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4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8%,75~84岁患病率则高达12%。房颤患者除了容易合并更多心脑血管病,引起心衰、脑卒中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科学院等机构近日联合研究发现,房颤患者合并贫血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房颤发生时,心脏的正常节律和功能会被打乱,时间久了会影响心脏功能,令心衰发生率显著增加。心脏的主要作用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和氧气泵到全身,而贫血患者血液内的氧气含量少,心脏泵出同样体积的血液所携带的氧气总量就会降低。此时,心脏只能通过泵出更多血液来保证全身的氧气需求。房颤本身对于心脏来说已经是种负担了,再合并贫血,心脏又额外增加了一部分负担,相当于雪上加霜。我们的研究共纳入18106例基线有血红蛋白信息的房颤患者,平均年龄64岁,其中86.2%的人无贫血(男性和女性血红蛋白分别≥130克/升和≥120克/升),9.9%有轻度贫血(男性和女性血红蛋白分别为110~129克/升和110~119克/升),3.9%有中重度贫血(血红蛋白≤109克/升)。随访4年发现,合并贫血的患者,无论心血管死亡风险还是整体死亡风险都更高。具体来说,相较于没有贫血的房颤患者,轻度贫血的房颤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2%,中重度贫血的房颤患者死亡风险提高53%。从新研究来看,房颤合并贫血的患者约占13.8%。2020年,我国开展的另一项针对非房颤人群的研究显示,这个年龄段受试者的贫血患病率约为15%。也就是说,中老年房颤患者和非房颤人群贫血患病率很接近。从房颤患者贫血的危险因素上看,高龄、女性、低体重指数,以及合并肾功能不全、心衰、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更易贫血,这些危险因素和非房颤人群也是类似的。但房颤和贫血的发病机制直接因果关系很小,贫血更像是房颤的一个合并疾病,而不是由房颤引起的。
房颤患者一般年龄较大,是贫血的高发群体。房颤患者常见的贫血原因有很多,比如年龄增长、骨髓造血功能下降、造血营养物质缺乏、消化系统疾病、肾功能不全、慢性炎症等。此外,老年人不明原因的贫血还应警惕可能是肿瘤。房颤患者在贫血预防上没有特殊要求,注意均衡饮食,适量摄入肉、鱼、蛋,同时多吃新鲜果蔬即可。生活中,应注意贫血发出的信号,比如乏力、头晕、体力下降、气短、皮肤黏膜苍白等,一旦出现上述表现要及时就医,查下血常规,必要时可做系统性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原发性贫血和消化道出血、炎症、肾功能不全、肿瘤等引起的继发性贫血。如果明确是某种疾病引起的,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果是营养缺乏引起的贫血,要把重点放在补充营养上,比较推荐的食物有:叶酸含量高的蔬菜(莴苣、菠菜、油菜、西红柿、胡萝卜、南瓜、蘑菇),以及富含铁和维生素B12的红肉(如牛羊肉、猪瘦肉)、动物内脏(如猪肝)和血制品(如鸭血)等。不过,由于每个人贫血的原因不同,还是建议大家就医明确病因后再遵医嘱进行科学治疗和补充。▲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