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一起令人悲痛的事故——
北京长峰医院发生火灾。
截至昨日,事故共造成29人不幸身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关部门迅速发布通告:
包括长峰医院院长在内共12人,已因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被拘留。
但,受害者群体的失语,媒体的集体沉默,无不令人窒息。
不禁让人追问——
面对突发灾难,媒体应该做些什么?
一部新上线的网飞纪录片,或许可以回答了这个问题。
它为我们回顾了一场十年前的灾难,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
事件共造成3人死亡,281人受伤,近30人因此截肢。
死亡者包括一名中国女留学生,29岁的吕令子。
这也是9·11事件后,美国本土发生的最大规模恐怖袭击。
纪录片以受害者、有关部门、媒体等多个视角,重现了凶手落网的全程。
在豆瓣上,评分高达8.8分。
将案情抽丝剥茧的同时,呈现了灾难亲历者的心理重建。
同时,也对当年的灾难应对进行了深刻反思——
《全美缉凶: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
American Manhunt: 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
2013年,波士顿。
2.8万名跑者奔跑在马拉松赛道上,围观人数更是多达50万。
凯伦就是观众之一,拉着好友抢占了终点线附近的好位置。
正当她为冲线者欢呼之时,身侧突然传来巨大的爆炸声。
紧接着,一家商店也发生爆炸。
白烟裹着火光升腾而起,凯伦昏迷倒地。
当她再次醒来,闻到一股可怕的气味。
地上散落着钢珠,四周乱作一团。
她的腿歪向另一侧,已经断了。
而她的朋友,看起来就像个布娃娃,失去了呼吸。
目力所及一片血红,残肢、尸体散落在街上。
人群四散而逃,遗落无数个背包。
任何一个都有可能装有炸弹。
「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逃离这座城市。」
爆炸发生后的一小时里,警方竭力疏散了人群。
随后,炸弹侦查组、FBI先后赶赴现场。
排查过后,确认现场只有两个爆炸源,均系土制炸弹。
在录取目击者口供,并核对受伤者身份后,基本排除自杀式恐怖袭击。
遥控引爆炸弹的凶手,仍然逍遥法外。
3小时后,指挥中心建立。
一车又一车的潜在证物被运来,多达上万件。
调查组增派人手,逐一搜查。
同时,不放过任何电子设备。
警方没收了现场所有人的手机、相机,检查并调取录像。
如果设备已在爆炸中受损,就尽一切可能抢修。
成千上万小时的视频中,总会有罪犯的身影。
第65小时,调查有了突破。
通过时间地点的对比,基本锁定两名嫌疑人。
二人均为白人男性,分别佩戴白帽黑帽。
总部做出了一项大胆的决定。
向社会公布这两个人的照片,希望公众能协助指认。
然而,率先传来的却是一则噩耗。
一名警察被杀,配枪也被劫走。
这场危机,再度升级。
直到第80小时,案件终于迎来转机。
华人丹尼·孟,成为了关键人物。
当时,两名陌生男子突然闯入他的车内。
掏出手枪抢占了汽车,并将他劫持为人质。
二人炫耀着自己刚刚杀了警察,并宣称他们就是马拉松爆炸案的凶手。
天无绝路,丹尼的车恰巧快没油了。
趁其中一名男子下车加油,丹尼挣脱控制夺门而逃。
飞奔进一家便利店,成功报警。
丹尼的好记性,同样至关重要。
他不仅详细描述了嫌犯的面貌特征,还提供了车载GPS的编号。
警方调取定位,很快追踪到嫌犯的位置。
一场全球直播的抓捕,由此展开。
在大批警力的围困下,两名嫌犯穷途末路。
几番枪战过后,其中一人当场死亡。
另一人则在被封锁数小时后,举手投降。
凶手的身份公之于众:
俄罗斯车臣移民,塔梅兰与焦哈尔·察尔纳耶夫兄弟俩。
在爆炸发生101小时后,这起举世关注的案件得以侦破。
十年过去,波士顿马拉松恢复了往日盛况。
关于那起事件,流传最广的是一则演讲。
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爆炸后第一时间赶到波士顿,鼓舞民众。
他宣誓,要捍卫这座城市的荣耀。
「让我们拭目以待」
好莱坞也根据爆炸案,拍摄了影片《恐袭波士顿》。
将镜头对准办案人员,描绘了一场火线追凶的警察荣耀。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十年之后,网飞推出纪录片回顾的意义,关键在于反思。
有关部门的办案,其实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最大的争议在于,是否应当将嫌犯的信息公布。
诚然,这一决定为警方赢得了不少线索。
但,一定程度导致了「狗急跳墙」的局面。
罪犯最终走上绝路,杀警员、夺配枪。
一位反对者至今仍在质疑,如果没有那么着急公布罪犯的照片,是否就能避免这一悲剧。
「无论你多么努力地去阻止,你都无法阻止一切」
警方的抓捕过程,更是无比混乱。
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上演了一出胡乱射击的闹剧。
