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美白针效果(美白针效果怎么样)
美白针”产品不安全
(资料图片)
近日,微博话题“国内的美白针都是三无产品”引起热议。《科技日报》刊文批“美白针”,据了解,“美白针”的核心成分有3种:还原型谷胱甘肽、氨甲环酸(传明酸)和维生素C。这3种成分都能通过各种方式来阻止黑色素合成,从而达到使皮肤变白的效果。但目前这些成分没有获得我国药监局批准的适应证,长期使用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美白针”
医学上没有“美白针”之说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慧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医学上并没有“美白针”的说法,只是为了商业需要,“美白针”的名字才应运而生。李主任还说,其实“美白针”没有固定的成分,其成分一般有氨甲环酸、维生素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这几种,只是在医学上,氨甲环酸、维C等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美白作用,所以后来也运用在美白上,而正规医院会根据患者的不同需要进行针剂的成分剂量选择。
这些药物成分在用于治疗时,有不同的作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徐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还原型谷胱甘肽常用作保肝药,它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够和过氧化物及自由基相结合,对抗自由基对重要脏器的损害,并能阻止黑色素合成,使皮肤美白。而氨甲环酸在很多大牌美白精华中比较常见,它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止血药,能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作用阻碍酪氨酸形成黑色素,从而达到美白效果。维生素C也是强抗氧化剂,能够清除氧自由基,同时它也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断黑色素形成,并将已经形成的黑色素还原成前体,使皮肤变白。
那么,“美白针”的注射是如何进行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李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般是将上述提到的3种药物成分混合在一起,以输液的方式通过静脉注入人体,一个疗程大约需输液10次,3天1次,1—2个月打完。
即使这些药物成分有美白作用也只是听上去很有效,徐慧表示,如果小剂量使用这些药物,它们广泛参与到人体代谢中,起不到美白效果。但如果长期大剂量使用,会损伤身体。
国内没有正规上市的“美白针”
目前国内没有正规上市的“美白针”产品,所有注射类的美白产品都不靠谱,甚至会危害身体健康。李钢介绍,市面上的这类产品大部分来自韩国、日本等地,并没有取得中国内地的销售资格证,都是“三无”产品。因此,“美白针”在我国没有明确的操作流程以及药物成分说明。长期使用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国家药监局官网目前尚未有“美白针”等产品作为药品的注册备案。相关规定显示,只有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医院,才可以进行注射整形,卫生机构会定期检查监管,所使用的产品是可以追溯来源的,以确保求美者的安全。而“美白针”在国内尚没有取得相关批准文件,不能确定其安全性。
李慧忠介绍,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美白针”,如果其成分含有大剂量的维生素C,有肾结石的患者就要小心使用。如果本身就是高凝状态的患者,用含有大剂量氨甲环酸的“美白针”则会有健康风险。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强抗氧化剂,人体很多器官都需要它。但长期超量输入该类物质会使人体出现厌食、轻微恶心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胃肠黏膜损伤和肾损伤。临床上,使用氨甲环酸有一个重要并发症就是促进凝血,长期使用会导致闭经或形成血栓。高龄女性或孕产妇不推荐使用。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但若摄入过多,轻则会出现头晕现象,重则会患上坏血病等疾病,李钢强调。
想变白涂抹比打针更安全
那么,想让皮肤变白,有没有安全有效的方法呢?美白的安全性一定是第一位的。李钢建议,采用涂抹的方式进行美白,更加安全一些。但千万不可盲目相信网络传言和广告,特别是如果一个美白产品被称见效奇快,那最好远离它,因为神奇效果的背后,可能是铅、汞等重金属在起作用。某些美白成分在一定浓度下可能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或过敏等影响,我国目前已对一些明确有安全风险的成分作了禁用(如氢醌等)或限用的规定。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食品化妆品检定所副所长王钢力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据研究,以烟酰胺为主要活性成分的美白类化妆品,对炎症性色素沉着具有一定效果;甘草提取物类美白产品,则对黄褐斑有一定的效果;而维生素C衍生物类美白化妆品,在美白皮肤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光老化。
消费者一定要选择正规合格且适合自身皮肤状况的美白化妆品,并且要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以达到保护皮肤、美化形象的效果。在使用美白化妆品时,一定要尽可能减少晒太阳,必要时配合使用防晒化妆品。黑素形成后,除一部分被分解外,另一部分会随着表皮细胞老化而脱落清除,这个过程一般需要28天左右。所以美白不能急功近利,要符合皮肤代谢规律。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