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名师张雪峰“打晕不报新闻学”惹争议,高考志愿怎么报?|焦点速递
2023-06-27 19:36:1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高考报志愿正值关键时期,“网红名师”张雪峰掀起的争议,再次戳中了千万考生的软肋。高考志愿到底应该怎么报?


(相关资料图)

近期流传的网络视频显示,有家长在向张雪峰咨询考学建议时问孩子是否适合报考新闻学,张雪峰则抛出了“如果我是家长的话,这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

在回应轰动言论时,张雪峰引起了更大的争议,他在微博回应称,“大多数的家庭,条件没有那么好,选专业就要选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吃上饭的!”

《中国教育报》6月22日头版发表了署名“钟焦平”,题为《警惕“网红”言论误导志愿填报》的文章。文章写道,这些所谓的“人生规划导师”,凭借着对专业、高校以及就业情况片面、肤浅的认知和了解就对考生进行指导是极为不负责任的。

近年来,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活动存在政策解读不准确、信息提供不真实、费用收取不规范甚至诈骗等问题。但不容忽视的是,一方面,高考志愿填报的复杂程度日渐提高,另一方面,有关高校、部门的信息公开、支持服务工作亟待完善。

对于考生来讲,高考报志愿时将学校、专业、城市、就业哪个因素摆在第一位?这是一道必答题,但却无法简单得出答案,而是需要综合各种条件选择优先项。

考研与高考咨询的差异

张雪峰走红网络已经整整七年。为什么在考研规划时他侃侃而谈,就能收获万千粉丝,在高考志愿规划时却引来一片质疑甚至骂声?

2016年6月,张雪峰凭借一段《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短视频走红网络。此后,张雪峰通过频繁参与综艺节目、经营社交媒体等方式扩大影响力,成为一名网红名师。

事实上,这是一场有意识的营销策划,但同时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张雪峰是研途考研的合伙人。研途考研是苏州一家区域性线下考研培训机构,其时正在开拓线上考研培训市场。

在当时,线上考研培训的主流客单价是2000元左右,但研途考研独树一帜,推出了8800-15800元的高端线上课。

研途考研创始人康立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高单价、高体验感的课程经过了一个用户培育的过程,课程推出伊始,发现前端流量存在问题。高价课的获客转化率低,因此更需要大量的用户来咨询。

研途考研想到了打造网红名师来引流,他们将张雪峰的讲座视频有规划地剪辑并分发到各个网络平台,直到《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走红。

“在此之前,教育行业有的只是让网红直播卖课,却没有机构让老师去直播卖课。这种模式一炮而红,当时用户咨询供不应求,我们的销售忙到接不完单。”康立说。

2021年5月,张雪峰注册成立峰学蔚来公司,进入高考志愿咨询行业。对于张雪峰来说,这完全可以复用他考研规划的知识和数据储备。

在考研场景下,张雪峰的规划服务用作免费引流,或者制作成低价课程,再通过将用户转化到培训课程完成商业闭环。但在高考场景下,志愿咨询服务的商业路径明显变短,这导致商业变现要么通过代言、赞助完成,要么落地成高价咨询服务。

据报道,在公众号“张雪峰老师”的知识店铺中,曾挂有售价999元、8999元、14999元的产品链接。目前这些产品已经下架,只剩下低单价的考研规划和职场入门课程。在峰学蔚来APP上,也只有两门低单价的志愿填报录播课。

“高考志愿咨询不是张雪峰第一个做的,在线下已经存在了很多年,收费和质量参差不齐。高考志愿咨询只有一个月的业务季,这是行业高收费最主要的原因。”张雪峰旗下公司一名管理层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他介绍,张雪峰本人主要的工作其实是免费直播开讲座,这种形式有利于最大程度地缩小考生报志愿的信息不对称。

但这也让张雪峰的语言风格招致大面积争议。比如,他在6月16日的一场直播上介绍金融学专业时说:“从实际就业的角度来讲,金融学这个专业其实就是个销售……金融理财产品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性,你得去学那些金融术语去说服(忽悠)这个人去买你的金融理财产品。”

张雪峰一如既往地展示网红名师的风采,却忽略了他的学生有巨大差异。

考研的学生经过了四年本科学习,无论是本专业还是跨专业考研,对目标专业都有基本的认知,且考研志愿数量很少,硕士点数量不多,选择障碍较小;高考的学生三年高中生涯专注于学习,对大学专业了解不够,且高考志愿数量众多,考生还需要考量“冲、稳、保”不同层次的选择。

“从考研到高考,虽然提供的都是学校、专业的规划咨询,但两个领域的差异非常大。考研的学生对学校尤其是专业的了解程度,远远高于高考的学生。”一位考研培训机构负责人说。

“这意味着,同样是简单、粗暴的‘金句’,考研的学生听了,不一定会被其中的偏颇所影响,甚至可能强化他报考这个学校、专业的信心;但高考的学生听了,由于他们并不掌握基础信息,心里也没有明确意向,就可能产生误导。”上述考研培训机构负责人说。

