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企业为何对工业互联网不买账?
2022-02-14 16:21:04 来源:新华网 编辑:

新华财经济南2月12日电(记者 陈国峰)近几年,工业互联网站上超级风口,受到各地追捧,对各个行业的赋能效果开始显现。然而作为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的主体,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仍只停留在上设备、买软件层面,对如何运用工业互联网实现转型发展没有明确路径。此外,企业对“上云”后的数据安全充满担忧,专业人才的缺乏也让企业“上云”有心无力,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制约着企业敞开怀抱拥抱工业互联网。

企业认知存在偏差

记者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和基层部门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理解、实施路径、发展方向等存在认知偏差,对工业互联网的基本认识都不到位,更遑论应用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和企业发展。

从企业层面看,作为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的主体,受技术发展水平和企业家认知限制,不少工业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还停留在买自动化设备、上ERP和MES软件的层面,在打通和利用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等全流程数据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

山东泰展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还停留在自动化阶段,离工业互联网更是遥不可及。企业项目办主任周明说,他们的空气泵等产品属于小批量、多种类,无论是自动化还是信息化改造,固定的模块没法用,需要定制,换了好几家服务商效果都不理想。

像泰展机电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他们尚未实现数字化转型,设备自动化、信息化和联网率较低,通讯协议标准众多且相对封闭,数据采集难、协同难、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难以产生协同效应。

山东省工信厅向省内135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近四成被调查企业的生产线和工艺装置联网率、传感器设备联网率低于20%,半数被调查企业的工业机器人、机械手联网率低于20%,57.7%企业的大数据主要应用在生产过程,数据上云(含企业私有云、混合云)企业占比仅有21.4%。在企业内网建设方面,45%企业生产单元工业以太网覆盖率在60%以下,70%企业生产单元5G网络覆盖率20%以下。

很多企业反映,不知道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具体路径,缺乏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案例,迫切需要政府帮助推介一批示范标杆。

然而,从政府层面看,不少基层从事工业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人员对“什么是工业互联网”“如何做工业互联网”的理解不深不透,有些认为“工业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可以直接参考消费互联网的发展路径。

有的基层干部把工业互联网简单理解为建平台、上平台。有县级工信部门干部坦言,自己也不知道工业互联网怎么干,企业提出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许多具体问题,经常回答不了。某市工信局一名科长表示,服务企业上云的具体工作都在基层,但越往基层人手越紧缺,一个科室对着上级好几个部门,没有精力专注于发展工业互联网。

安全顾虑是拦路虎

工信部门干部表示,工业互联网安全包括网络安全、设备安全、控制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比一般的“网络安全”更加复杂。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还处于解决上云用云阶段,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和投入都不够。

记者在企业调研时,大多数企业都谈到安全方面的顾虑,认为接入其他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数据确权、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方面存有隐忧,担心自己的生产数据、客户关系等商业秘密被泄露。

某电机行业互联网平台表示,行业内企业对涉及数据安全和商业秘密的核心数据有所保留,认为所有数据上传后无异于裸奔,大家都是同行,对竞争对手的产量、成本、拳头产品等信息一推算便知。

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数据安全监管滞后,企业上云上平台后的数据资产是属于平台方还是企业方没有依据,数据开放程度只能协商,缺少政府信用背书,“上”还是“不上”很矛盾。企业信息安全、商业安全、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成为当前企业“不敢上”的主要障碍。

除了担心被同行获取核心数据,企业也担心被不法分子攻击入侵。一家机电企业负责人说,他们一直想上“云”没敢上,此前他们的一个外国客户云平台被攻击受到损失,这家企业出于安全考虑就自己购买服务器。随着数据越来越多,服务器需不断扩容,维护成本越来越高。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不够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技术能力不强。以智能传感器为例,主要是声音、环境和温度等低端产品,中高端传感器短期内替代难度较大。其他像工业控制系统、智能网关、高端工业软件等也都存在类似情况。另外我们的优势领域也不多,国内优势企业主要集中在终端、商用密码等常规领域,态势感知、漏洞挖掘、高等级攻击防护产品和服务能力供给不足。

专业人才极其紧缺

工业互联网横跨信息技术和制造业两大领域,需要大量既懂工业机理又懂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沉入企业生产一线提炼管理、生产、工艺等行业知识,完成系统搭建和技术迭代升级。无论是在平台服务端还是企业端,都需要IT与OT(运营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人才极其稀缺,存在巨大缺口。

山东凯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部部长孙健说,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熟悉技术流程,但对于如何将底层数据融合并进行智能分析缺乏足够理解;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又往往缺乏对企业专业知识的掌握。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面对平台服务商甚至提不出具体需求。

山东省工信厅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35家企业信息技术人员平均为24人,占企业员工总数不到5%,其中硕士平均13.3人、博士平均0.4人,超过30%的企业对本科以上信息化人才有极强的需求。

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助理赵长广说,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和数字化技术的推进,企业积累的海量数据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数据资产,但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如何用好数据难以解决。比如,数据分散在不同的业务系统,未集成到统一的数据仓库,多维度分析报表的工作量大、周期长;业务提交分析需求变化快,IT研发实现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应变的要求。

人才短板既存在于工业企业中也表现在平台方。一些平台企业由于缺少懂工业机理的人才,搭建的平台只能为企业提供订单、销售功能,无法为企业生产制造赋能。孙健说,他们接触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多以软件供应商为主,多为大型石化行业服务,不熟悉精细化工行业生产特点,不能切实结合本厂实际应用需求。

一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表示,他们的优势更多是在“互联网”上,对工业知识的积累相对不足,每一个工业行业对其都是一片崭新领域,急需大量行业专家的参与和支持。初步估算,平台对装备制造、能源、钢铁、化工、矿山等行业资深业务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至少500人。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