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嫦娥五号在月球上繁忙工作的画面不断刷屏:首次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首次月面起飞上升,接下来还要完成首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引起世界的瞩目。
1969年7月21日,阿波罗11号完成了首次载人登月。自1969年7月21日的阿波罗11号至1972年12月11日的阿波罗17号,人类先后6次载人登月,如今已经过了48年。
整整48年,不管是NASA还是世界其他机构,为何没有再次载人登月?如今,我国已经是世界大国,为何嫦娥五号没有选择载人登月?
今天就这两个问题,我来仔细给大家讲解。
在讨论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载人登月的目的:
从世界格局的角度上来讲,上世纪的6次载人登月以及早期的空间探测,都是美苏冷战时的产物;从人类科学的角度上来讲,载人登月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太空研究,更重要的是为人类找到除地球之外,可居住的星球。
因此,我们带着这个基础认知,再来看上述两个问题。
时隔48年,为何没能再次载人登月
自从1972年12月11日的阿波罗17号最后一次载人登月以来,已经过了48年。人类的航天技术持续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如空间站、撞月、软着陆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没有选择再次登月,个人认为有两点原因。
第一,投入与价值,不成正比。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从陆地到海洋再到大气层,包括核技术,只要是能在地球上比拼的,几乎全在竞赛。再打一次世界大战已是不可能,因此赛的就是综合国力,其中就包括了空间探索能力。这才有了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无人探测器飞到月球附近,进行绕月飞行,开始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考察。到后来,“阿波罗计划”实现了人类真正双脚登陆月球。
阿波罗先后有过17次任务,其中6次登月成功,送了共计12个人到月球表面。在这背后,是2000亿美元烧出来的。
从世界格局的角度上来看,成果斐然。“阿波罗计划”的确让美国NASA比苏联在空间探索能力上强很多,两国前后烧巨资的竞赛也间接导致苏联解体。
那么冷战结束,登月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阿波罗计划”的6次登月,几乎可以说没有带来有价值的东西。不管是矿物还是气体,我们均可以在地球上找到。美苏以及后来世界各国对月球的研究,最终也是得出了结论:月球就是一片荒漠,没有生命存在的迹象,不是人类未来的宜居空间。
从这个角度看,NASA再次耗费巨资投入载人登月,就显得不值得了。把它投入到旅游市场,肯定是不现实的。
第二,人类探索方向的变化。
如今已经不是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世界各国没有必要因为霸权世界而无脑烧钱。先后探月登月,月球上有的东西,地球也有,而且月球并不宜居。因此,世界各国更倾向于发展近地空间站技术。毕竟,最早期的登月,其目的也是带有军事色彩。
近地空间站不管是在发展通信网络技术,还是作为军事间谍,其开发价值远高于对月球的载人登陆探索。
同时,人类的焦点也逐渐从月球转移到金星和火星。苏联人率先掌握了金星的探索技术,然而却掉进了比月球更大的一个坑:金星没价值不说,花的钱比去月球还多。因而,时至今日,对火星的探索,美国NASA还是垄断地位。
因此,人类对载人登月方面,至少在如今的各世界大国面前,并没有什么技术壁垒。只是,探索月球仅仅在科学研究方面有些价值,在其他方面并无意义而已。
所以,距离上次载人登月已经过了48年,但直至今日,仍没有国家再去效仿。在登月的意义方面,世界各国研究机构已经达成了共识。
嫦娥五号为何没有载人登月
如今我国已经是世界大国,综合国力走在世界前列,但我们至今没有进行载人登月,包括现在的嫦娥五号,这又是为什么?是花不起这个钱吗?显然不是钱的问题。
在对月球的研究方面,从天文观望到探测器入轨道,再到航天器着落那“夺命15分钟”......当然,还要考虑到回来的问题,它是一套综合且复杂的系统实验工程。“嫦娥项目”已经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完成月面登陆的国家,但载人登月仍需要一步步的来。
毕竟在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的前提下,对月球的“绕”、“落”、“回”以及载人,每一项我们都要积累下宝贵的经验。
载人登月,我们会做的,只是不是现在。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