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黎雨辰 北京报道
“绿色金融在银行对公领域已是非常成熟的产品,但是在银行零售端消费领域,我们也在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8月2日,在21世纪2023年度“活力·ESG”创新论坛上,平安银行战略发展部董事总经理卢乐书在发言中表示。
【资料图】
绿色金融的发展,正为ESG赋能“双碳”不断注入源头活水。而当碳作为资产形式出现时,能够对绿色消费行为进行量化、识别和激励的“碳账户”便应运而生。
近一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密集发力碳账户建设。作为绿色金融领域专家和居民碳账户理论的发起人,卢乐书始终耕耘于我国碳账户研究与实践一线。在推动银行依托资源禀赋、深化碳账户建设的同时,今年八月,其集理论与经验总结之大成的《碳账户》一书也正式出版。上架第一周,已经连续多日登上京东经管新书榜第一名。
近日,卢乐书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进一步围绕碳账户分享了业内最新的应用成果与个人思考。
在卢乐书看来,当前,碳账户已从银行APP内嵌的玩法,逐渐衍生为支持消费端碳减排的金融基础设施,兼具公益与经济效益。而长远来看,碳账户的生态化发展,将融通环保数据与价值循环,实现绿色经济帕累托改进。
平安银行战略发展部董事总经理卢乐书
21世纪:过去一年来,各家平台机构都在推出碳账户。请介绍一下个人碳账户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态势?
卢乐书:首先说碳账户兴起的背景。从国内宏观政策来看,随着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国家“1+N”政策的出台,国内各行各业都在落实国家的“双碳”战略,这也包括消费端。特别是2022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必须在消费各领域全周期全链条全体系深度融入绿色理念。
在这些宏观政策引导下,推行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趋势。虽然2020年之前也有零星的碳账户试点,但未形成大规模社会实践。以2020年和2022年为时间节点,碳账户迎来了两轮创设高潮,其中2020年-2022年期间,市场上新增了20多家碳账户平台,而2022年后,新增了超过40家碳账户平台。
第二个背景是,随着国内互联网经济和移动支付的发展,APP或小程序已成为互联网企业和各家银行“获客”和“活客”的重要平台。各家平台企业都在致力于不断丰富APP功能,希望能够推陈出新,增加一些新的花样来吸引客户,并提升客户的活跃度。这就为碳账户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的技术条件,各家碳账户主体借助于APP或小程序针对平台已有客户,来链接新的碳账户功能,创建了各具特色的新的商业模式。
此外,积分激励的模式已经在我国形成比较成熟的商业经验。无论是大型商场超市,还是航空会员,以及随处可见的银行卡、APP等,都为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推出积分奖励计划。积极奖励已成为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习惯使用的成熟营销模式。因此,为了激励用户的绿色消费习惯,各家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地方性政府习惯性地使用了积分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客户的绿色行为,碳账户模式应运而生。
从发展态势来讲,目前各家平台机构,以及地方政府都在大力的发展碳账户,彼此之间也有非常紧密的合作,比如银联合作的几家银行碳账户,使用的都是上海环交所的碳核算方法学。一些头部企业和商业银行,也在碳账户项目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资源,起到了标杆的作用,他们的产品也极具标志性。这是碳账户领域非常好的一个信号——起初是大家都有做这个产品,但各家的内容丰富度差别很大。当头部企业把优秀的样板搭建起来之后,跟随者也就有了借鉴的方向。久而久之,碳账户的业态能够形成,居民碳账户互联互通的设想能够达成。由于目前碳账户的角色,都是个平台针对自身原有客户在进行深度经营的新阵地,碳账户还并非各平台拉新客的主力,所以相互间差异性设计并不大,趋同性很高,这也帮助了碳账户这一大的产品品类在早期自然而然形成了相对规整的形态,也为后面的互联互通提供了基础。
此外非常值得期待的是,如果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顺利重启的话,民众的碳减排量就有条件通过碳账户汇集、代交易而进入碳市场,这个阶段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如果能做到这一步,碳账户的意义就从单企业的ESG行为上升到碳资产交易层面,达到另外一个层次。
21世纪:在引导C端绿色转型中,对难以直接预测和管理的居民行为进行精确收集与量化似乎颇具挑战性。银行主体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怎样的探索与突破?
