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明确将重点开展打击网络谣言,打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等十方面任务。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整治网络谣言是网络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回应民众关切、保障网民权益的迫切需要。
在各种谣言信息中,健康谣言堪称是一位“重量级选手”,或是干扰公众认知、影响身心健康,或是引发民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长期以来饱受诟病。健康谣言形式五花八门,但其套路并不复杂。它们有的披着“民间偏方”外衣,内容其实毫无科学依据;有的冠以“养生专家”头衔,目的却是为了营销带货;有的事例信息模糊,连个确切地点和人名都没有,“市民张阿姨”“邻居李大爷”满嘴跑火车;有的说法夸张绝对,“一定治愈”“包治包好”随口就来;有的喜欢套用最新科学概念,但结论却一点都不科学。
违反科学原理甚至有悖常识的健康谣言之所以能广泛传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众的医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2021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0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3.15%。这一数字虽有进步,但仍有待提高。而健康谣言制造者常将目标定位于辨识力不强的中老年群体,诸如“请不要把这条信息留给自己,转给家人和朋友”这样的套路,就能让许多老年人间接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整治健康谣言也要来一次“清朗”行动。一要压实平台责任。互联网平台企业要当好网络生态的安全员,完善监测、发现、辟谣、处置全流程工作规范,彻底清理谣言存量,坚决遏制增量,优化举报流程,及时处理举报线索并做好信息反馈。二要严惩造谣者。曾有科普作者感慨:自己是“兼职辟谣”,而人家却是“全职造谣”。相关部门应建立溯源机制,发挥“黑名单”作用,对首发谣言信息的平台和账号严厉惩处,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三要加强医学科普。提升公众健康素养,进一步提高医学科普的精准性、互动性、实效性,针对受众年龄、地域、文化水平的不同特点,提供线上线下不同渠道的科普产品。探索设立医护人员科普积分制度,更好地调动医护人员的科普积极性,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构建更完善的医学科普体系。▲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