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热度 > 正文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用好公园城市示范区“国字号”平台,成都要主动去闯、大胆去试!
2022-03-30 15:23:20 来源:红星新闻 编辑:

近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公布。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不仅关乎成都转型发展,也将为中国的超大特大城市群体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无论是探索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实践,还是提供城市人民高品质生活新方式,无论是创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还是探路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这些都是成都需要迎头啃下的“硬骨头”,也是中国城市现代化之路需要翻过的山丘。

日前,红星新闻对话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解读《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内涵和意义。高国力认为,《总体方案》里的“三大定位”,蕴含了国家对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更为深刻长远的定位和考量,也丰富了公园城市的内涵。成都应理性看待获得公园城市示范区平台之后的机遇和挑战,系统梳理近期和中长期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并大胆去闯、落地落实。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需要赋能整合、集成创新,与国内其他城市共同走出“十四五”时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成都的特色和优势能胜任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重任

红星新闻:目前,国内如深圳、杭州、青岛等城市都纷纷提出了公园城市建设,但主要聚焦于擦亮生态底色的内涵。此次公布的《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从生态价值、生活品质、生产动力、社会治理等4个方面做出了部署。在您看来,国家为何会选择成都作为示范区来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对于公园城市的内涵作出哪些提升和完善?

高国力:之所以选择成都,还是因为成都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能胜任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任。成都自然生态优美宜居,这是给大家的直观的印象;成都还拥有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态势,经济发展良性健康,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国内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公园城市建设示范区,这既是平台也是重要抓手,对于成都未来的发展会是重要机遇。

过去很多人对公园城市的理解是秀美的自然景观,这只是基本的要求。实际上从《总体方案》来看,它远远不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公园城市的表征和认识,而是包含了更为全面丰富的特征和内涵。我个人觉得,主要体现在《总体方案》中对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三大发展定位上。从三大定位可以看出,国家对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有更为深刻长远的定位和考量,这也实际上丰富了公园城市的内涵。

第一个定位是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公园城市不仅是拥有宜居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而且要大胆探索如何把优美的生态环境、秀美的自然景观转换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带动和支撑;不能仅仅停留在“绿水青山”的外在景观上,而要进一步从理论实践上探索转化,形成针对经济增长、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一系列“金山银山”的政策、路径和模式、项目。这是对公园城市内涵的非常重要的拓展和要求 。

第二个定位是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这让我们感受到公园城市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共建共享的理念体现到公园城市的内涵中来了。公园城市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城市的人民,从常住人口来说,包括户籍人口也包括外来人口,公园城市既要服务满足成都本地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要满足适应新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包括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福祉领域。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成都是国内外知名的休闲旅游城市,每年有大量外来旅游观光休闲的人口,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也要考虑临时性的投资者、观光者、创业者的需求。这是服务三个层次的全体人民的公园城市。

第三个定位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这意味着,成都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要探索完善一套高效可行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市治理模式,赋予了成都更为长远更为系统的更高要求。其实,如果没有内在高效可行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市治理模式,那前面提到的秀美的生态环境、宜业宜居的生活环境都很难实现。

所以,这三个定位是相辅相成的,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的建设不仅仅在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美化,而是城市发展动力、发展形态、治理方式等的全方位转型,应以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城市新型竞争力,以智慧、韧性、精明、包容重塑城市发展高级形态,以顺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城市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归宿。

“两新”使命事关全国超大特大城市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

红星新闻:《总体方案》赋予成都“两新”的使命,分别是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转型新路径。这两项使命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当前城镇化的哪些问题?《总体方案》中的哪些部署是最具突破性和示范性的?

高国力:“两新”使命是事关全国超大特大城市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总体方案》中围绕“两新”使命,对于成都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部署了很多任务和举措。

从《总体方案》的文本来看,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是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国际国内都在探索的命题,不同国家和城市都在探索,也面临着挑战和难题。《总体方案》的目标举措里,多次提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模式、机制,这对于第一个“新”是很有意义的。成都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如果能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的价值测度、价值转化等方面去大胆尝试、做更多探索,我想会对全国其他城市发挥应有的借鉴意义。