卢乐书:居民的行为难以量化与管理,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国外对个人碳账户的设想在90年代就有了,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也是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
银行主体一些互联网平台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托于金融机构或平台的支付功能和大数据能力。
首先,支付功能能够捕捉到绿色消费的足迹。比如公交地铁是典型的绿色出行行为,而如何证明一个人搭了公交地铁,最精准和简单的方式,就是他是否购买了公交地铁票。这个信息银行是能够捕捉到的,就此完成了数据收集的第一步。
在银行记录支付行为后,需要大数据和模型的继续计算将这一段地铁行为量化为具体的碳减排量。这里的技术体现在个人碳减排量的方法学,而这些方法学是经过专业人员开发、专业机构背书的。比如在银联和几家商业银行合作的碳账户中,其中9种低碳行为的减排计算,均由上海能源交易所开发并授权,具体包括公交、地铁、新能源汽车充电、公共事业缴费、12306铁路出行、共享单车、网购电影票、网购汽车票、电子政务这些细项。
当然,生活中的绿色场景不仅仅包含这9项,还有一些场景是能够通过支付被记录,但是并不容易科学计算出具体的碳减排量数值的。考虑到这些可识别的低碳行为同样值得被鼓励,银行也想到了相对合理的解决办法,即通过相应识别逐笔行为,根据行为发生次数发放类似“内部粮票”的消费积分,鼓励客户参与其中。
可以确定的是,目前,一些政府机构和专业机构都在积极开发更多的消费端方法学。随着消费端碳核算领域的不断发展,居民碳行为的收集和量化问题也会随之解决。在《碳账户》一书中的碳核算章节,我也对相关技术性问题有更具体的举例和介绍。
21世纪:碳账户在上市公司ESG领域有哪些应用价值?目前的应用现状如何?
卢乐书: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企业,一方面基于自身运营碳中和的目标,可以通过建立自身碳账户,量化公司运营及员工办公过程的碳排放量核算;另一方面可以建立针对平台客户的个人碳账户,将平台客户乃至上下游生态合作伙伴的碳减排贡献进行归集,并展示为碳账户的积分值记录,通过数据记录量化呈现企业环境效益测算和ESG建设成果。
商业银行建设碳账户平台,可以将服务对象的碳账户数据记录和评级结果应用于授信服务的贷前、贷中、贷后流程,将对服务对象的ESG评价融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
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平台企业通过建立碳账户,将获客资源科学调配到绿色业务,用绿色场景聚拢和经营新的绿色客户,构建新的商业模式的同时,助力实现社会的帕累托改进,符合企业ESG治理的价值要求。因此,部分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已将碳账户建设内容通过ESG报告或环境治理报告公开披露,碳账户建设已成为上市公司对外披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你近期推出著作《碳账户》,写作的初衷是什么?写作过程中有哪些心得和收获?
卢乐书:我本人起初组织团队搭建商业银行碳账户时,并没有想过将碳账户理论化的思考,更没有想过成书。但是在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又一个来自外界的追问。比如碳账户里面装的是什么?碳不是钱,为什么可以叫做账户?再比如,为什么碳账户在中国能做成,利润来源在哪里,对公司有贡献吗?
同时,也有一些内生问题不断冲击着我,比如碳账户怎样搭建才更具备可信度、用什么样的维度来评价碳账户等等。在我们团队每完成一个功能模块的搭建,我也都要问自己,下一步需要做什么,以及这个产品的平台期将出现在哪个阶段。
回答这个问题的知识储备已经超过我的金融从业经验,外界也没有什么现成的答案能够搜索。于是我通过国内外案例调研、碳经济学研究,以及和相关行业人员对谈三条路径,逐一去寻找答案。当然,在这些疑问解决后,更“深水区”的问题仍在不断涌现,比如碳的资产属性是如何呈现的,碳信息流和价值链的真正打通在哪个阶段等等。
碳账户是一个非常新的产品,我们没有可能像了解一个成熟金融产品一样了解它的价值、它的运营规则,但在这个消费端碳减排得以被重视的时代,我们需要在边想边做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交出答卷。而在这条路上走了一年之后,我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像一颗颗珍珠,是可以被串成珍珠项链的。在团队以及业内人士的共同帮助下,《碳账户》一书得以成稿。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首先解答最多人的第一个疑问,即“什么是碳账户”,再通过实践和经济学理论,系统地梳理和解读碳账户的各个视角。也希望这本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得更多的专业人士和环保人士,能够一起推动碳账户这个工具向更完善和长远的方向发展。
如果《碳账户》一书的出版,能够让碳账户产品所倡导的理念更多走进民众的视野,加深民众对碳账户产品的认识和使用,我将因自己能够在“双碳”进程中倾绵薄之力,而对这一成果引以为豪。
21世纪:你在碳账户搭建过程中做了哪些特别的努力,有什么给予同业的建议?
