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故事(达尔文用行动证明热爱的力量)
曾经的他是一名实打实的“问题学生”,为了让他“改邪归正”,父亲将他送去爱丁堡大学学医,可惜失败了。后来,他父亲又试图将他送到剑桥大学去学习神学,而他更喜欢把时间花在观察各种昆虫、植物上,家人们期望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传教士的愿望,又落空了。
(相关资料图)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问题少年”,却能将自己钟爱的事业做到极致,最终成为改变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人。他,就是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
达尔文
究竟是什么,让他发生了这样脱胎换骨的变化?
让我们一起回到他生活的年代看一看。
“猎犬号”之旅开启求真动机19世纪以前,当被问起“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无一例外,西方人通常会回答:人是被上帝创造的。但是现在,几乎全世界人民都只有一个答案:人是由古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的。
这个答案的发现离不开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达尔文,以及一次改变他命运的“猎犬号”之旅。
这次著名的航行始于1831年,当时猎犬号的船长罗伯特·菲茨罗伊(Robert Fitzroy)是一个宗教“铁粉”,他接受英国政府委派,启动一次为期5年的环球科学考察,目的是为了证明《圣经》创世纪理论的科学性。彼时的达尔文作为一名神学专业毕业生,也是《圣经》的坚定信徒。不过达尔文最初是没有机会登上这艘船的,多亏了两人的协助,让他顺利开启航行之旅。这两人一个是剑桥植物学家亨斯洛(Henslow,J.),一个就是达尔文的舅舅乔赛亚·韦奇伍德二世。
达尔文因对博物感兴趣,常喜欢与剑桥的植物学及地质学教授一起出野外考察,这其中就包括他的偶像亨斯洛,以致于人们称他为“与亨斯洛同行的人”。“猎犬号”的博物学职位最初就是留给亨斯洛的,但亨斯洛因种种原因婉拒这一职位,但他提议由达尔文接替他出航。有老师的引荐,又能出航考察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达尔文非常兴奋,但他父亲却觉得这会耽误儿子就业(成为优秀牧师)。
此时,达尔文的第二个贵人上线了,他的舅舅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不仅极力劝说达尔文的父亲,还鼓励达尔文接受这个职位。并且他慷慨解囊,为达尔文支付了大约2000英镑的上船费用。
就这样,达尔文欢快地踏上了改变他一生的航行。只是船长罗伯特·菲茨罗伊做梦也没想到,因为带了达尔文上船,他所尊崇的创世纪理论最后被狠狠打了脸,彻底推翻了当时的宗教信仰。
当时的达尔文乘着“猎犬号”一路到访了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科科斯岛等地。每到一处,达尔文都会登上陆地仔细探察当地动植物。在这个过程中,他收获了许多新发现。
比如,他在科迪勒拉山找到绒鼠的一个高山种;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21种(或23种)岛上特有的陆栖鸟类和2种特有的海鸟;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南的一处矮崖中发现了巨大的动物骨骼化石。
这些见闻也让达尔文开始思考,上帝造的诺亚方舟是如何承载这么多物种逃避大洪水的?上帝又为什么让其中某一个物种完全灭绝?这些动物化石到底存在了多久?
不仅对创世纪理论产生过质疑,在航行中,达尔文还发现,不同环境下的物种呈现出的特性也不尽相同。当猎犬号航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岛时,他发现同为海龟,不同小岛的海龟龟壳的风格差异较大,但这些小岛也仅仅相距五六十英里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14种燕雀,生活在不同岛屿呈现的特点也不太相同。这些燕雀的“餐具”,也就是它们的喙,也很不一样。这些发现激发了他探求真理的好奇心。
《物种起源》第一版问世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生物学家彼得·格兰特(Peter Grant)和罗斯玛丽·格兰特(Rosemary Grant)对这种燕雀做了深入的追踪研究,证明这些小鸟是由同一物种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进化出不同特征。它们的存在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奠定了基石,也正是为了纪念这些小鸟的贡献,它们被命名为“达尔文雀”。
△达尔文雀
《物种起源》引发的“唇舌之战”这次环球之旅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人生,让他从一个业余爱好者真正成为全心投入科研一线的科学家,探索真理世界的大门从此被打开。
1836年10月,回到英国的达尔文开始全身心地整理他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资料和标本。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发表了《论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或生存斗争中有利种属的保存》(就是我们熟悉的《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认为:人是由动物慢慢进化而来的。这个论点极大程度地冲击了当时人类的宗教信仰。因此,该书一经发表,反应热烈。据传,首印的1250本一天售罄,大有过“双十一”抢购的感觉。从1836年回到英国,到1859年《物种起源》问世,这中间时隔23年,达尔文又在干什么呢?
达尔文回到英国后就一直在整理航行期间收集到的各种标本及资料,并于1838年发表了他的日志《小猎犬号航海记》。这部著作深受大众好评,很快达尔文就修订出版了第二版。这也算是达尔文前期的试水。
随后的达尔文因身体健康原因,工作进度缓慢,加之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将要提出的论点为当时主流文化所不容,所以他一度不想在自己生前发表他的理论主张。
出乎意料的是,1858年2月,达尔文收到一封英国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的论文《论无限背离原型的多样化趋势》。估计看完论文的达尔文惊出一身冷汗,因为文中的观点与他多年思考的结果——自然选择理论,几乎完全一致。
经过一番天人交战的思考,达尔文选择在1858年7月1日的伦敦林奈学会上联名提交两人的论文。只是这次的联合行动没有引起社会多大反响,直到1859年的那个“双十一”,《物种起源》第一版问世。
从猩猩到熊孩子的映射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中就暗示: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作为博物学家的达尔文,他的研究对象不只有动植物,还包括人类。值得一提的是,达尔文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功不可没。
他于1871年、1872年先后出版了《人类的起源》和《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现》,后者开启了心理学中有关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两个分支研究。
达尔文在动物园观察大猩猩的行为表现时,发现小猩猩撒娇、捣蛋的样子像极了自家的“熊孩子”。于是他在仔细比较二者后提出观点,“人类与高级哺乳动物在心理机能上没有根本区别”,这就是所谓的“物种连续性”。
这一观点让当时的心理学家意识到,研究动物行为可以有效辅助人类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探索。同时,进化论也使得一部分心理学家改变了研究对象和目标,他们不再局限于关注心理的构造,转而关注心理的机能。简单说就是忽视心理“是什么”而更多关注心理“怎么用”的问题。
而达尔文在对动物园猩猩和自家“熊孩子”的长期观察过程中,把他的记录整理成观察报告,并于长子威廉37岁时发表。这一记录着威廉“黑历史”的观察报告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最早的研究实例之一,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结语
从早年的“问题少年”到后来的科学家,达尔文的蜕变励志史令人感慨。若不是对科学和真理的热爱,就不会有后来《物种起源》的出版。他将毕生的精力放在自己钟爱的事物上,这种执着和坚持足以让他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姓名。
关键词: 达尔文的故事 达尔文用行动证明热爱的力量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