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箭齐发!A股三大指数高开逾5%,券商、专家火线解读
2023-08-28 09:54:0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7日发布《关于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公告》,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自2023年8月28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同一天,中国证监会也宣布了包括规范股份减持、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以及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等在内的一系列举措。

业内人士指出,上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出台,释放了重大积极的政策信号,清晰有力地向市场传递了管理层活跃资本市场的决心。


【资料图】

8月28日A股开盘,指数高开,上证指数涨5.06%,深证成指涨5.77%,创业板指涨6.96%。板块方面,证券概念股、房地产服务概念股、保险概念股领涨;没有板块下跌。中信证券、西南证券、红塔证券、国金证券等近30只券商股竞价涨停。

媒体、券商、专家解读一览

经济日报金观平文章指出,相比于印花税下调带来的“真金白银”利好,其释放的政策信号更为重要,反映出监管部门对于资本市场的重视。下调印花税,是综合考量的结果。从财政收入的角度看,目前印花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足2%,适当削减印花税并不会对财政收入造成过大冲击。同时,作为调节资本市场的重要政策工具,此次减半征收而不是一次性取消印花税,既让利于民,也为未来进一步降低证券交易成本、活跃资本市场留下了可操作空间,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稳定市场预期的务实之举。

国金证券指出,A股市场将大概率反弹。考虑到国内经济已经筑底,尤其消费拐点已现,其未来将有望引领顺周期方向,A股市场底部区域建议左侧布局消费底仓。看好白酒等食饮。风格及行业配置:成长+券商“抢反弹”。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8月2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同日证监会也接连发布多项政策“组合拳”,主要内容包括阶段性收紧IPO节奏、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降低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等。目前,美国、日本、德国等均已经取消印花税,我们认为调降印花税有助于A股参与国际竞争。历史复盘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交易印花税共经历过三次调降,外加一次将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历次下调印花税对A股的提振效应明显。近期,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一系列举措标志着资本市场改革新篇章的开启。上述政策落地后,A股市场的底部信号更加明显,建议积极把握增配时机。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为活跃资本市场,财政部、税务总局决定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证监会推出系列政策组合拳,包括1)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2)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3)证券交易所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支持适度融资需求。本次政策组合拳支持市场的力度较大,反映政策层活跃资本市场的明确态度,近期中国市场表现偏弱,资金面呈现出一定负反馈迹象,我们认为此次政策组合拳有助于明显改善投资者情绪,打破悲观预期和市场下跌的负反馈螺旋。市场所处位置已计入过多悲观预期,伴随政策层面积极化解当前主要矛盾、企业盈利底部逐渐显现,估值、情绪和投资者行为进一步呈现偏底部特征,对于后续市场表现不必悲观,A股当前位置机会大于风险。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8月27日晚间,财政部、证监会联合各交易所突发利好,从降低印花税、收紧IPO及再融资、规范大股东减持及降低融资保证金比例四个方面提振市场并改善内部资金面环境;年初至今市场增量资金面偏弱,需求侧压力顺序:再融资>大股东减持>IPO>印花税,而政策出台正对应解决需求侧压力,有助于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测算政策组合拳下相当于引入年化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

东吴证券宏观团队指出,27日,市场久盼的印花税下调终于落地。从上周五三部门9年来首次推动取消“认房又认贷”,到当前财政部15年来首次调降印花税呼应证监会“活跃资本市场”。我们看到政策协同形成合力,以兑现高层提振经济和恢复信心的要求。从当前来看,“活跃资本市场一揽子措施”+“一揽子地方化债方案”+“房地产政策的优化调整”构成了下半年政策发力的主线,随着这三大政策的同步推进,市场从“政策底—市场底—经济底”的进程也有望加速。

光大证券指出,“宏观经济继续磨底”已在预期之中,“政策底”逻辑依然坚实,叠加外部风险缓和,指数具备超跌反弹的基础。短期来看,印花税减半征收有望成为大盘反弹的“发令枪”,可以适当乐观起来。不过,印花税的影响更多在情绪面,并非市场的核心矛盾。大盘的中期拐点需要基本面信号的确认。

兴业证券指出,政策催化下券商板块估值修复有望加速。当前券商板块PB估值仅处于2012年来底部向上约17.9%的底部区间,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低估值叠加全面注册制政策催化下,板块估值修复空间充足。

