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靠卖药不行了?圆心科技不到4年亏18亿!两次上市失败,如今仍要奋力一搏 消息
2022-12-02 12:40:05 来源:时代周报 编辑: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丹丹

2022年11月,上海。北京圆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心科技”)营销中心总经理张光宇在发表公开演讲时提到,圆心科技作为综合医疗服务平台,将从院端诊治、用药服务,再到保险支付,进行全流程赋能。


(资料图)

这似乎是圆心科技一直以来的愿景。然而,对于这家迄今为止仍以“卖药”为主要业务的公司来说,上述说法,到底是自始至终的商业模式,还是不得不为之的转型?

今年10月,在两次递表折戟后,圆心科技向港交所发起了第三次冲击,同样以上述说法为故事的起点。

招股书显示,圆心科技的主营业务有三项,分别是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供给端赋能服务、医疗产业端赋能服务。这三项业务分别对应线上线下药品销售及线上互联网医院-为医院提供智能化服务,优化诊疗流程-为保险公司提供理赔处理、第三方管理,以及药品市场推广等。

最新版招股书显示,2022年前8个月,圆心科技实现营收46.89亿元,同比上一年度增长约29.8%。不仅如此,2019-2021年,其营收分别为23.52亿元、36.29亿元、59.38亿元,连续三年保持增长。

生意模式明确、营收稳步增长——圆心科技的业绩看似亮眼。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始终保持较低的毛利率,且连年走低。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及2022年前8个月(以下简称“期内”),圆心科技毛利率分别为10.6%、9.2%、9.0%、8.0%。

值得注意的是,与圆心科技同一梯队的平安好医生,2021年的毛利率为23.3%,叮当健康2021年的毛利率则为31.6%。

更为棘手的是,圆心科技还面临连年亏损的窘境,且亏损幅度不断扩大。期内圆心科技亏损额分别为2.0亿、3.6亿、7.5亿、5.3亿,累计亏损约18.4亿元,即便是经调整后的净亏损额也达到了约15.78亿元。

针对上述业绩相关问题,时代周报记者询问圆心科技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目前正处在上市静默期,无法回答相关问题。

“巨亏”——已经成为圆心科技绕不开的标签,这背后,圆心科技正在经历什么?带着这样的成绩,资本市场如何接受它?

图源:图虫创意

逃不开的“卖药”定式

在圆心科技的三大业务线中,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是绝对的重头戏。该项业务包括线上、线下药房服务、药品批发服务以及线下医疗服务,招股书显示,期内,该项业务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的97.9%、 97.5%、94.6%、95.8%及95.3% 。同时,院外药房及药品批发的收入超过该项业务总收入的95%,也就是说,处方药及医疗产品销售为圆心科技的主要业务。

卖药——似乎成了互联网医疗企业放不下的营收利器。事实上,从招股书的业务构成来看,圆心科技本想要打造的是一个全产业链条的医疗场景,然而“卖药”占比如此之高,背后绕不开“有利可图”四字。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些公司之所以如此青睐“卖药”这门生意,主要目的是为了变现。“因为药品市场需求量大、交易频次高、现金流好,最容易变现,因此,这对于互联网医疗公司而言,是一个能很快入行的切口,同时还能快速积累用户,提升平台的交易量和活跃度。”

从效果来看,圆心科技在这方面独树一帜。2015年,创始人何涛以“药”切入,成立了圆心科技。彼时,受药品零加成以及“处方外流”等利好政策影响,原本只能在医院开具的处方药不再受限,社会药店也可以提供相应药品,于是,圆心科技大力布局院边店,以处方药销售为主。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8月31日,圆心科技的药房数量为314家,其中267家位于医院附近1公里以内的位置,205家距医院300米以内,219家药房为国家医保指定药房,81家药房则被指定为大病医保双通道药房(可以销售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范围的药品,一般为肿瘤用药、罕见病用药、特效药等)。

招股书数据亦显示,圆心科技约87%的销售额来自处方药销售。

而相比“卖药”,医疗服务是一门投资高、回报周期长的生意,而医药零售的投入则更小、回报更快。因此,医药电商成为国内互联网医疗最常见的选择,也可以说是这些企业最重要的“原始积累”。

不到4年巨亏18亿

然而当“原始积累”完毕,以药为主的商业模式的弊端开始渐渐浮出水面。圆心科技招股书数据显示,期内,以药品销售为主的院外综合患者服务的毛利率仅为9.4%、7.6%、6.9%、6.1%。

互联网卖药的毛利普遍较低是重要原因之一。邓之东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电商营销的底层逻辑是薄利多销,留住客户,所以行业整体毛利都不算高。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同质化严重、引流成本高、获客成本难等问题,都是导致这些企业药品销售环节毛利率低的原因。

