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减污降碳的关键之举,积极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无废细胞”建设。初步形成人人参与“无废城市建设”,打造银川市“无废城市”建设样板。
银川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陶少华接受新华网专访
“四动”并进 加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新华网:银川市2022年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近年来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请介绍一下银川市具体是如何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
陶少华:我们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减污降碳的关键之举,持续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高位推动。建立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效能考核,修订《餐厨垃圾管理条例》,制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建筑垃圾管理等规范性文件,强化制度约束,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项目驱动。把项目作为“无废城市”建设的支撑,谋划了一批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项目,目前,已实施18个项目,总投资20亿元。另外,我们还培育中盛建材、绿筑节能科技等11个自治区“无废城市”典型示范项目。
三是示范带动。以建设“无废细胞”为抓手,细化量化建设类型、建设程序、建设标准,建设“无废机关”“无废小区”“无废乡村”“无废酒店”“无废公园”“无废”快递网点“无废商超”等12类150个“无废细胞”,将“无废理念”覆盖全城,带动全民共同参与。
四是产业拉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托灵武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引进中再、亿能、瑞银、恒业等企业投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分拣中心和交易市场辐射周边10余省市,年回收处理各类废旧资源约280万吨,综合产值达300亿元。
产业结构由传统高耗低效向绿色智能蝶变
新华网:银川围绕工业固废制定措施,不断创新,请介绍一下具体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绩。
陶少华:近年来,银川市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大力探索工业固废综合治理集成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全面推行园区分类考核,加快传统工业园向绿色生态园区转变,制定印发《园区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等,提升生态建设、节能降耗等约束性指标权重。西北首个“绿电小镇”在闽宁镇启动建设,苏银产业园、银川经开区入选绿电园区试点。近三年,我市19家企业被认定为自治区级绿色工厂,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二是突出绿色生产工艺改造。出台能耗双控、绿色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广先进适用绿色生产技术装备,鼓励企业绿色改造,降低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2023年银川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3.2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7%;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较2022年同期减少40万吨,综合利用率超65%。
三是突出绿色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产业,加快中国新硅都、世界葡萄酒之都、算力之都,新型电池制造基地、智能终端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高端奶产业基地、枸杞精深加工基地、能源转型示范基地“三都五基地”建设,产业结构由传统高耗低效向绿色智能蝶变。
培育精品“无废细胞” 四措并举深化“无废城市”建设
新华网:“无废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一个个“无废细胞”,银川市已经建设了150个“无废细胞”,请介绍一下典型案例。下一步,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还有哪些构想和措施?
陶少华:群众是“无废城市”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更是最广泛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无废细胞”建设中涌现出许多典型,我介绍两个例子。一个是“无废企业”,宁夏中盛建材公司,它的原料全部来自热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经过一系列生产工序,摇身一变成了新型绿色环保轻质建筑材料。另一个是“无废小区”,二一七小区,该小区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将废弃的车棚改造为“阳光坊”,厨余垃圾就地制作成环保酵素和沤肥,利用废弃轮胎建造便民洗手池,闲置的彩钢房再利用成为便民驿站,褪色的外墙通过墙绘和闲置自行车、塑料瓶盖、奶粉桶等再利用成为了特色打卡墙,让老大难的旧房活起来、靓起来。
下一步,我们主要还是坚持问题导向,从四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无废城市”建设水平。
一是进一步拓宽固废利用渠道。推动粉煤灰、煤矸石在道路铺设、交通护栏、土壤改良、土地复垦等方面的综合利用。鼓励本地利废企业扩能增效,推动更多的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在本地落地建设、投产见效。
二是进一步完善固废利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建筑垃圾处置中心,加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开发,鼓励在生态修复、市政交通、园林绿化、河道护坡等政府投资建设工程中广泛应用。
三是进一步培育精品“无废细胞”。持续推进“无废细胞”建设,充分发挥领跑性“无废细胞”的风向标作用,打通多领域绿色发展内循环。
四是进一步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扎实开展固废集中治理,逐步实现危废监管电子化,最大限度将环境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夯实“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基础。
关键词: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