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如何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的政策内涵
2022-02-21 11:51:05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

2022年中国经济走势备受市场关注。尤其是始于去年三季度关于中国通胀形势预期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会不会转向的讨论,一直影响着市场走向。对此,理性分析十分必要。

2021年以来,关于中国通胀压力不断增大、货币政策将回归常态的讨论逐渐升温。但深入观察中国现实通胀状况,不难发现其鲜明的结构性特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走势出现明显分离,CPI虽然呈现季节性波动但总体保持温和,但居民不易觉察而中小企业关注的PPI却不断上涨。从深层次看,CPI和PPI走势的分化和中国经济生产端恢复相对较快、而消费端恢复较慢的现象是一致的,也表明中国现阶段的消费供给弹性很大,使得整体通胀压力可控,但CPI和PPI价格剪刀差加大,对中下游企业盈利造成挤压,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微观经济循环将受阻。也就是说,我们正面临不同于以往体验的通货膨胀,不会简单复制过去熟悉的政策措施。

尽管2021年经济数据不乏亮点,但正如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实际需求疲弱、趋势性下行的隐忧也需重视。一方面,实际感觉到需求疲弱的压力已经出现:一是发达经济体消费复苏正由商品消费转向服务业消费,将对中国的外部需求产生直接影响,虽然出口商品与劳务总量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但考虑到2021年基数较高的技术性因素,预计2022年中国出口增速将放慢;二是民营资本投资趋于谨慎,政府投资与国企投资难以弥补民营资本投资缺口;三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使得线下接触性服务消费复苏较为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也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四是虽然全球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趋势在美联储加息政策预期作用下会放慢步伐,但仍然会高位振荡,对于PPI形成一定支撑,下游企业的经营压力短期难以改观。

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显示的趋势性下行压力,既非周期性的,也非过去历次的量化政策收缩所致。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带来的经济分化引起市场忧虑预期,不仅出现明显的区域、行业与企业分化特征,而且受益地区、行业与企业同样面临不确定性预期。对于周期性调整,市场是可以预期的,政策调整所致的下行区间也是可以根据政策力度的变化进行相应预测的。而此次不确定性下行会持续多长时间、底部在哪里,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测。叠加已有的政策面临钝化风险,更加引起市场关注。在这种环境下,宏观经济政策或不具备紧缩的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采取特殊的政策组合予以应对。政策选择应更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的政策内涵,实施兜底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货币政策相结合、消除市场疑虑的积极改革开放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

一是实施兜底的财政政策。一方面,积极应对通胀,促进最终消费。既在供给侧出台保持基础消费价格稳定的强有力兜底措施,也在居民收入端实施提高消费能力的实际举措。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减费降税力度,增强微观经济生存能力与再投资动力。

二是为“稳增长”的各项措施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尤其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供给领域,譬如,鼓励补短板投资、扶优势投资、化解风险并购,并提高实体经济债务重组容忍度;中央财政对于省级财政发债要实施有选择性兜底,鼓励什么、限制什么都要清晰透明,既要强化市场信用约束,又要增强市场信心和引力。在行业层面,首先要继续大力支持高科技、新能源、专精特新等领域发展;其次要积极引导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传统经济领域的有效投资,促进社会经济健康良性循环;最后要加快传统经济数字化转型、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特高压等领域发展,进一步扩大前瞻性的有效投资。

三是加大培育“自有资金、专业诚信、权益维护、进退有道”的多层次风险投资市场。为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模式实现顺畅高效运行,提供市场真正需要的充足能量。鼓励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促进双循环而进行的金融创新,鼓励更多资本进入权益市场,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多的资金和动力支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充分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依法监管市场垄断和市场操纵行为,促进社会经济健康运行。

四是增强政策操作的可预期性。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可圈可点,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可预期性,对当前促进投资和消费非常重要,有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政策初衷,达到提升市场主体信心的良好效果。一方面,充分调研并多角度评估现实风险与潜在危险,明确关注重点,广泛征求相关主体意见,充分交流并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与业界专家积极引导,提前做好政策实施的相关准备。通过这样的方式,政策信号明确、措施可预期和保持连续性,市场信心大大提升。

2021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要求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会议释放的宏观政策信息十分明确,强调“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新年伊始,货币政策也更加积极主动,向市场传达了清晰而坚定的信号。不仅如此,虽然“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已经持续了多年,但当前“稳中求进”的政策内涵却不同于以往:“稳”的重点是在积极扩大内需(财政兜底民生、增加就业和完善收入分配来提升消费等)的同时,优化供给端的市场经营环境(更加宽松的信用环境、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等),使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进”的重点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实质性进步,超前布局和实施一批重大基础建设。市场主体将深刻理解政策意图,并逐步感受到政策力度,做出战略性前瞻与科学理性决策。(作者为中国建设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