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如何破解“养老焦虑” 听听两会上的养老新思路
2022-03-10 11:14:44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

“一老一小”牵动着亿万家庭,特别是“银发浪潮”袭来,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如何实现“养老自由”,破解“养老焦虑”?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养老依然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从智慧养老、文化养老,再到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机制等等,如何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看看代表委员们带来了哪些养老新思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 李冲 王赟

关键词:智慧养老

全国人大代表昝圣达:

开发智能养老机器人帮忙陪爸妈

老年人焦虑于缺人照护,年轻一代忙于工作又照护无助,怎么办?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综艺集团董事长昝圣达建议,加快研发养老陪护智能机器人,破解老龄化社会养老陪护人力不足,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与获得感。

今年冬奥会上,各种机器人令人大开眼界。“中国最新自主研发的六足滑雪机器人、水陆两栖机器人,厨师机器人、消毒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咖啡机器人、鸡尾酒调制机器人、接待机器人以及具备AI监测功能的‘智能哨兵机器人’都在会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各类高科技智能“神器”让昝圣达大为赞赏,也让他借助高科技解决养老难题的努力更有了底气。

昝圣达介绍,现在已在应用的助老智能科技,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广泛欢迎,比如安装监控设备,实时观察家中老人情况并能即时交流;借助手机智能软件的帮助,还能实时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或发出求救信号等。

昝圣达认为,我国加快开发养老陪护智能机器人的必要性已经基本具备,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切实提升对发展养老陪护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认识;二是尽快组织专项战略研究;三是尽快建立研发专门班子。他表示,我国完全可以抢抓先机,建议借鉴航天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牵头抓总部门,明确发展规划与目标,通过财政拨款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研究经费问题,组织重要院所、高校等国家队和AI智能以及各方面技术领先的核心企业,共同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集聚各方面的科技精英集中进行攻关,尽快实现养老陪护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完全突破并产业化应用,到时完全可以通过购置或租赁的方式为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

人工智能助力养老,推进康养机器人成果转化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介绍,目前各地正积极开展各类科技适老服务的创新,比如天津、安徽等地,正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对老年人的关爱能力,运用智能预警模型,实现对老年人的“7×24”小时闭环安全守护等。

“但老年康复产品的智能化、实用性仍需要提升。” 刘庆峰告诉记者,随着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技术的不断突破,家用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产品已开始应用于老年群体的康复训练、健康理疗和安全监护,但是产品普遍存在一些短板。“例如,智能产品的人机交互能力普遍较弱,不具备像人一样的共情交互能力;陪伴机器人的行走、辅助生活服务、辅助康复训练等功能可用性较弱。”

对此,刘庆峰建议,针对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现状,加快推进康养机器人的成果转化,在康复训练和安全监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文化养老

全国人大代表刘忠斌:

构建全新的老年学习圈

让老年人更有活力

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不仅要有物质保障,精神追求也同样重要。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刘忠斌在调研中发现,全国各地较为偏重“物质养老”,而对“文化养老”较为欠缺。特别是目前针对老年教育的专项性法律文件缺乏,相关政策少且零碎分散。

他建议要完善立法,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推进《终身教育法》《老年教育法》立法,明确政府、社会和老年人群体在老年教育发展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扩大服务供给,解决老年教育供给失衡问题,加大老年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根据区域老年教育人口数量统一拨付老年教育工作经费,明确老年教育人均或班均补助标准。“老年教育服务中心要下移到社区,依托社区,形成全方位、多样化、多层次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和运作体系,使老年教育逐步向社会全体老年人开放。”

“要依托社区,创新老年群体养教结合新模式。”刘忠斌告诉记者,养老和教育相结合是社区老年教育的鲜明特色,积极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将“养、医、体、文”等场所与老年人学习场所相结合,推出一批创新老年教育办学模式的典型。构建全新的老年学习圈,将老年教育从学校延伸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老年养护院、城市社会福利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学习场所,提高老年人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提升其幸福指数,扩大老年教育的参与度。

关键词:长期护理险

全国人大代表李楠楠:

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

让失能老人更有保障

义无反顾投身养老服务行业近十年,从一线护理员转到管理岗,1990年出生的李楠楠已是护理院“最老”的员工之一了。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佰仁堂常青乐龄护理院院长助理李楠楠带来了关于进一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范围的建议。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解决失能人员长期护理难题的重要政策手段,对于满足失能老人等养老服务重点人群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护理服务支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李楠楠介绍,自2016年国家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以来,江苏已有8个设区市开展长期护理(照护)保险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城市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五年来,试点地区制度覆盖超过4000万人,基金收支规模近63亿元,累计享受待遇人数约21万人,基金平均支付比例约70%,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目前,我省尚有5个设区市,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镇江、宿迁还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她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优化长期护理保险准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一是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二是有利于减轻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提升失能参保人员护理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三是有利于带动老年护理服务市场的形成发展,促进医疗、养老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关键词:服务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杨恒俊:

合理布局城乡养老设施,让老年人幸福感更强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德胜中心村党委书记、德胜村党总支书记杨恒俊认为,当前我国养老服务工作尚没有形成协同高效的发展体系,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难以承担重任,而社会养老发展尚未成熟,现阶段,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不可或缺。

为此,他建议优化政府管理职能,进一步整合归并养老事务管理。杨恒俊认为,单独设立部委机构,整合民政、卫健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职能,统筹养老服务政策资金编制资源,将是更有利于应对老龄化的一种制度安排。

“要根据老年人分布特征以及差异化服务需求,确立不同区域内养老设施的层级体系,确定‘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协调‘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合理增长。” 杨恒俊建议,强化设施建设统筹,进一步合理规划设施布局。根据本地区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地提出布局原则,科学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的分布点等。

他还建议加强法治保障,明晰政府、家庭、个人、社会的责任,明确基本养老服务内容,发挥社会力量主体作用,督促社会成员履行照料义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出台鼓励政策,完善税费减免、建设运营补贴以及融资与保险支持等扶持保障措施,推动养老照护服务、康复辅具、智慧养老、老年宜居、养老金融等产业发展。”

关键词: 护理保险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