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山林、雨水、泥泞,挡不住搜寻的脚步
2022-03-25 22:15:38 来源:新华社 编辑:

3月21日14时38分许,东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执行昆明-广州任务时,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机上载有乘客123人、机组人员9人。当日16时许,我和几名同事一起,拉起常备在办公室的行李箱,紧急赶往事发现场。

梧州市藤县埌南镇莫埌村距县城28公里,其中有四五公里是狭窄的村道。我们赶往事故现场途中看到,在从321国道通往莫埌村的律村村口聚集了众多救援车辆,工作人员已在律村加强了道路管控和防疫排查。在救援人员从高速公路向莫埌村打通的临时出口附近,救援车辆闪烁的灯光在黑夜里格外醒目。

↑赶往事故现场的救援车辆(3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从高速公路临时出口步行前往指挥部,一路上都有救援人员和车辆往来。

几经波折,我们赶到前方指挥部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临时照明设备将前方指挥部照得一片通明,通信保障工作人员守在应急通信设备前忙碌着。

↑广西藤县坠机事故现场散落的飞机残骸(3月22日摄,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广西藤县坠机事故救援前方临时指挥部(3月22日摄,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22日临近中午,我进入事故核心现场,看到山坡上竹林扭曲变形,山谷里散落着飞机残骸,还有烧黑的土地、积水的土坑……

↑东航MU5735客机坠毁事故现场(3月22日摄,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由于事故现场位于山林间,进入现场的通道狭窄,3台挖掘机进场清除杂树杂草,拓宽前往核心现场的道路。道路畅通后,更多的救援人员集结进场,全力搜救。

救援人员除了携带铁锹外,还带了便携探测设备和几只搜救犬,对事故核心现场及两边山坡进行搜索。搜救人员手持热成像仪、生命探测仪等设备进行表层搜索和热量搜索,此外人工搜索和空中无人机搜索同步推进,大家都在为搜寻尽心尽力。

↑3月22日,挖掘机开挖进入东航MU5735客机坠毁事故现场的通道,为后续工作铺平道路(手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3月22日,工作人员在东航MU5735客机坠毁事故救援现场架设通信设备(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22日夜间开始的降雨,让现场泥泞不堪,黑匣子搜索工作受阻。23日下午,降雨稍稍变小,救援人员再次集结,黑匣子搜索工作全力推进。

↑3月23日,工作人员在坠机事故现场搬运铺设道路的竹排。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3月23日,工作人员在坠机事故现场运送无人机。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6时许,搜救人员发现了MU5735航班的一部黑匣子。几名身着橙色外套的工作人员观察着刚刚发现的黑匣子,在拍照后用袋子装好放入一个塑料箱内。

↑被发现的一部黑匣子(视频截图)。新华社发

↑被发现的一部黑匣子(视频截图)。新华社发

从23日晚到24日上午,坠机现场持续下雨。“23日晚发生了小型塌方,目前塌方区域已清理完毕。”一名行色匆匆的现场救援人员告诉记者。

发现失事客机第一部黑匣子后,另一部黑匣子的搜寻作业在24日开足马力。雨声、抽水作业声、铁铲挖土声,夹杂在这片山林的风声里。20多只搜救犬跟着工作人员进场,进一步扩大搜索范围。

↑3月24日,搜救人员在事故现场核心区搜索另一部黑匣子。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藤县埌南镇莫埌村委办公场所、村卫生所、村小学都成了救援人员临时安置点和救援物资临时存放中转处,也是事故临时新闻中心所在地。在这里,我看到了一批批身穿雨衣的志愿者。他们身穿雨衣,脚穿雨鞋,戴着头盔,驾驶着自己的摩托车,在风雨里不停来回奔忙。

3月23日,当地群众将照明设备装在摩托车上准备运到救援一线。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每当运送救援物资的车子在门口停下,志愿者们马上挺身而出,一件一件把物资搬运到临时存放点。到了饭点,送餐车刚停稳,他们立即迎上去,用自己的摩托车将热乎乎的盒饭送到寒雨里的每一个救援点。有救援人员要到救援现场,他们二话不说,擦干摩托车后座的雨水,叫一声“上”,火速出发。夜幕降临,他们又用自己的摩托车将一盏盏充好电的照明灯驮到路边,沿着救援道路摆放,照亮星夜救援往返路。

3月23日,工作人员在为救援人员搬运餐食。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一名志愿者告诉我,事故发生以来,当地很多党员干部群众纷纷自发地以志愿者的身份为救援忙碌。“不仅是莫埌村,其他村的村民也一样,加满油开着自己的摩托车就来了,不计一分报酬。”

3月24日,搜救人员在事故核心现场继续进行搜索工作。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3月24日,搜救人员在事故核心现场继续进行搜索工作。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3月24日下午,在事故核心现场,消防队员花了好几个小时,将一大块机翼残骸从半山腰移到山脚时,有现场人员提出能否赶紧将它抬到约200米外的一片平地去,方便现场下一步搜索。

时间已是下午4点13分。现场指挥模样的人稍微顿了顿,转向刚刚从半山腰下来的消防队员们,大声说,“我知道大家都还没吃午饭,如果再抬这块大机翼,还能不能挺得住?”话音刚落,他得到了异口同声响亮的回答:“能!”

3月24日,搜救人员在事故核心现场继续进行搜索工作。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夜幕再一次笼罩山坳,前方救援临时指挥中心的灯光次第在帐篷中亮起。突然,一个男人的声音从那边帐篷传来,“拉电的,能不能在我们这里再加一个灯?”这边帐篷响亮地应了一声“好”后,一名男子带上工具,从挂有“通信电力”牌子的帐篷里走出,踩着没过脚板的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到那边帐篷去了。

3月24日,搜救人员在事故核心现场继续进行搜索工作。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3月24日,搜救人员在事故核心现场继续进行搜索工作。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这几天里,这里很多人几乎素不相识,却又亲密无间。每个人都像心里装着一个暗号一样,很多时候只要“喂”一声,就能默契地互相配合。

监制:班玮

策划:兰红光、赖向东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周华、陆波岸

编辑:章磊、尹栋逊、王南、蔡湘鑫

关键词: 救援人员 搜救人员 事故核心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