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让医生们把时间忘在了2022
2023-01-10 05:31:59 来源:互联网江湖 编辑: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志刚

“注意休息,按时吃药,病情如果加重及时通知医生......”

基层三甲医院感染科孙医生的诊室中,一位发烧的70岁左右的老人正一脸病容地接受问诊,旁边一对夫妻焦急地等待着孙医生的诊断。诊室外,看诊的病患已经排出十多米的蜿蜒长龙,有站不住的病人直接蜷缩在了地上…..


(资料图)

这只是当下基层医疗现状的一个缩影。

疫情三年,人们大都很疲惫,而比普通人更疲惫的是医生。即使自身难保,医生也必须在岗。这道血肉之躯铸成的防御工事,已经是阻止奥密克戎肆虐的最后最坚实的屏障。

这些人的故事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

三个战场,一个也不能输!

2022年的年末,对孙医生来讲并不友好。医院病人爆满,每天工作量早已超过了12小时,接待病人时心里已经有些麻木。孙医生同样感染了新冠,看着医院内大量未接诊的病人,他拖着发烧39度的身体坚持接诊患者。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家里高龄父母也几乎同时变阳!

听到这个消息时,孙医生有些懵,转瞬又开始思考如何抗住这多重冲击。最终,孙医生还是选择了向奥密克戎宣战:三个战场,一个也不能输!

对于医院里病人的现状,孙医生给出了比喻,就跟战争期间的伤员集中营一样。

(中老年为主的感染人群,挤满了病房)

医院大厅和走道挤满了人,从高处俯瞰更加震撼,密密麻麻,基本填满了所有空间。幸运的人还可以躺病床上输液,再次一点的坐在椅子上挂吊瓶。还有很多病人只能坐在地上,甚至有病人裹着被子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不知情的人看见还以为是“裹尸”。

在接诊过程中,让孙医生感受最深刻的,是一个感染的婆婆。由于本身就有基础病,在感染之后,这位婆婆很快发展成了重症,后来在医院突然发病,肺炎之下呼吸衰竭、意识不清、心源性休克,虽然已经插上了呼吸机,但各种抢救都没有效果。最后心电监护已经显示已经没有电波,血压也测不出了。

这种情况从医生经验来讲,其实已经宣告病人没有意识了,可病人竟在口腔插管的情况下还努力挣扎要坐起来。作为医生,即使是经历过太多生离死别,面对这一刻,还是惊呆了,不过很快理智重新回归,赶忙将婆婆的儿女喊过来,子女来到床边后,只见婆婆摆了两下手又倒了下去……

这个场景对孙医生冲击很大,或许是强大的意念支撑着婆婆努力跟子女告别,那个摆手,孙医生说自己一辈子也忘不掉。

除了患者,医护人员因难以避免的暴露导致被感染的越来越多。一开始“中招”还可以休息,后因人手极度缺乏,医护大都坚持带病上岗。除了感染科之外,包括心内科、肿瘤科、耳鼻喉科,甚至于外科,都在全力收治新冠病人。

医院的人手被用到了极致,孙医生举了个例子,连医院发烧到39度的财务,因为稍微懂些医疗知识,也都被安排干些相关杂活。作为三甲医院感染科重症专家组成员,孙医生更不能例外。

(医院工作人员正在加班加点开展救治工作)

毕竟每天都要接触很多新冠患者,加上工作量特别大,感染是早晚的事。很多医生即便病情逐渐好转,也遗留有顽固性咳嗽,医院办公室里除了敲键盘的声音,就是此起彼伏的咳嗽声。

《平凡的世界》里有句话: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

孙医生最牵挂最担忧的还是自己高龄的父母。在自己感染之后,父母也感到身体不适,一测抗原发现果然也阳了。当天半夜两点,孙医生突然失眠了,半梦半醒间,流着泪心想,自己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家国不能两全“。

对于父母,孙医生只能保证最基本的医护措施,内心也非常愧疚,老人们对孙医生倒是非常理解。好在父母平常身体底子不错,只要按流程来治疗基本不会出现太大问题。

在父母出现发热症状之后,孙医生第一时间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指导,让父母口服抗新冠小分子药物阿兹夫定以及退烧药,无法在老人身边就用电话指导。

