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息:落实数字化病程管理 一二三智慧医疗让健康有感知让医疗有温度
2022-11-28 08:39:46 来源:动脉网 编辑:

近日,在杭州召开的2022中国肿瘤学大会再次吸引了全行业的眼球。长期以来,肿瘤治疗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忽视了癌症康复对患者的长期影响。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康复分会场致辞表示:“肿瘤康复是我们过去没有做好的一块,且‘防、筛、诊、治、康’肿瘤整合诊治最后落在‘康’字上。”


【资料图】

樊代明院士在会场发言

以往受多方面因素制约,肿瘤患者常常面临着无药可医、无人可管的现状。如今,随着肿瘤领域诊疗技术发展,新技术、新药物、新治疗方案不断推动临床诊疗走向精准化,越来越多的肿瘤逐步得到控制,带病生存成为肿瘤患者的生活常态。在肿瘤的系统治疗过程中,癌症康复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而践行精细化、全病程患者管理正是实现高质量肿瘤治疗的基石。

困局:癌症病例增多康复管理成难题

在全球范围内,癌症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人口大国且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癌症防控压力不断升高。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20年癌症负担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人,这一数据相比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2016年癌症新发病例(406.4万)增加约50万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教授团队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论文预测,2022年中国约有482万癌症新发病例,321万癌症死亡病例。癌症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危害。为进一步做好癌症防控工作,我国一方面贯彻癌症“三早”原则,另一方面肿瘤慢病化管理也势在必行。

如樊代明院士所言,肿瘤患者经过治疗后,其生存期限和生活质量与是否进行癌症康复有着直接关联。临床证据表明,专业化、规范化的院外管理,可减轻患者症状,降低术后并发症,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限,对部分患者来说院外康复管理的效果甚至不弱于K药、O药。

今年1月份,四川省肿瘤医院李强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石丘玲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发表论文,首次在全球验证了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主动症状监测-预警-反馈”全程管理模式可加速肺癌患者术后康复。这一研究从临床数据层面证实了主动管理模式在癌症康复应用中的效果。

因此,在患者带病生存期间,加强全病程管理服务,定期进行随访和持续监测,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生活质量成为新的医疗服务重点。然而,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着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现状,院内治疗仍然是当下关注的焦点,缺少对出院患者的综合康复管理和全病程管理,这也导致患者出院后无法获得持续性专业管理,肿瘤患者的康复水平亟待提升。

布局:聚焦数字医疗赋能院外管理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开始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迈进。国家在政策层面先后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功能指引》等多个文件,数字化和价值医疗导向已经成为指导性思想。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数字化必将是医疗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面对癌症康复和患者院外管理这个“疑难杂症”,数字医疗无疑给出了最佳“治疗方案”。

在2022中国肿瘤学大会康复分会现场,一二三智慧医疗集团CEO刘延斌作为数字医疗代表发言表示,数字化管理是对当前医疗模式的有益补充,一方面帮助医院加强数字化建设做好院外管理,为患者开展全病程管理服务,提高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帮助患者节省医疗支出,获得较大的卫生经济学益处。

一二三智慧医疗集团CEO刘延斌在会场发言

作为一家在专科专病领域提供整合型全病程管理服务的数字健康企业,一二三智慧医疗集团在服务患者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通患者院外管理路径,并配备专业疗程管理团队,联合线下实体医院,共同为患者提供院内院外一体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全病程康复管理服务,最大程度地做到持续管理、动态监测、及时干预,减少患者并发症,减少整体治疗周期与医疗费用。

患者管理平台

据统计,通过这种病程管理可为患者节省非医疗支出800元/人次,节约就诊时间3.5天/人,平均住院日减少2.7天,在院外的康复水平提高30个百分点。

“数字化医疗除了服务患者外,在科研领域也大有作为。”刘延斌认为,数字化病程管理一方面要打造智能化管理服务模式,构建数字疗法,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连续性主动管理,提升疾病治疗长期效果;另一方面,病程管理要建立在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上,要践行“服务即科研”的理念,通过循证医学和真实世界数据研究,提升临床研究效率。

破局:“服务即科研”模式推动真实世界研究

医学作为一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医学研究能否发现新的疾病发生规律、明确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衡量医学研究水平和价值的重要标准。这也推动科研人员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

病程管理有大量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相关临床研究是建立在真实世界基础上的科研,但是由于院内数据不能全面体现患者院外用药情况及疾病进展情况,增大了真实世界研究的难度,普遍存在一线研究人员延用常规诊疗操作和病历记录来管理临床研究的,院外数据的缺失对研究价值的影响巨大,产出的科研成果往往也无法真正应用于临床服务。

在此背景下,一二三智慧医疗集团提出了“服务即科研”的发展理念,公司通过与医生、医疗机构的合作,开展真实世界数据和数字疗法研究,激活医疗健康数据要素潜能,以减少数据资源浪费,让数据价值最大化,让临床研究效率最大化,通过科研合作驱动有价值的成果转化。

科研创新从“线性驱动”到“螺旋驱动”

究竟如何践行“服务即科研”?刘延斌介绍,一二三智慧医疗集团以专科化病程管理与医学数据研究为临床科研赋能,帮助医生开展患者服务的同时结构化收集、整理患者的诊前、诊中、诊后的信息,及时归纳积累相关数据用于课题研究,通过专科数字化病程管理服务设计,探索真实世界研究转化数字疗法,助力服务和科研持续性螺旋创新。同时开拓交叉学科融合的国际研究,开展大规模前瞻性纵向研究、预后临床预测模型的后续验证、特定疗法的疗效分析等,并搭建数字医学科研创新的前沿学术对话平台,提供一站式学术资源和服务。

目前,公司在病程预测(Prediction)、病程监测(Monitoring)、病程干预(Intervention)三个方向(以下简称:“PMI”模型),产生了数字化预后临床预测模型、患者指标监测系统、新病程干预方案等创新数字医疗学术成果。

赋能院内: 以PMI为框架的科研突破

一二三智慧医疗集团围绕“PMI”模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DSICM数字化专病整合管理系统、IOT主动健康管理系统和科研一体化分析平台。在全病程管理服务过程中,不仅能满足个体用户对专业化、全周期疾病管理需求。同时也为临床医生赋能,实现患者动态长期追踪,从而进行病案入组管理评估、真实世界科学研究等。

据介绍,一二三智慧医疗集团由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文献出版社等机构多方支持成立,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产业创新和应用模式的探索为使命,致力于促进科技与医疗的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公共服务中心(STI)数字医疗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发挥对行业共性技术和产业化的支撑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

STI数字医疗实验室

截至当下,一二三智慧医疗已经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等多家三级以上医院开展了数字化病程管理和科研服务合作,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签署了疾病个案院内外整合管理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的相关科研协议,并与患者组织、保险机构、医疗器械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伴随着数字化医疗的不断发展,一二三智慧医疗集团正乘着政策的东风和行业的快车,让院外管理落到实处,让医疗服务走向科研,用实际行动使医疗更有温度。就如同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院长、原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在《互联网+医疗健康》一书中写的:“投身新医模、新医科、新医学的探索,充分利用生物科技、网络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不断提升医疗卫生的服务质量,实现“健康中国”所亟须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创新服务”。

关键词: 智慧医疗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