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健康 > 正文
如何护理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为何冬季症状加重?
2022-03-17 13:47:57 来源:生命时报 编辑: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部有疾或者足部出现经久不愈的破溃常让糖尿病患者困扰,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糖尿病足到底怎么回事?本期为大家解答关于糖足的八个问题。

1.糖尿病足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足”是糖友比较常见的一种下肢血管并发症,是在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的基础上合并感染的结果。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良的老年患者都是糖尿病足的高发人群。早期表现为肢端怕冷、皮肤发凉、皮肤颜色暗紫,进一步可发展为局部皮肤破损及溃疡,最严重结果是足溃疡及截肢。由于糖尿病本身的特殊性,足溃疡的处理非常棘手,而且耗时很长。因此,对于糖尿病足,预防是上策。患者除了平时要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降低血黏度、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外,还要加强足部护理。

2.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首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运动神经病变影响了足部肌肉的牵张力,使足部肌肉萎缩并改变了足底受力部位,导致足畸形,如爪形趾、锤状趾等。感觉神经受损,保护性感觉丧失,使足部对外界压力、异物或冷热反应性和抵御能力下降而易受伤,形成溃疡。自主神经病变使患者皮肤发汗功能减弱,从而出现足部皮肤干燥皲裂,易引发细菌感染。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及自主神经病变可以分别或共同成为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影响糖尿病足的预后。

其次是糖尿病周围动脉病变。糖友不仅出现周围动脉硬化、钙化和狭窄,还伴发微血管病变和微循环障碍,使下肢血流量减少,组织缺氧和营养成分供给不足,出现下肢发凉、疼痛和间歇性跛行,严重供血不足者可致溃疡、肢体坏疽。

再次是截肢(趾)病史。既往有足溃疡史者,再次发生足溃疡的危险是无足溃疡史者的13倍,截肢(趾)的风险是无足溃疡史者的2~10.5倍。有截肢史者,一半以上5年内需进行第二次截肢。

还有足底压力异常。长时间足底压力过高,导致足底局部缺血和组织分解,产生炎症,进而形成糖尿病足溃疡。畸形足、胼胝、不合适的鞋袜都可引起足的生物力学(压力)异常而导致糖尿病足溃疡发生。其他如嵌甲、水泡、出血及真菌感染均为糖尿病足溃疡的前期病变,也是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强烈预测因素。

最后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糖友发生下肢静脉性溃疡感染几率增加,治疗与愈合的困难性增加。

3.糖尿病足发病前是否有先兆?

足部皮肤暗紫、发凉。当足部皮肤颜色暗紫,或出现色素沉着,或皮肤温度明显发凉,这些都提示下肢血供不好,血管有问题,容易发生糖尿病足。

肢端感觉迟钝或丧失。患者足部皮肤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甚至丧失,走路深一脚浅一脚,就像脚踩棉花等,表明外周感觉神经受损,皮肤感觉减退。这种情况下,患者皮肤出现磨破、扎伤或烫伤起泡也浑然不觉。

足跟皮肤干裂或趾间浸渍发白。有些糖友由于植物神经受损、出汗偏少,足部皮肤容易干燥皲裂;还有些糖友,本身是汗脚,穿的鞋子透气性差,致使趾缝间皮肤浸渍发白。以上两种情况容易诱发足溃疡。

足部胼胝。足部胼胝(俗称老茧)可增加足底局部压力,胼胝下正常组织由于长期受到过度挤压而容易发生足溃疡。因此,对有足部胼胝的糖尿病患者,最好找专业医生及时予以处理,消除“糖足”隐患。

间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就出现小腿肌肉疼痛,必须休息一会儿才能再走,这是下肢严重缺血的典型表现,且跛行距离越短,下肢缺血越严重。如果病人在休息状态下疼痛依旧不缓解,说明下肢血管已出现严重闭塞,必须尽快处理。

足部轻微损伤。许多糖友对足部轻微擦伤、浸渍或小水泡不当回事,处理不及时或太随意,忽视无菌操作,结果伤口迅速恶化,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4.糖尿病足筛查有哪些常用方法?

糖足早期,由于症状轻微或不典型,患者往往难以察觉或没引起重视,但这恰恰是糖足防治的最佳时期,才能避免出现严重疼痛甚至截肢等后果。

糖足的筛查主要包括神经病变、血管病变以及足部畸形的检查。

足部外观检查:观察足部外形是否正常,有无爪样趾畸形、拇外翻及叠趾、跖骨头突出,有无鸡眼、嵌甲、水泡或皲裂,有无擦伤、裂伤、抓伤等异常情况,以及趾缝间是否有破溃等。

周围神经检查:足部是否有痛、温、触觉的减退或丧失。

下肢动脉检查:主要检查下肢血管有无狭窄或闭塞,了解下肢血供情况。

5.哪些病人需要定期筛查糖足?