中信建投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陈果表示,政策信号意义明显,监管层支持A股、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态度坚决。政策三箭齐发明显超出市场预期,市场短期信心有望获得明显提振。建议积极布局。重点关注券商、保险等非银金融板块;运营商、石油、铁路等大市值高股息板块;通信、传媒等前期超跌的产业趋势强弹性资产。

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师秦培景表示,两融日成交额占A股成交额在7%-8%左右,历史平均数基本是在9%左右,两融安全垫较高,风险总体可控,在杠杆风险总体可控的基础下,适度放宽融资保证金比例,有利于促进融资融券业务功能发挥,更好提高市场活跃度。

东吴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胡翔表示,适当放松融资保证金比例有望有效盘活存量资金。截至目前,全市场两融余额15,678亿元,以保证金比例调整线性推演,可以带来两融余额25%的增量,预计接近4000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表示,印花税过半减免预计会产生联动作用,一方面,会产生一定的“赚钱效应”,对于消费等方面起到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对市场主体而言,上市公司的净值会增加,企业融资条件、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改善。这些作用的效果发挥都将在后续的多个渠道途径释放出来,这值得期待。未来资本市场的所有改革都要围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来展开。例如,进一步推动一二级资本市场平衡,严格规范大股东减持行为,加大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比例或权重,并倡导所有上市公司,聚焦主业、创造更多利润等。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表示,本次调降证券交易印花税率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活跃资本市场的坚定态度和呵护股市的信心决心,释放了重大积极的政策信号。从税收政策效果看,调降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减轻广大投资者负担,体现减税、降费、让利、惠民的政策导向。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以及证监会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将对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他指出,上述政策的出台,是在此前已经公布一揽子政策基础上追加的,这向市场清晰地表明,政策工具箱仍然有足够的储备,进一步稳定了市场预期。他特别指出,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积极回应了市场关切。长期以来,A股市场融资功能发达,但投资功能相对欠缺,大量的减持套现饱受投资者诟病。理论上来说,企业在上市时市场已经为其提供了融资,就应当更多地考虑为投资者提供回报,应当积极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规范减持行为,有利于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印花税减半征收这一举措被视为对当前市场走势的重大利好,有助于改变市场的低迷趋势,对于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起到了催化作用。这次直接下调印花税高达50%,一年将减少上千亿元的交易费用,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是及时雨,也是很多投资者期盼已久的重大利好。预计会对短期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市场走势形成正面的推动,推动市场大幅反弹。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政策研究室主任龚芳表示,“从短期看,过往历次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对市场信心提振的效果都是立竿见影的。”

华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牛播坤称,从典型的数次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情况看,在降低后,市场在约20个交易日内的情况都是上涨的。分析历史数据可以看出,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对市场的短期提振效果明显。

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总经理李慧勇表示,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和证监会出台的涉及规范减持的一系列政策,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了市场对于中央提出的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这一号召的信心。他指出,包括降低交易成本、动态调整市场供求关系等在内,本次的政策呈现出非常典型的“组合拳”“立体化”特征,力度超出了市场预期,向投资者进行了实打实的让利,同时也向市场表明,未来有更多的政策值得期待。

证券交易印花税历经多次调整

在此之前,A股历史上印花税有过8次调整:

1991年10月10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由6‰下调到3‰,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史上第一次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半年后,上证指数从180点上涨到1429点。

1997年5月12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由3‰上调到5‰。

1998年6月12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由5‰下调到4‰,调整后首个交易日,沪指收盘小幅上涨2.65%。

2001年11月16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由4‰下调到2‰,调整之后,沪指有过一段100多点的行情。

2005年1月23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由2‰下调到1‰。调整后的1月24日,沪指收盘上涨1.73%。随后,A股展开三年的大牛市,上证指数在2007年10月达到6124点。

2007年5月30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由1‰上调到3‰,这是1997年以来10年间唯一的一次上调。

2008年4月24日,证券交易印花税从3‰调整为1‰,调整后,沪指收盘大涨9.29%。

2008年9月19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由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税率保持1‰。当天沪指创下史上第三大涨幅,收盘时上涨9.45%。

专家表示,从市场影响看,历次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下调均对资本市场形成很好的提振效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央视新闻、、经济日报、证券日报及券商研报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