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身体最怕“堵”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我们的身体有着精准的循环机制,摄入食物与排出废物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果哪条“通道”堵住了,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那么,夏天时,我们应该保证哪些身体部位通畅呢?
汗腺要“通”
因为担心有体味,所以夏季很多人最烦恼的就是出汗,想尽各种办法让自己不出汗、少出汗。
可你知道吗?汗液里虽然大部分都是水,但汗液里还含有尿素等人体排泄的100多种有害物质。
汗液排不出来堵在身体里,反而不利于健康。
比如,很多人夏天被感冒、皮肤病、失眠等困扰,却没想到,正是出汗少让这些毛病找上门来。
专家指出,冬冷夏热是自然规律,养生最重要的就是顺应四时,每天待在空调房里,恰恰是放弃了出汗这种人体天然的保养。
怎么才能健康出汗
1、运动前喝热水、热粥:运动前喝杯热水或热粥,让毛孔进入蓄势待发、将开未开的状态,再锻炼一段时间,就能让汗出透了,一通百通。
2、巧用生姜促出汗:生姜在夏季是个好东西,既散湿暖脾胃,又走表开汗孔。
不得不在空调环境上班的人,可以坚持喝点生姜水。
3、从膝盖开始自我发热:长期在写字楼上班的人,可以用热水袋、暖宝宝等来增加排汗。
回家后泡澡或泡脚,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在40℃左右的水温下泡澡或泡脚,有利于身体排汗、缓解疲劳。
4、静止一小时: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每天定时关掉空调,静静地坐一个小时,培养身体主动出汗的能力。
5、晒15分钟太阳:夏日阳光是人体主动出汗最佳的动力,每天上午9~10点和下午4~5点,晒15分钟左右太阳,并做一些简单的舒展运动。
6、不要长期待在空调房里:不得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的人可以多喝温热的水,也能有效促进排汗,对消暑也很有帮助。
当然,汗出太多了也不好,会伤及人体津液,所以日常运动时千万不能“以出汗多少论英雄”。
另外,汗出过后也不要立即冲凉或者进入温度较低的室内,谨防感冒。
小便要“通”
夏天天气炎热、出汗较多,若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小便就会发黄。
对于体质虚弱者来说,甚至会因此而诱发尿急尿频等尿道感染的情况。
因此,夏季想要身体健康,就要“学会排尿”。
健康排尿方法
1、定时排尿:理想的小便应一天8次,其中白天7次、晚上睡眠期间不超过1次,是较好比例。
水在体内正常代谢需要30~45分钟,因此每次喝水后1个小时内排尿属于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摄入钠盐较多,会延长排尿的间隔时间。
很多老人为了减少起夜,晚上不敢喝水,但长期如此反而会让尿液浓度过高,诱发膀胱结石、肾结石的几率上升。所以,该排尿时还是得排。
如果晚上没喝多少水,也总起夜,并且每次尿量较多,说明可能有内科代谢性疾病;每次尿量少,说明可能是膀胱和尿道出了问题。
2、淡竹叶茶:夏天出现小便发黄、尿频尿痛等症状的主要原因是心火炽盛所致。
淡竹叶能够通过清心火来达到改善尿道感染的目的,对于长期小便发黄者可使用淡竹叶和灯芯草泡茶饮用,以起到清热利水的作用。
3、玉米须水:价格低廉、普通的玉米须是治疗肾病的第一宝贝,玉米须利水消肿,还能消蛋白尿,有强肾的作用,对小儿肾炎尤其有效。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其做法也很简单,即取准备玉米须干品,每天二小两(约60克)煮水,小火煮20~30分钟,代茶饮即可,坚持半年到1年才能有明显的效果。
注意:若已经出现泌尿系感染,则请尽快就医。
大便要“通”
夏日很容易引起上火,人也会出现大便不畅的问题,长期便秘会导致肝肠代谢的废物积蓄体内,进一步加重牙疼、口臭、口舌生疮等上火症状。
夏季应该如何
健康排便
1、“泻泻火”:对于爱上火、易便秘的人,可以试试中药茶饮。用菊花、金银花、西洋参、铁皮石斛等药材泡水喝,可以降火除口臭。
当然,多吃新鲜的蔬果也是必须的。
2、多喝水:平时不注意补充水分,导致身体缺水。喝水少,大便会变得干结,这样一来,会增加排便的困难。
因此,每一天都应分多次、小口补充水分,刺激肠胃蠕动,促进排便。
3、勤运动:不喜欢运动的人,便秘的发生率更高。由于肠道的蠕动慢,缺乏锻炼的肌肉收缩无力,腹部的压力会降低,导致排便失去动力。
圈圈建议大家每周至少保持3天的锻炼,每天活动30~60分钟。
4、别憋着:由于正在开会、看电影等事情的影响,有些人会习惯忍住便意。
但是,当忍了一会,便意便可能会“消失”,过后想排便就难了。久而久之,肠道会失去对排便的敏感性。
所以,一有便意,大家尽量第一时间解决它,别再忍了!
温馨提醒
在这“高温、高湿”的夏天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
1、及时补充体内水分。
2、正午前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儿童和老弱病人更应注意减少外出。
3、从事户外工作的人们应尽量减少工作时间和强度,避开正午前后的高温时段。
4、少吃油腻食物,多喝一些淡盐水、绿豆汤,多吃西瓜等水果。
5、有空调的房间可开启空调降温,但不可太凉。
6、可准备一些防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