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健康 > 正文
杨棠武:“湿地守护者”的坚守
2023-07-27 19:24:05 来源:姑苏晚报 编辑:

【我家住在长江边】

“我家住在长江边”报道组记者 袁鼎

盛夏酷暑,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里随处可见青葱茂密的芦苇荡。南京大学(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杨棠武照例走进这片芦苇,观察生态修复的进展。

“芦苇是这里最常见的水生植物,也是湿地环境的‘生态护栏’。我们拿芦竹的竿子扎了生态浮槽,然后鸟就会在上面停歇。”杨棠武介绍,沙家浜是一个良好的鸟类栖息场所,“湿地水域里种了菱角、野菱,还有荷花和茭白,这些都是净化水中污染物的植物……”

动物生态学专业毕业的杨棠武,此前从未想过,自己所学的专业能有真正大规模实践的机会,直到2013年,他在常熟找到了用武之地。

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成为热频词,并被写进《昆明宣言》。作为一座典型的漂浮在湿地上的城市,常熟在更早时候,就从政府层面确立起“NbS”理念,用这种看起来最“笨”的方法修复生态、涵养生态。这让杨棠武和他的团队拥有了难得的机会,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201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动物生态学专业的他,得知母校在常熟组建生态研究院的消息后,来到常熟投身生态保护,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生态修复工程属于顺应自然,通过大自然本身的力量修复生态、保护生态,这属于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杨棠武介绍。

以沙家浜为例,由于之前数量众多的水鸟在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保育区栖息,导致水质一度比较浑浊。2021年6月,杨棠武和他的团队在沙家浜构建捕食食物链及腐食食物链,净化区域内水质,营造更为完善的微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同时,采用不同功能分区的水塘来实现水质的自然净化,避免了过去在水质净化中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

目前,沙家浜多水塘活水链已形成沉淀塘、藻类塘、水生动物挺水植物塘、水生动物沉水植物塘、浮叶植物塘、漂浮植物塘、小型鱼类塘、鱼类产卵塘等基本处理单元。不仅提高了湿地的污染去除能力,也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成为长江中下游小微湿地改造的典范。

时光流转,杨棠武带领团队已经扎根常熟10年。10年里,这群生态修复师先后参与了南湖、尚湖、昆承湖、沙家浜等生态修复项目,以及常熟市城西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净化项目。

其中,围绕美丽河湖建设的昆承湖工程,生态修复长度达2000米,800余棵池杉和中山杉成为养眼的“水上景观”、3.2万平方米水生植物构建起昆承湖的“水下森林”。利用这些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固氮固碳,提升昆承湖水体能见度,全面降低氨氮含量。

清澈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错落有致的景石、绿植点缀着湖岸……昆承湖也已然成为常熟市民和游客休闲的又一好去处,微风吹拂,来往人群迎着晨曦散步健身,呈现出一幅生态和谐的美好画面。

“常熟是一座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受长江滋养,山湖相映,生态禀赋极佳,来的时间越长越能体会它的美丽,也越发想和它一起成长。”杨棠武告诉记者,妻子9年前也选择辞去厦门大学助教职位,跟随他的脚步来到常熟。

如今两人在常熟生子、 购房、安家,周末他会带着家人一起来到江边湖畔,感受新家的美好。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cqtime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传媒网-重新发现生活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85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