超大特大城市转型新路径是一个更大的命题。我曾经提到过,“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的“五期叠加”,其中一个就是城镇化问题的集中爆发期,包括城市病、城市分化的问题、收缩型城市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在更短的时期内集中地爆发,一些新的形态、新的影响和负面效应都会显现。我们国家相当一部分超大特大城市面临着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高,现有的业态、功能、形态要进一步转型升级,不适应城市中心城区的业态要向外疏解转移的问题。这里蕴含着如何引导中心城区的功能业态有序向外疏解和转移以及实现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的问题,《总体方案》中做出了一些部署,我想也是成都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可进一步精细对接国家系列重大部署和战略

红星新闻:公园城市示范区这块“牌子”给到成都,将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

高国力:这次国家赋予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牌子,我认为是国字号的平台和品牌,当然更是重要战略抓手和战略平台,会形成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利好。

但我认为,还是要理性看待成都获得平台之后的机遇和挑战,要系统梳理近期和中长期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

比方说,成都是国际化城市,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都很高,商品贸易也都很高程度地融入了国际市场和全球产业体系。与此同时,地缘政治风险所带来的传导性影响,也很快影响到成都的产业发展。这就是一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成都要系统梳理和冷静思考,来明确在获得国家平台之后,近期如何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强稳健发展能力。

当然,我们也要充分看到和抓住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带来的机遇。

从国际来看,比如RCEP的签订, 带来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经贸合作,成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的规模结构都面临着重要机遇。成都完全可以紧抓机遇,进一步融入更高水平的国际经济水平体系中去。

从国内来看,“十四五”规划明确了102项重大工程项目,还部署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背后蕴含着非常多的投资需求和项目建设机遇,这都会给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提供很多政策和项目对接点。成都完全可以进一步精细对接国家的系列重大部署和战略,进一步挖掘不同领域蕴含的机遇,这样成都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才能行稳致远。

总的来说,国家充分考虑了成都自身的实际情况、特色优势和现在发展态势、未来发展潜力,当然也考虑了成都在西部地区具有的特殊区位和战略地位,所以给予了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这样的平台和抓手。背后需要做的事、紧抓的机遇、规避的风险点,需要四川省、成都市下一步去利用好这块金字招牌,进一步加强跟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合作,对于方案中的任务,要主动作为、大胆创新、积极去闯、大胆去试,需要国家支持的及时提出来,及时获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只有地方自己前期的政策和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储备做到位了,国家给的支持才能精准和有效落地。

大胆探索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

红星新闻: 《总体方案》赋予了成都系列试点示范和改革授权,包括推动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全域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及片区开发,探索用能权、用水权等资源权益交易机制等。您认为哪些试点和改革是最具含金量的?成都应当如何用好这些赋能赋权?

高国力:《总体方案》利用公园城市示范区这样一个平台,集中在成都赋能整合、集成创新,为其他城市提供样板和模式,是推动成都继续创新实践、加快开花结果的加速器。这是我读完《总体方案》的一个感觉。

集成创新要求会更高,比单一的创新更需要政府效能高效、社会主体的层次素质达到一定水准、体制机制相对动态地调整和跟进,还有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的补短板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协同推动、互相配套,集成创新才能迈出实质性步伐。

当然,《总体方案》赋予成都系列试点示范和改革授权,里面有很多是能做更大文章的。

比如,成都全域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及片区开发,从国际来看也是成熟的模式,可以利用“十四五”期间成都都市圈的发展机遇,把TOD和都市圈的建设融合起来。

这里要推动实现两个“多元化”。一个是探索交通方式的多元化,“宜轨则轨宜快则快”,根据不同方向的通勤规模和潜力来布局不同的交通方式,有些方向规模和潜力不足以支撑轨道交通,就依靠快速路、高速路来构建公路交通体系,实现多元化需求。另一个是通勤群体的多元化,“一小时通勤圈”要引导更多就学、就医、商务群体加入进来,倡导更多群体绿色低碳出行,实现交通压力缓解和节能减排降碳的双赢。

更进一步说,成都更应该大胆探索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包括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能源消耗的总量下降和结构优化、生产项目投资建设和消费模式都是低排放、低消耗等等多领域的任务和路径。目标是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导向,落实到发展规划、布局、建设、生产、流通等全过程,让尽量少的消耗产出尽量高的产值,真正支撑成都公园城市的集约高效建设。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