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肥稳价保供是“谈出来”的还是“供出来”的?
2023-03-24 13:32:50 来源: 编辑:

近期,关于国内钾肥大合同谈判传闻纷纷,更有消息称BPC(白俄罗斯钾肥公司)等国际供应商同中方在新的钾肥大合同谈判过程中,双方在钾肥定价上分歧巨大,中方意向定价在200+美金,而BPC等国际供应商希望定价在500美金左右,大合同谈判疑似破裂,或再次陷入停滞。面对国内钾盐资源匮乏以及每年50%的进口依赖度的现状,国内每年期望通过钾肥大合同谈这种类“行政价格限制”的手段平抑国内钾肥价格,但大合同时常破裂、流产,即使谈成了(去年大合同价格590美元/吨),因供给量不足,仍无法阻止国内市场实际销售价格的高价(港口自提价700美元以上)。这一切,又引发了人们思考:国内钾肥稳价保供到底是靠“谈出来”的还是“供出来”?


(资料图)

钾肥保供稳价模式之争是“供”是“谈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同时是钾肥消费大国,年均钾肥消费量为1600-1700万吨,约占世界消耗总量的20%。但中国同样也是缺钾大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且50%以上依赖于进口,常年受制于加拿大、俄罗斯及白俄罗斯等国际钾肥寡头企业,并不能掌控市场话语权。伴随着我国钾盐资源储量逐年减少,资源型钾肥产能扩张已不可持续,进口依赖比例将进一步加大,钾肥需求稳定增长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钾肥价格波动会越来越大,进而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我国钾肥如何稳价保供,历史上有过两种观点:一种是“供”的观点,即到海外找钾,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保证国内供应;一种是“谈”的观点,即利用我国市场需求量的优势,与三大钾肥巨头进行大合同谈判,从而达到保供稳价的目的。所以,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就制定了钾肥发展的“三三三”战略,即1/3国内生产,1/3国外进口,1/3“走出去”到海外找矿办厂。由于,海外找钾建设生产基地之路异常艰难,以“谈”保供稳价的观点又占了上风,从2005年开始,在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的统一组织下,我国主要化肥企业(中农集团、中化化肥、中国化建、华垦集团)建立了钾肥进口谈判机制。但面对巨大的供需缺口,这种谈判机制相对被动。几次谈判延期,错过春耕储备期;几次谈判破裂,无果而终;即使每年艰难地完成钾肥大合同谈判,对国内钾肥市场价格平抑作用也有限。这种尴尬的情况在去年爆发俄乌冲突后尤为明显。2021年底,白俄罗斯受到制裁后钾肥出口受限,2022年2月爆发俄乌冲突后,全球钾肥供需缺口加大引发了国际钾肥价格暴涨,Nutrien(加拿大钾肥公司)等国际供应商追逐“利润为主”的市场销售策略将钾肥大量销售到其优势高价区域北美和南美,造成国内钾肥供需紧张,港口自提价甚至一路飙升至5350元/吨(约775美元/吨),较590美元/吨的钾肥大合同价格溢价32%以上。可见,“谈出来”的大合同价并不能实现钾肥稳价保供的作用。

三三三战略已见成效老挝钾肥回国返销保供作用明显

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我国肥料供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氮肥原料中的无烟煤资源,还是磷肥中磷矿资源,我国资源储量都居于世界前列。但是,三大肥中的钾肥钾矿资源一直制约着我国钾肥供给。我国找钾之路始于1946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又加大了找钾力度,在16个省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寻找钾矿。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经民主德国专家论证“无钾”后,国内寻找矿钾之路才停止。于是,海外找钾随之开始,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有关部门在东南亚国家设置了找钾机构,截止到目前,我国已在16个国家投资了34个钾肥项目。由于受技术、资金、政策和当地时局的影响,大部分项目都没有形成规模产能,回国返销保供稳价作用难以谈起。直到亚钾国际在老挝钾肥生产基地的不断扩能,大比例返销国内,海外找钾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改观,三三三战略效应开始显现。