就像近期张文宏所强调的,在患者感染的早期,新冠抗病毒小分子药物一定要先用上,这样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在“黄金72小时“内缓解,进而防止由轻症转向重症。值得欣慰的是,孙医生的父母在服用阿兹夫定以及退烧药之后,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

至于为什么选择使用阿兹夫定,孙医生从医生角度表示,阿兹夫定片是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治疗药物,2022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就已经将其纳入第九版《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中,能够兼顾“标”“本”,降低重症率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药物可及下,条件允许的话,高危人群可以提前备一点药物,感染之后越早使用越好。

在1月6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中,阿兹夫定也同样被纳入治疗药物。

不过孙医生也告诫众多患者,抗病毒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妊娠期和哺乳期不宜使用,中重度肝肾功能损伤患者也要慎用。

时间把我忘在原地,怎么突然就2023了?

吴医生就职于一家三甲医院传染科,有天在忙碌的间隙看了下手机,突然愣住了,因为上面清晰的显示着“2023年1月2日”,吴医生心里发出疑问,怎么突然就2023了,难道时间把我忘在了原地?

吴医生觉得自己还算幸运,尽管家里已经全阳,好在没和自己同时发病。但忙碌的吴医生似乎早已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吴医生对自己开了个玩笑:“这三年,就跟“熬鹰”一样,少睡了很多觉。经常白天黑夜连轴转,有时候半夜也需要诊治病人。甚至于在睡梦中,也能恍恍忽忽听得病人的问询声,惊醒后睁眼一看,发现自己是在床上。”

高强度的工作中,每个医生都在超负荷运转。吴医生说,“医院有个刚来的女医生有天突然无助地大哭。我们只能安慰她,让她注意休息,调整心态。”

看着重症患者进入病房,评估患者的死亡风险,看着他们与家人进行临终前告别……每当这些时刻,吴医生总感觉心里不是滋味,一边治疗一边在心里哀叹:还有更多的病人医院无力与死神争抢,该如何向这些人的家人交待?

不过在日常与病人的交流中,吴医生尽量选择保持乐观。自己发热期间遇到接诊的病人,也会乐呵呵的说:“咱们39度多给38度多看病,谁也别嫌弃谁。”

疫情中的病人,仿佛更需要魔法,而医生就是挥舞魔法棒的人。

吴医生所在的医院,医生人力在调配下还能保证,更急迫的是物资的紧缺。医院领导每天都在唉声叹气,发愁从哪些渠道能多采购到物资。这也是吴医生最遗憾的,感染潮来得太快,医院准备的时间太仓促。

(忙碌的医院一角,科室人员正在准备医疗物质)

比如口罩和防护服的供应有些跟不上。N95有钱也买不到,后来医院是另寻途径购买了工业用途的N95口罩。很多医生在N95外面,多套一个普通医用口罩,希望能够尽量减缓N95的损耗。实在没有N95口罩的医生,就用两个医用口罩代替。

至于防护服,医生往往将穿过的防护服用含氯消毒液消毒,下次继续使用。有的医生参与门诊预检分诊工作,甚至都没有隔离衣,只穿着工作服。

更重要的是抗新冠“特效药“也十分紧缺。如果是轻症感染者往往在家自己就抗过去了,来医院的很多病人症状更加严重,对抗新冠特效药需求更强烈。

吴医生表示,基层医疗现条件下,进口抗新冠特效药非常紧张,阿兹夫定等国产抗新冠特效药供给还基本可以保证。也希望患者们对国产药有自信,像阿兹夫定,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对有向重症化进展风险的人群,能起到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加快清除新冠病毒,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吴医生也提醒大家,这个病毒很狡猾,前轻后重,休息很重要。另外市面上如阿兹夫定等确定对抗新冠病毒有效的药物,可以准备一些,不过不要乱吃药,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世上哪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对于这场抗疫生涯,吴医生感慨万千,上有老,下有小,这三年的艰辛和混乱,就这么一步步走了过来,怎么能在这最后时刻倒下。

吴医生也给自己来了个新年第一张工作服自拍,并且发了个朋友圈:冬天即将逾越,春天已然来临,一定要守住最后的阵地!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