糖友要时刻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双足,尤其下面6类高危患者,需定期接受糖足筛查,包括:既往有足溃疡或截肢病史、间歇性跛行者、足部畸形、温度辨别、疼痛或震动感消失、有周围血管病变者、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

6.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除了有关部门的健康宣教,还要加强自我行为管理,具体如下:

血糖控制:严格控制血糖有助减少糖友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未发生足病的患者,尽量使血糖控制达标。

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控制:高血压可通过加重周围动脉病变而增加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风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周围动脉病变出现间歇性跛行的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的干预:血脂异常是引起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对于年龄大于50岁的糖友,尤其是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应口服阿司匹林,以预防或延缓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发生。在糖尿病性下肢血管动脉病变的二级、三级预防中,都应给予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

戒烟:糖尿病患者应戒烟或停用烟草类制品,减少被动吸烟,必要时加用药物等帮助戒烟。

适度规律运动:规律及适量的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有助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和改善循环,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的选择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性别、年龄、体型、体力、运动习惯和爱好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制订个体化的运动方案。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以免发生低血糖。对下肢动脉病变伴或不伴间歇性跛行的患者,进行监督下的运动训练,以降低足部溃疡的发生率。

此外,还要保持足部清洁,是预防溃疡发生和复发的重要手段。

7.如何护理糖尿病足?

每天检查双足:特别注意足趾缝间,必要时可借助镜子或由家人帮助。足底部受压部位是检查的重点,观察有无胼胝、鸡眼。还需观察足趾和趾间皮肤,若发现局部皮肤红肿、擦伤、水泡、皲裂、足癣、甲沟炎,及时去正规医院医治。

每日温水洗脚:每晚温水洗脚,洗脚前先用手试水温,水温40℃左右。泡脚时间不要太长,10分钟就行,洗完后用柔软、吸水性好的干毛巾擦干(特别注意脚趾缝是否擦干)。如果毛巾质硬粗糙或者用力过重,均易造成足部皮肤不易查觉的创伤。

保持皮肤润滑:糖友由于植物神经病变,出汗减少,足部皮肤干燥,特别是足跟部,容易出现皲裂,并可进一步形成溃疡,继发感染。每天可涂抹羊脂或植物油类润肤霜,反复轻柔地按摩皮肤。如为汗脚,出汗过多易致真菌感染,可用医用酒精擦拭趾缝间,洗脚时可在洗脚水中加少许醋液,因为酸性环境不利真菌生长。

正确修剪趾甲:修剪趾甲应在泡完脚后进行,此时趾甲软化可避免趾甲劈裂。使用指甲刀应横向直剪,然后用趾甲挫将趾甲两边挫短,不要斜剪,以免伤及甲沟、继发感染;切勿将趾甲剪得太短,与趾尖齐平即可,以免损伤甲沟造成继发感染,修剪趾甲之前应检查剪刀两刃之间是否夹住了皮肤。如果剪趾甲伤及皮肤,应立即到医院处理。

正确修除胼胝、鸡眼:胼胝是导致足部溃疡的重要隐患,应及时修除。修除胼胝时,先用温水洗脚使之软化,然后用木砂纸磨去角化层,最好不要用锐器削割。修除胼胝应循序渐进,每天一点点修除,每次修除后的表面涂以润滑剂。鸡眼应请医生治疗,不要自行用鸡眼膏或用腐蚀性的药物处理,以免发生皮肤溃疡,更不要购买“偏方”治疗。

选择合适鞋袜:糖尿病人穿的鞋袜都有特殊要求。最好选择透气、吸水佳的纯羊毛或纯棉袜子,不宜穿透气性差的尼龙袜。袜子应合脚,袜口不能太紧,以免影响足部血液循环。不要穿有破洞或带补丁的袜子,以免磨破足部皮肤。鞋子要宽松、透气、合脚,不能穿高跟鞋或尖头鞋,以免挤压脚趾;足部有畸形时要穿特别定制的矫形鞋,以免挤压畸形部位;糖尿病人刚穿新鞋头几天,要特别注意观察足部皮肤是否出现红、肿、水泡等异常情况。另外,每次穿鞋前应查看鞋内有无沙粒等异物。

避免烫伤或冻伤: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觉神经受损,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容易受伤。禁用热水袋、电热毯、电暖器给足部取暖,不用温热型的家庭理疗仪,以免因感觉迟钝而被烫伤。病人也应预防冻伤,足冷时可多穿一双袜子,睡觉时若脚发凉可穿护脚套。

防止磕碰外伤: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觉神经受损,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容易受伤。因此,严禁赤脚走路,外出不宜穿露趾的凉鞋,在室内或地毯上走路也要穿拖鞋。

经常活动下肢:为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应适当增加腿部活动。经常抬高下肢,按摩足部,以促进静脉回流及局部血液循环。尽量避免长时间两腿交叉而坐或翘二郎腿,以免压迫下肢血管,影响下肢血液循环。长期卧床的糖尿病患者,足后跟长期与床接触受压,易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出现溃疡,应注意变换足部位置,也可加用柔软的足垫保护。

注意伤口处理:因某些创伤造成感染,哪怕发生小的擦伤、破溃后也要马上用生理盐水清洗和无菌纱布包扎。

8.糖尿病患者为何冬季症状加重?

寒冷使血管收缩,血供不足,导致患肢麻木、发凉、疼痛。同时,天冷用热水袋、电暖器的患者增多,神经病变患者局部感觉减退,很容易出现烫伤水疱。

建议患者低脂、低热、禁糖、高蛋白饮食;经常进行小腿和足部运动,比如甩腿、提脚跟—抬脚尖等,并注重下肢保暖;适当进行局部按摩,比如按压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平时多抬高患肢;对于患肢冷痛者可以适当用中药泡脚。▲

关键词: 如何护理糖尿病足 如何护理 糖尿病足 季症状加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cqtime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传媒网-重新发现生活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85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