「在有战术之前,都别开枪!」
最初的报告中,警方将此解释为枪战。
事实上,这是由于警员的步调不一。
一名警员擅自开火,导致其余所有人不明所以地加入其中。
据统计,警方单方面就射出了210枪。
这不仅可能将罪犯当场打死,也会让无辜的民众陷入危险。
事后,当地居民也表达了不满。
检查各户家中,都遍布弹坑。
他们没有受伤或被杀,纯粹是因为运气。
同样需要看见的,是灾难亲历者的痛苦。
缉凶胜利的十年,亦是他们竭力心理重建的十年。
提供关键线索的丹尼,是事件中当之无愧的英雄。
在电影中,他也被塑造得英勇、嫉恶如仇。
现实中,他却长久受困。
持枪的歹徒,不时浮现于脑海。
曾经痴迷豪车的他,不得不收起这份爱好。
唯一庆幸的,就是他还活着。
「为什么是我?」
曾与凶手正面对决的,还有警察麦克莱恩。
30年从警生涯中,他把自己的辖区打造成了最安全的小镇之一。
然而,一切安宁随着两名凶手的到来破碎。
凶手夺路撞向他时的引擎轰鸣,近距离枪战时的刺眼火光。
虽未造成直接杀伤,却让他有了PTSD。
「它会吞噬你、害死你」
凯伦在抢救过后,幸免于难。
但,严重的腿部伤势令她不得不接受截肢。
她的挚友,也永远离开了人世。
像凯伦一样截肢的受害者,还有近30人。
镜头前,一位痛心的母亲哭诉着。
她每天都要看着两个孩子把假肢装上。
灾难引发的,还有严重的歧视。
随着调查的深入,两名凶手有了新的身份,伊斯兰教徒。
从9·11事件到马拉松爆炸案,美国民众将怒气转向普通信徒。
所有穆斯林都成为人人喊打的对象。
凶手的朋友,也陷入了信任危机。
他们不可置信,昔日亲密无间的好友竟是杀戮无辜的暴徒。
而且,因为涉嫌隐匿线索,他们都遭到了起诉。
在舆论的炮轰下,他们被称为「帮凶」,跌入人生的谷底。
「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当人们热衷于荣耀、感动于胜利,反思者总显得于社会格格不入。
但唯有如此,才能打造更安全的社会。
反思,也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心理重建。
「说是结束了,但永远不会结束。」
近来,每当这种灾难爆发,网上总有一种声音——
「灾难报道就是吃人血馒头」。
的确,在互联网时代,灾后的信息常常不是紧缺,而是过剩。
例如,在呼吁大众提供线索后,警方收到许多邮件。
数量众多,一度令系统崩溃。
可细看,很多人都不在案发现场,其中还有不少合成的假照片。
这些都极大地浪费了警力,也扰乱了调查方向。
发达的社交媒体,为一些人提供了追名逐利的平台。
自诩网络侦探,搬演出各种毫无道理的推断。
个别媒体,同样如此。
尚未掌握实情,便宣称这是基地组织的手笔。
赚足了收视率,却引起了更大的恐慌。
但,社会始终需要有良知的新闻人。
《环球时报》的记者大卫,是其中之一。
他注意到,凶手之一的焦哈尔显然缺乏作案动机。
身为摔跤队长,焦哈尔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也是拿奖学金的优等生。
大卫坚信,没有人生来就是罪犯。
社会更需要追问,一个人是怎么成为罪犯的。
这一立场,并不被主流大众接受。
愤怒的市民认为,这是在为罪犯开脱。
甚至不乏极端者发来邮件,恶毒地对他诅咒。
「希望你和你所爱的人被恐怖分子杀害后,你能感受到对刽子手的愤怒。」
事实上,大卫就是9·11事件的受害者家属。
当时,基地组织劫持飞机撞向世贸大厦,他的父亲正坐在那架航班上。
他对恐怖分子的恨,不比任何人少。
尽管如此,他未停下寻求真相的步伐。
为了厘清罪犯的心路历程,他飞往车臣等地,挨个访问与罪犯曾接触的人。
正是这些求真的探索,挖出了诸多邪教网站。
这些网站,引诱青少年信教,煽动其报复社会。
甚至,堂而皇之地写有「炸弹制作指南」。
灾难面前,不落井下石、不吃人血馒头,是为人的基本操守。
有关部门,应当还公众以真相。
新闻媒体,也需要肩负更多的担当。
可不知从何时起,灾难报道被简短的公告代替。
受害者本身,不再是主语,变成一个个冰冷的数字。
一些媒体不再追问,而是直接转发公告。
曾经,我们也有对灾难的关怀与反思。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
火烧28天,近5万人流离失所。
《中国青年报》在醒目位置,连续刊出完整调查性报道,「三色报道」。
《红色的警告》,挖出了灾难当下仍热衷开会的腐朽官僚。
《黑色的咏叹》,将关注点还给受害者本身,替他们讲出不公的命运。
《绿色的悲哀》,进一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那是新闻理想燃烧的岁月,也是我们需要回归的态度。
经过漫长的空白期后,有关长峰医院的黑料也不断被爆出。
这场火灾的背后,必定也是拔出萝卜带出泥。
一间医院的重建,一片树木的重植,都算不得难。
难的是,人心的重建。
沉默与漠然,不啻为灾难的帮凶。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出发前,曾听到同事的一句劝诫。
时至今日,仍回响耳际。
「切记,不要把悲歌唱成赞歌。」
全文完。
关键词: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