高考志愿填报越来越复杂

张雪峰关于新闻学的言论引起了多位新闻学教授的回应,其中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邹振东表示,“张雪峰的答案不必信,但张雪峰的发问值得警醒”。

公开信息显示,1978年时,全国只有5所新闻院系,5个新闻学教学点。目前,全国有约700所高校开设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专业布点超过1000个,在校本科生超过20万人。

尤其是近20年来,由于开设门槛不高,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遍地开花,在一些地方院校也纷纷涌现。

从就业来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有优势也有劣势。

麦可思研究院“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20届到2022届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保持增长,且高于文学门类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高于文学门类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水平。

同时,2020届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还高于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2021届之后就已发生逆转;从毕业后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来看,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也低于文学门类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

近年来,教育部强调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麦可思研究院统计发现,2018-2022年,全国共撤销了46个广告学专业,占开设该专业院校数量的13.6%,在所有撤销专业中数量排在第9位。

不过,至今新闻学专业未见大规模撤销。

邹振东在微博上写道,“幸运的是,每一届毕业生最后的结局都不错,考公、进公司都有,大部分在公司的起薪都是20万到25万加。”

“打垮新闻传播专业的只有自己,不可能是别人。”他写道。

值得警醒的还有,当高考报志愿的复杂度越来越高,志愿咨询是否应成为一项公共服务,以满足普通考生的基本需求?

在新高考改革省份,考生报志愿的选择性变强,且存在不同的志愿组合方式,比如辽宁以1个“专业+学校”为1个志愿,考生可填报的本科志愿最多为112个;北京以1个院校专业组为1个志愿,本科普通批最多填30个志愿,每个志愿一般设置6个志愿专业。

教育部官网6月25日发布《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十问十答》,其中明确介绍了“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有哪些公共服务”。

其中称,在教育部层面,每年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举办“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参加,通过文字问答和视频直播等方式,为全国考生和家长提供志愿填报咨询指导和服务。在各地和学校层面,也都开展了相应的服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考生填报志愿存在几个难点,第一个是高校的招生简章当中没有准确表述招生诉求,第二个是高校公开的数据的质量、标准不一样。

比如,公布历年录取分数时,有的高校公开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录取最低分的排位,有的高校只公开了最低分。再比如,不同学校的同一个专业,内涵是有差异的,但却没有详细介绍。

一位政务信息公开领域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有必要将历年录取信息纳入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全面地向社会或专业机构公开相关信息和数据。

“让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来统一提供志愿支持服务很有难度,因为高校间的差异很大,可以优化的路径是让高校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权,提高高校招生的积极性,进而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储朝晖说。

选城市、学校还是专业?

如何选专业、选大学?一届又一届考生和家长为此纠结:到底是跟着内心的热爱走,还是跟着专业热度走;是不浪费每一分,还是在专业、学校、城市以及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间进行权衡,得出最优选?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很难判断绝对的对错。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政策研究员本力建议,城市或地域的选择比学校甚至专业的选择更重要。城市作为人类分工和交易的节点,随着社会网络的扩张,存在越来越集中化的趋势,也就使各个城市之间的学习、工作产生越来越大的生态差异。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则认为,对于高考成绩拔尖的考生来说,他们基本上是各顶尖高校争抢的对象,因此学校选择相对容易,只需要根据大学所处地域、特点选择即可,这类考生的爱好和兴趣也相对鲜明,容易选出自己喜欢的特色专业。

对于绝大部分考生来说,则需要综合考虑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志向和兴趣爱好、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等因素。

李志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考生需要注意在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当前,就业压力持续增大;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的模式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培养路径更加宽泛;科技日新月异带来行业的深刻变革,传统行业就业岗位减少,新的行业岗位增加。

新闻学专业的就业就鲜明体现了这一趋势。2007年8月,国内曾有媒体刊登了题为《中国高校新闻类专业泛滥》的报道,报道中一位新闻学专家称,新闻媒体将维持现有规模,数量上不会有大的增长,因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将是有限的。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视频、直播与相关MCN、营销、内容创作等已经成为非常庞大的产业,这些新职业尚无对应的大学专业。因此,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中,虽然广告学专业撤销较多,但同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量新增,2018-2022年全国共新增155个该专业,在全部新增专业中数量排名第6位。

“根据这些趋势再来思考,本科通识教育阶段学什么并不是十分最重要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人格和心理的塑造、知识维度的提升和人际圈层的增强、处事能力的提高等才是最重要的。”李志民说。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志民认为,好学校远远要比好专业重要的多,校园文化如同空气、土壤、环境,对人才培养具有潜移默化作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思想行为选择。

“只要高考分数够得上,尽量选好的学校,上好大学并不是为了面子,选对的地方,与对的人交往,才能激发你的潜力,发挥你最大的价值。”李志民说。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