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背刺“本体”!银行深陷危机,货币基金狂吸存款
2023-03-29 17:30:07 来源:智通财经 编辑:

美国类现金式的货币基金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吸走美国小型银行的存款,直到落后于市场利率的银行存款利率最终被迫提高,与之竞争。而另一边,美联储可能不会降息以打压通胀,进而会给银行带来存款进一步流失的压力,直至美国银行将净息差收窄。

货币基金“抢走”银行存款


(资料图片)

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的所谓“影子银行”的一部分,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于收益率15年来首次超过4%的美国国库券和证券,目前的收益远远超过许多银行提供的存款。

最近涌入这些现金基金的资金,可能是不安的储户和机构资金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担心资产受到更大风险的冲击——但最近几周资金流动的规模令人瞠目结舌。

根据共同基金数据,截至上周的一个月,美国货币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飙升约3120亿美元,达到创纪录的5.132万亿美元。除了2020年围绕新冠疫情的历史性现金争夺外,这是月度资金自2007年银行危机爆发以来向这些基金转移的最大年化水平。尽管机构资产占了其中的大部分,但上周零售货币基金资产的年度增幅达到约1.86万亿美元,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超过了疫情和2008年的冲击。

尽管货币基金没有严格的担保或保险,但在过去18个月里,85%大量投资于政府证券的货币基金对银行存款形成了激烈的竞争,这些银行存款的利率滞后于央行政策利率的上调,这在英国等国家引起了很大的政治愤怒。

整个金融体系的储蓄存款利率各不相同,大银行的利率接近零,但仍有大量存款,中小型银行的利率略高,而这些银行目前正努力留住存款。但与货币基金相比,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数据,所有这些银行的平均利率仍只有0.37%。

因此,至少在本月之前,尽管美联储大幅加息,但银行的净息差(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差)仍大幅扩大,因为通过存款融资的成本仍然非常低。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原因是人们对美国小银行的安全和保险感到担忧,以及在这种背景下看起来更安全的货币基金令人信服的替代选择。

美联储或无意降息,银行压力山大

尽管美联储无意播下系统性压力的种子,但其加息带来的倒挂收益率曲线的全部意义在于减缓贷款、经济和通胀。正因如此,市场预计美联储将迫于银行危机以及最终的经济衰退而不得不在今年降息。根据CME“美联储观察工具”,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到年底将降息75个基点。而对于银行来说,美联储降息将降低货币基金等提供的投资收益率,进而将减少存款流出的压力。

但在银行业做出真正的反应之前,美联储可能会维持这种情况。其结果是,美联储可能不得不顶住市场对今年降息预期升温的压力,直到滞后的净息差最终被收窄、贷款减少以及经济放缓到足以抑制通胀的程度。

William Blair投资管理公司对客户表示:“如果美联储被迫维持高利率的时间超过市场预期,净息差的压力可能会持续,因为银行必须继续提高利率以保留存款。过去几年,地区性银行净息差的扩大可能不会持续下去。”

那么,美联储能否在不出现过去一个月的那种蔓延恐惧和紧急救援的情况下完成这一过程呢?

从上周的数据可以看出,存款问题至少还会进一步恶化。摩根大通策略师Nikolaos Panigirtzoglou及其团队估计,自美联储去年初开始收紧政策以来,最脆弱的银行可能流失了约1万亿美元的存款,其中有一半发生在本月硅谷银行危机之后。他们估计,在这一万亿美元中,有一半流向了政府货币市场基金,另一半流向了更大的银行。

摩根大通团队指出,美国约有7万亿美元的银行存款仍未得到保险,他们得出结论说:“FDIC为所有美国银行存款提供担保肯定会有所帮助,但这可能不足以完全阻止这种存款转移。货币市场基金不仅提供更高的收益率,而且看起来也比银行无保险存款更安全。”他们补充称,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缩水以及相关的银行准备金减少,也可能对中型银行的影响最大。

尽管如此,Glenmede首席投资官Jason Pride认为,此次冲击不太可能是系统性的。他的观点是,硅谷银行面临着流动性资本水平低和未保险存款比例高的特殊组合,这使得它对资产负债表感到害怕,随后的挤压迫使FDIC进行干预。

Glenmede指出,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最大的42家上市金融机构中,只有7家银行具有类似的特征,即无保险存款超过60%,流动资本与存款比率低于80%。Glenmede称:“就目前而言,由于类似问题只出现在相对较少的几家小银行,美国金融体系发生系统性事件的风险似乎是可控的。”

GMO资产配置团队也认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美国大型银行的股票至少是有价值的。该团队表示:“风险依然存在,但银行业将生存下来,一些银行实际上将从当前的压力中受益。”

如果这是真的,美联储可能会坚持不懈地努力让通胀回到目标水平。总的来说,最近破坏稳步进行的信贷紧缩政策的事件可能会阻止美联储再次加息,但他们很可能会欢迎全年保持高利率以待银行业经营的转变。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