卢乐书:如果搭建碳账户的企业仅想把它当成APP内的一种“玩法”,那么其搭建起来就非常简单。而如果要将其作为严谨的、确实可行的、能够真正提升企业ESG的产品,甚至是金融产品,那就需要非常科学地搭建。
对此,有两件事非常重要。
首先是调研,即横向的比较。我们要了解,一方面在国内外历史上,有关碳账户形态的产品都有哪些,它们曾经是怎样的产品,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成与不成的原因是什么,背后依托的制度是什么,另一方面,现有的同业都在做哪些事情,与碳账户的联动场景都有哪些,有什么经验可以学习。调研工作能够完整地刻画出碳账户所萌发的土壤,稍加分析就能够有很大的收获。
其次是思考,即纵向的挖掘。碳账户的核心功能是推动人们形成绿色的消费习惯,但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复杂的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理论学科。碳账户是一个提供该功能的载体,但如何将其做得更有效率,还需要研究者在各个模块上进行非常科学的设计,这里面就涉及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而300余篇相关学术论文的参考,成为了我们行动的底气。再依托于银行大数据分析功能为我们提供的测试平台,我们能够精准获知群体对于绿色消费、绿色捐赠等事项的行为逻辑,再根据这些行为逻辑发现迭代产品的功能。
打几个比方,在平台内提供怎样的激励方式,能够让客户热衷于捐助树木?为他们进行排名有用吗?对他们进行表扬管用吗?这些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能够帮助我们通过金融产品打开人们绿色行为的内生开关,并且不需要额外的经济成本,所获得的经验也不仅仅适用于某一家公司。
我期待这些经验能够被分享至行业中,使得大家可以更高效地设计碳账户产品,在金融场景下科学地推动民众践行绿色消费同时,我也号召同业,在碳账户搭建中能够利用自身的平台和数据功能,在各个细分场景下,通过行为经济学与大数据技术的交叉分析,发现更多更有效的做法。这不仅将会提升碳账户运营效率,也将更大程度地贡献ESG力量。
21世纪:如何看待碳账户的未来发展方向?
卢乐书:碳账户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从我在《碳账户》一书中提到的“G-B-C”(政府-企业-个人)这个路径来呈现。其中最重要的角色是企业。首先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搭建碳账户,并在碳账户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这就会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碳账户。政府则扮演着提升指引,完善政策的角色。随着碳账户产品的发展,以及我国政府对双碳目标重视度的不断提升,碳账户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从趋势上来看,我一直在描述讲碳账户间的互联互通。目前各个平台的碳账户还是“内部粮票”的性质,而人们的绿色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被重复计算的现实。此外,不同平台间的标准差异也使得碳账户产品“各自为战”。
而碳账户的远景一定是互联互通。这个路径有可能是在某个地方环资部门的牵头下通过地方标准拉通,也有可能是平台间实现合作,共享一套方法学和数据采集。当平台间碳账户实现互联互通后,个人碳资产的流通和交易会更加自由,其碳资产的价值和价格能够被更真实地显现,距离市场实现个人碳资产与企业碳资产的交易也就更进一步。
21世纪:对于金融业碳账户/绿色消费相关政策指引的完善,你有什么思路和建议?
卢乐书:这里讲的政策指引完善,是G-B-C路径中的政府角色了。
首先是指引。目前碳账户的搭建者多是大的互联网平台,或者一些企业面对C端的平台部门,再或是银行。这些企业自身实力都很强,有意愿做碳账户,但在面对一些关键的基础问题时经常无从参考,比如应该怎样选取纳入个人碳足迹的具体场景和方法学等。以及这些方法学的开发,最好是有银行监管机构、环境规划机构、甚至外部咨询公司提供成熟的方案。而在这些方案设计中,很多技术层面的具体事项,不仅要求严谨性,同样也是需要被权威机构核准的,这便是政策指引可以完善的方面之一。
其次是鼓励。用我熟悉的金融系统打比方,目前央行和银保监对公领域的绿色金融是有明确的要求和补贴的。比如央行会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进行排名,碳减排支持工具也能够通过商业银行作用于企业绿色项目贷款。但是在开展个人碳账户方面,目前还没看到非常明确的支持政策。可以理解的是,在当前阶段,碳账户的贡献仍不好被量化比较和评估,但是业内至少希望看到监管机构能够出具鼓励的意向,比如搭建碳账户的银行在排名考核中是否有加分项。目前,我们能够持续被监管机构调研和询问关于一些碳账户的事项,相信这些都是监管机构越发重视碳账户的信号。
最后是监督。绿色这个话题是非常吸引眼球的,因此企业“洗绿”、“漂绿”的动机也是存在的。在消费端碳减排,进行具体细致的碳审计确实难度比较大,但是通过查验“方法学是否经过官方核准机构的论证”等方式,还是很容易就能够识别的。
21世纪:2023年7月,我国碳市场迎来两周年。应该如何看待将个人碳账户纳入碳交易市场的前景?