在老挝找钾始于2006年,以中水电集团和云天化集团为代表的国企找矿主力集中在老挝万象区块,以上市公司东凌国际和东方铁塔为代表的民企找矿集中在老挝甘蒙区块,受矿建技术和选厂技术制约,都没有形成百万吨规模产能,甚至中水电和云天化投入巨资后并没有形成产能。

2020年1月,东凌国际重组成功,更名为亚钾国际,2021年9月,第一个百万吨改扩建钾肥项目投产;2022年12月,第二个百万吨新建钾肥项目投产;公司预计2023年12月,第三个新建百万吨钾肥项目投产;计划在2025年完成500万吨/年产能建设,远期完成700万吨/年产能建设。受亚钾国际成功的刺激,在老挝中资企业掀起了钾肥开发热,藏格矿业在老挝万象区块准备投资建设200万吨/年钾肥项目,云天化的中寮国际重启了已搁置几年的老挝钾肥项目,中水电的老挝钾肥项目已准备划转给央企接手重启,东方铁塔在50万吨/年产能基础上准备分两期扩建成150万吨/年的钾肥产能。

亚钾国际去年4月首个100万吨/年钾肥项目达产后,大幅提高了反哺国内销量,东方铁塔现有50万吨/年的钾肥项目也部分实现反哺国内销售。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中国氯化钾进口来源国来看,老挝氯化钾进口量分别为12.78万吨、41.66万吨、60.70万吨。老挝钾肥进口量不断攀升,为去年在俄乌冲突刺激下的国内钾肥价格冲高回落、保供稳价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今年春耕备肥期间,国内钾肥港口自提价稳定在3300-3500元/吨且明显低于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增添了底气。可见,我国二十年前制定的三三三钾肥发展战略的已显成效。

海外找钾成功与钾肥稳价供应的思考

钾肥大合同谈判的不确定性以及BPC将暂停供应钾肥的消息引人关注,正说明了钾肥保供稳价靠“谈”是很难的,市场价格仍旧需要遵循供需规律。当商品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时候,商品价格就会自然而然回落;而当商品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无论如何谈判,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价格上涨的问题,这是基本市场规律。只有提高了自主可控的“供”的能力,才是王道。

其实,很多专家学者和官员也开始关注我国钾肥的供给。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宁吉喆有个提案,是呼吁调整完善我国钾肥的储备机制,他说:“实现新一轮千斤粮食产能提升,需要尽快健全完善国家钾肥储备机制,这已经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除了大合同谈判,为平抑价格,我国还建立了钾肥静态储备,即每年拿出资金储备100~150万吨钾肥作为国储,进行市场动态调配。由于储量有限、储时有限,这种储备作用也非常有限。所以,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钾肥动态储备机制,即以现有国内储备钾肥产品的储备机制转为海外储备钾肥产能的储备机制。这种动态储备机制的好处是:打破了储时有限的制约,形成了长期供给的能力;随着海外钾肥产能的扩大,打破了储量有限的制约,稳定钾肥价格的能力不断地提高。

另外,亚钾现象、亚钾奇迹也开始受到了专家学者们关注,一个既没有国家补贴,也没有得到信贷支持,只依靠资本市场进行重组、并购的上市公司,短时间内完成了第一个百万吨、第二个百万吨钾肥项目建设,连创钾肥业内数项奇迹。如果给予它和它们(东方铁塔等)一定的支持(比如储备资金、信贷资金),让它和它们完成700~1000万吨/年钾肥产能建设,再与它签订长期固价的钾肥回国返销的供应合同,保证国内钾肥长期稳定的供应量,从源头上改变被国际钾肥巨头“卡脖子”的格局,真正起到稳定国内钾肥市场价格的作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因此,面对错中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老挝找钾已有的成功模式,如何支持它们扩大钾肥产能,如何支持它们钾肥不受阻碍的回国,如何绑定它们长期稳价的供应钾肥,国家有关部门应提到议事议程。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