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众参与科学成为促进科技界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新形态。
公众参与科学呈现出多项显著特征。一是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高效推动科学研究。就“貉口普查”项目而言,跨行业志愿者在科研团队的专业指导下参与调查,仅用2个晚上就完成了传统科研团队两个半月工作量的数据采集,有效消除了由于调查周期长而出现的生物群体迁入迁出、生存状态发生变化等带来的时空误差。二是通过搭建多方平等对话平台,形成多元协商共治,增强了公众的科学决策话语权。三是形成“政策优化—公众教育—行为改变”的良性循环,志愿者可以通过参与科学实践促进知识内化。
公众参与科学对公众端和科研端均产生积极影响。公众通过沉浸式参与科研,打破了自身对科学的认知壁垒,科学由此变得更加有趣。科研端则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形成了需求响应机制,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公众的认知盲点与兴趣点,有利于构建需求导向的科普供给体系。
21世纪以来,作为一种科普的新形态,公众参与科学已获广泛认可,并在欧美科学界发展较为成熟。相比之下,这种形式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且其应用主要集中在生态学领域,在天文学、心理认知等领域还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为此,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科普法为契机,围绕“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目标,应推动更多公众参与科学项目,并让大众了解相关信息。可以探索开发科研众包数字平台,由科研团队引导公众参与或根据公众需求策划科研选题。同时,应倡导建立政府支持、基金会或企业赞助等多方投入的保障体系。通过降低科研参与门槛、提升公众的科研参与度,最终形成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科学价值多向转化的开放式科研科普生态,彰显科普工作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
- 构筑公众参与的科普创新生态2025-04-19
- 构筑公众参与的科普创新生态2025-04-19
- “玲龙一号”全球首堆首台主泵完成吊装2025-04-19
- 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 促进自动驾驶行稳致远2025-04-19
- 机器人马拉松:人类的想象力在奔跑2025-04-19
- 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 促进自动驾驶行稳致远2025-04-19
- 本土医药企业如何创新发展?肿瘤专家:国家2025-04-19
- 中新健康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提升全民运2025-04-19
- 室内隔着玻璃晒太阳能补钙吗?2025-04-19
- 5种癌前病变,胃癌的“黄灯警告” | 全国2025-04-19
- 中新健康丨上班族“久坐伤肉” 中医专家给2025-04-19
- 国家药监局召开药品网络销售平台企业合规指2025-04-19
- 全球首个亿量级草药基因编码天然多样性成分2025-04-19
- 全球首个亿量级草药基因编码天然多样性成分2025-04-19
- 最新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工作时间超10小2025-04-19
- 血友病诊疗技术进步让“玻璃人”看到长寿希2025-04-19
- 最新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工作时间超10小2025-04-19
- 最新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工作时间超10小2025-04-19
- 优化罕见病药品准入机制 4岁患儿在沪成功2025-04-19
- 心理健康蓝皮书:短视频高强度使用与抑郁和2025-04-19
- 薯片添加剂TBHQ致癌吗?专家:安全剂量内食2025-04-19
- 血管里的斑块或可缩小甚至消失?逆转的关键2025-04-19
- 晒太阳会致癌?吃大蒜能防癌?专家解答2025-04-19
- 晒太阳会致癌?吃大蒜能防癌?专家解答2025-04-19
- 晒太阳会致癌?吃大蒜能防癌?专家解答2025-04-19
- 国产生物制剂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提供2025-04-19
- 南京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04-19
- 巴南民盟教育帮扶行动 从“输血”到“造血2025-04-19
- 香港教育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促进爱国主2025-04-19
- 浙江启动“统战理论政策进高校” 三年将实202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