卢乐书:碳市场迎来两周年是标志性的阶段,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已经从搭建走向成熟,下一步向活跃发展。而我认为,个人碳账户长远上必将参与碳市场的发展过程。
从广义的碳账户来讲,企业参与碳市场,是一定要在交易所开立碳账户的。碳资产所依附的交易工具,本身就已经是碳账户的概念。从狭义的碳账户概念来讲,企业碳账户一定会更早更直接地参与进碳市场。企业碳账户的建立,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计算、核准碳资产的功能,也能为企业快速进入碳市场提供有效的通道,甚至是议价能力。
而个人碳账户的纳入,在我看来是很有前景,趋势清晰、但存在一定阻碍,目前最关键的环节是依赖CCER的重启。CCER如能够顺利重启,那么相当于打通了个人碳资产和企业碳资产的交易的通道。平台企业为客户汇聚的个人碳减排量,可以打包出售至生产端,平台公司既可以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也获得了平台公司鼓励自身C端绿色减排的经济来源。这个通道的打开,意味着循环经济体系下生产端和消费端碳信息流和价值链的打通。进一步地,国家可以考虑适当减少生产端的碳排放量,促使生产端通过平台企业向大众购买碳减排量,也就更进一步地鼓励了民众的碳减排意愿。这个阶段在理论上是成立的,现实中也有一些公司正在尝试。
关键词: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
- 专访平安银行战略发展部董事总经理卢乐书:2023-08-11
- 资本策略地产(00497)8月11日斥资约14.06万2023-08-11
- “甩锅”中国只为转嫁自身责任——数字起底2023-08-11
- 巴黎圣日尔曼VS洛里昂比赛预测 巴黎圣日尔2023-08-11
- 央行:7月末广义货币余额285.4万亿元,同比2023-08-11
- 新疆建设核桃全产业链、供应链平台 促进特2023-08-11
- 中国商务部首次发布《美国履行世贸规则义务2023-08-11
- 两部门紧急预拨14.6亿元支持京津冀黑吉防汛2023-08-11
- 生态环境部将加强汛期饮用水水源环境监管2023-08-11
- 全球农业迎来重大调整!欧盟这一新规将改写2023-08-11
- 在这个充满热情的社区里,一连串暖心故事不2023-08-11
- csgo抽奖平台有吗 分享10家新人注册免费送2023-08-11
- 北京三部门:推出应急救灾专属服务 加强货2023-08-11
- 循道而行,事遂功成——奋斗者王广宇2023-08-11
- 十年前善待的“种子”,十年后在南京“绽放2023-08-11
- 陕西《2022年陕西省公路网运行白皮书》发布2023-08-11
- Faker遭受死亡威胁 LCK迅速回应宣布加强场2023-08-11
- 巴黎伤情更新:内马尔进行室内训练 金彭贝2023-08-11
- 戏份全删,也没挡住她演技封神2023-08-11
- 经纪人:若日尼奥决定留在阿森纳,他在英格2023-08-11
- 科贸融合 精准选品 第四届智能电器应用场2023-08-11
- 中国记协:向资深新闻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和2023-08-11
- 男子挂账购1700万元车厘子 高进低出变现购2023-08-11
- 西麦食品:全资子公司捐赠价值约100万元食2023-08-11
- 触景生情,于大宝重回泰达足球场感触多:无2023-08-11
- 全新里程碑!腾势N7作为比亚迪第500万辆新2023-08-11
- IEA:全球经济前景充满挑战 下调明年石油2023-08-11
- 央行:2023年前七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2023-08-11
- 7月金融数据出炉! M2同比增长10.7% 新增2023-08-11
- 央行:7月份住户贷款减少2007亿元,短期贷2023-08-11
- 热头条丨淮滨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党支部:常态化开展饺子宴活动
- 世界热头条丨驻马店市驿城区朱古洞乡: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为乡村振兴提供“水动能”
- 驻马店市生态环境局新蔡分局组织开展“悟思想”学纪守纪交流活动
- 泌阳县泌阳河“美丽河湖”建设成效显著 全球即时看
- 世界观热点:邓州市法院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
- 世界观天下!汝南县“爱心粥”志愿服务项目荣获河南省项目大赛二等奖
- 西平县柏苑街道开展2023年纪律教育宣传月“明纪律,铸忠诚”集体学习
- 世界热门:息县县委书记、县政府县长管保臣调研城区项目建设情况
- 环球热议:多地陆续发布养老金调整方案,哪些人可以多涨养老金?
- 全球动态:win10复制文件很慢没反应怎么办?win10复制文件需要管理员权限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