现上述情况,可能是由于投保者未仔细阅读投保规则和保险合同条款等原因造成,或者对合同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机构应减少营销宣传套路

根据监管要求,“隔离险”只能是意外险、疾病险等险种的扩展。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从某“隔离险”产品的赔付金额来看,航空意外保额300万元、火车意外保额50万元、汽车意外保额10万元,“隔离险”2000元/天,最高赔付14天。由此可见,交通意外占意外保额的绝对大头,“隔离险”仅占极少一部分,但在宣传中保险机构却以此为噱头进行营销。

此外,在很多“隔离险”投保渠道中,平台方会把保障内容清楚展出,但是与保险合同相关的“重要说明”“条款协议”重要信息采取折叠或点击进入才能看到的形式简单罗列,如果用户不仔细查阅,很容易忽视这些信息。

业内人士指出,造成理赔困难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投保者盲目投保,在广告噱头的吸引下,未清楚理解合同要点就直接买入;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保险公司为了控制理赔风险,将产品免责条款细化,缩小理赔范围,增加理赔限制条件。从产品端来看,“隔离险”是新险种,在产品定义、理赔条件等各方面都没有专门的监管细则,因此具有模糊性和混淆性,且该类产品多为线上自助购买,没有客服人员进行相关讲解,很容易导致消费者在未充分理解条款的情况下盲目下单。消费者应在充分理解保险责任及条款的前提下慎重购买保险产品,保险机构同时应减少营销宣传中的套路,加强产品的保障性。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