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科技 > 正文
“材料+数据”助力原始创新
2024-11-07 19:43:33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数据局3部门联合印发《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计划到2027年,搭建形成“1+N”的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架构体系,形成30个以上数据资源节点、30项以上材料大数据算法软件和工具、20种以上典型关键材料和产品的数据赋能应用示范;到2035年,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体系全面建成并稳定运行,实现全国材料领域数据的汇聚、处理和开发,数据规模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制定《建设方案》的目的是发挥大数据对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支撑作用,通过“材料+数据”助力新材料原始创新,构建材料研发与应用新模式,培育新质生产力,构筑全球竞争新优势。

  新材料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关乎新材料技术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新材料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

  材料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显著推动了材料智能化研发、智能化制造、数智化工程应用的发展,已成为国际材料领域发展大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建新介绍,随着人工智能在全球材料科技和产业界的广泛应用,材料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成为国际竞争中的关键性战略资源和优先发展领域。各国政府、科技界和企业界高度重视材料数据的发展和应用,从布局未来战略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实施材料数据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先进国家提升新材料国际竞争力、抢占材料产业技术制高点、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布局建设了一批材料数据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科学、技术、生产、应用等数据。但数据作为新要素流转共享不通畅、开发利用不深入、潜值释放不充分,材料数据“孤岛化”现象严重,难以充分发挥数据基础资源和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作用,亟需提高数据服务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能力。

  谢建新分析,我国材料数据资源整合和数据体系建设长期未被充分重视,缺乏统筹布局和长期规划,数据生产、管理和共享体制尚不健全,科研单位和企业积累数据和共享数据意识不足,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及措施,生产、共享和应用数据的生态尚未形成;材料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软件发展滞后,材料数据碎片化严重,利用效率和应用水平低,材料数据的重要价值待进一步挖掘;材料全产业链条数字化研发与智能制造技术尚处于起步时期,材料数据联通融合和支撑能力不足,缺乏统筹引导和政策支持;材料数据积累和共享服务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材料数据体系的发展缺乏良好的政策、文化和商业生态。

  《建设方案》明确了新材料大数据中心的定位,是促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型研发基础设施,着力实现科技、产业等材料数据融通和应用。将立足机制创新,汇聚重点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新材料重点平台等各类创新主体材料数据,构建新材料数据资源中心;立足协同创新,增强材料数据产品研究、应用和推广等创新链各环节创新能力,构建加速新材料应用数据产品开发的研发中心;立足成果转化,提供材料数据基础产品和定制化服务,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产业整体能力提升的服务中心。

  谢建新认为,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旨在构建“1+N”的材料数据资源体系架构,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建设主平台和数据资源节点,汇聚整合各类材料数据资源,支撑基础数据有序积累、关键数据可靠保障、公共属性数据开放共享、非公共属性高值数据有偿交换,为新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提供高质量和高可靠性数据,保障有数据可用。建立材料数据统一标准规范,面向人工智能发展,形成高质量数据标准化汇聚能力,实现基础数据全覆盖、专题数据成链条,让数据好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有六大功能,分别是构建材料数据汇聚标准和融通平台,打造辐射全国的材料数据资源体系;加强共性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数据赋能科技创新能力;开展材料数据产品开发应用,提升材料研发效率,降低材料研发成本,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材料数据公益服务,助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强材料基因领域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材料大数据应用提供多层次创新人才;推进材料数据和技术国际合作,促进材料大数据和技术水平提升,推进标准规范建设。

  “材料数据体系建设对于补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短板和持续创新能力短板,抢占新材料发展先机,显著加速新材料研发和应用进程,推动新材料科技变革和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谢建新说。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cqtime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传媒网-重新发现生活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85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