另外,大量的院边店选址、大量的处方药销售以及专业药师聘请等诸多因素,都对圆心科技的成本造成了影响。以药师为例,招股书显示,在全国314家药房网络中,圆心科技打造了一个专业的药师服务团队,药师数量达到611名,平均单个药房配备约两名专业药师,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约1倍。因此,其成本远高于同行。

此外,高额商品成本也压缩了利润空间。2019-2022年前8个月,圆心科技的商品成本分别为20.73亿元、32.45亿元、51.94亿元和41.64亿元,占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99.4%、99.3%、99.4%和99.3%,

另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圆心科技销售成本分别为21亿元、33亿元和54亿元,占当期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9.4%、90.8%和91%;其中,处方药品采购是其最大的开支,分别为20.74亿元、32.46亿元和51.94亿元,占当期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98.7%、98.5%和96.1%。

主要业务的成本高而毛利率低,已经拖累了圆心科技的整体业绩。受主业毛利率低的影响,圆心科技整体毛利率分别仅为10.6%、9.2%、9.0%、8.0%。

反观圆心科技其他业务的业绩,招股书数据显示,期内,供给端赋能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29.8%、28.1%、49.1%、45.8%;而医疗产业端赋能服务的毛利率则高达76.4%、72.1%、43.1%、46.7%,是三条业务线中盈利能力最强的。

盈利能力不佳,叠加成本支出过高,圆心科技2019年-2022年8月巨亏18亿元的结果,不难预料。

但比亏损更糟糕的局面是,圆心科技多年来经营性现金流始终为负。招股书数据显示,期内,圆心科技经营性现金流分别为-1.4亿元、-2亿元、-8.14亿元及-4.07亿元,不仅没有转正迹象,反而逐年扩大。

而目前互联网医疗头部企业中,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的现金流已分别在近几年转正。

对此,邓之东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互联网医疗复杂的底层运营逻辑里,纯靠资本烧钱引流而没有突出的变现能力,是难以持久经营的。事实上,变现能力、充裕的现金流才能带来更高的资本增值。”

保险是更好的故事吗?

圆心科技必须要给资本市场讲一个新的故事,高毛利率的保险似乎是他们选定的第二条路。

2018年,圆心科技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首个医疗保险产品,这是其做保险业务的开端。目前,在这一细分领域,圆心科技主要向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包括理赔处理、第三方管理、药品福利管理等。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8月,圆心科技为159家保险公司和8家再保险公司提供服务,在超过100个城市推出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同时分销41项健康险产品。

期内,来自保险服务的收入分别为770万元、2480万元、1.31亿元、7490万元、8530万元,而其所属的医疗产业端赋能服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同样随之提高,分别为1.9%、2.4%、4.6%、3.9%及3.9%。

对此,国家医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员仲崇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包括圆心科技在内的诸多互联网医疗企业都纷纷布局保险领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保险是目前的‘风口’,市场潜力巨大,而惠民保的表现则更加突出。”

2022年11月17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仅2021年上市的惠民保产品就达到了94款,累计参保人数超1亿人,较2020年参保人数增长152%。

虽然参保范围和人数有所增加,但从渗透率来看,惠民保未来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再寿险”)总经理助理、北美精算师李奇,近期在一次公开访谈中透露,2022年所有上市“惠民保”项目中,平均参保率为18%,其中,约有55%的“惠民保”项目的参保率没达到15%。

因此,惠民保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广阔。2019年12月份银保监会等13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称,力争到2025年,包括惠民保在内的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

除了“有利可图”,入局惠民保,“能够串联起医院、医生、政府相关机构、保险公司等各个关联方,对于布局的企业来讲,可以更好地整合其手中的资源,为用户服务。”仲崇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但圆心科技也在招股书中坦承,其与保险公司等的合作通常不具有排他性,后者可能终止合作关系及决定与其竞争对手合作。

对此,仲崇明有不同的看法,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看上去是保险公司手握主动权,但其实像圆心科技这样的服务商才更主动。以惠民保为例,当地可以更换保险公司,但一时间可能难以更换保险服务商。”

在仲崇明看来,很多保险公司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问题,服务性不够,而像圆心科技这样的服务商,恰恰能够解决服务性不足的问题。它可以根据自身业务触及到这个市场上潜在的保险消费者,并能够掌握这些人对保险的需求,据此与多家保险公司展开合作。因此,无论谁来做惠民保,都离不开服务商在这个地方的势力。

即便惠民保有无限前景,圆心科技在保险领域也面临隐忧,招股书显示,保险业务所在的医疗产业端赋能服务的毛利率,在2021年出现大幅下滑,为43.1%,而此前一年,这个数据是72.1%;与此同时,医疗产业端赋能服务的收入占比虽然有所攀升,但是在2022年前8月,其占比也仅有3.9%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