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一句话,将脑机接口推到大众面前,这个足够前沿的冷门领域正在获取广泛关注。
但正如研究亲身传播的学者所质疑的那样,当人类没了身体,当我们鼻子无法嗅到花香、指尖无法触碰肌肤、四肢无法感受疼痛,即便意识能够被上传,这样的意识存续方式还能否称得上永生?上传后意识产生的所有新可能,跟原本的自己是否还有关系?
诚然,资本可以狂欢,但就像大众质问企业有没有很好地保护用户隐私一样,关于脑机接口等AI领域的科技伦理质疑,总是虽迟但到。一场科研人员、专家学者、行业从业者、普通用户都参与其中的大讨论,围绕着马斯克创建的Neuralink和其所处的AI领域展开。
马斯克再掀科技行业热潮
2017年,马斯克筹备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低调成立,从公司名字就能看出来,公司的业务重点就是神经(neura)+连接(link)。
成立后,Neuralink一直在探索可植入人脑的设备,希望通过人脑和计算机的连接,也即脑机接口,实现人的意识云端化(通过接口将脑电波的变化直接反馈到计算机,从而实现意识的“书写”)。
作为行业风口的“风向标”,马斯克和他的公司早已处于媒体和公众的“全景”凝视下,国内外网友对于马斯克时不时的“肺腑之言”和惊人之举已经见怪不怪。
所以,不论大家如何调侃,一旦这位亿万富豪有新动向、新行动,闻风而动的人总是不见少。马斯克前脚在社交媒体表示已经将自己的大脑上传云端,后脚资本市场就开始异动,脑机接口相关板块起起伏伏,虚拟人、脑科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公司也从“小透明”转向大众视野。
国内脑机接口的研究起步虽晚,但概念股企业并不算很少,很多企业或是背靠高校或是选择跟科研院所合作,合作产生的成果中,不乏登顶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刊的前沿研究。
科大讯飞跟同济大学合作推进“脑智同飞”联合研究中心,并在上海成立了科大讯飞(上海)人工智能及脑科学研究院;浙大网新则依托浙江大学,后者发布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复旦复华则是复旦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改制而成的一家科技型企业,而复旦大学设有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及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
此外还有创新医疗、新智认知等等民企,国内目前在脑科学领域的探索正在疾步追赶欧美。这次马斯克的言论一出来,多家概念股也是应声上涨。
涨归涨,在资本市场暗流涌动时,批评马斯克利用炒作宣传自家公司的话语并不少见。根据笔者检索后归纳,无论是行业人士还是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亦或是吃瓜网友,大家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
脑损伤问题。这种在大脑“打孔”的侵入式脑机接口,即便突破了以往非侵入式(比如医院常见的脑电图,将设备包覆于大脑皮层表面)的方式,是否会对大脑产生损坏?
风险控制问题。一旦实现人脑和计算的连接,大脑入侵风险如何控制。这其中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关于大脑病毒入侵可能性的质疑,也戳中了不少用户的心;
伦理问题。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一直备受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从哲学层面来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也不在少数,伦理问题包括了隐私保护、身体正当性、机器人意识等等问题;
下面三林将就这几个问题和大家一同探讨。
现实和虚拟交织,人体和机器共存
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先就目前几个大热的概念进行简单梳理,以便接下来的讨论更加清楚易懂。几个概念分别是:脑机接口、意识上传、赛博人、虚拟人、机器人。
1.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简单粗暴的理解就是通过外部连接设备,将人脑和计算机相连,以实现意识的操控。一些研发公司专注于让植物人通过意识实现网络聊天、在线购物,这就是脑机接口的应用场景之一。
目前脑机接口已经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基于脑电图的无创脑机接口就是其中一种,而上文我们提到的Neuralink则是脑机接口商业化研究的代表公司。
如果说脑机接口的目标是通过大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从而完成意识控制电脑并转化为行动这一目标,意识上传则无所谓肉体。
2.意识上传
意识上传,就是将人脑全部的意识、思想、精神等上传到云端。即便身死,但拥有自我意识的数字版自我,能够通过生活在虚拟世界实现数字化永生。
将意识上传到电脑,这并非第一次,虽说脑科学是借了马斯克的光而再一次被更多人了解,但“数字化永生”这个听起来很潮流的概念,或者说“永生”这个概念,并非今夕才有。
从古至今,从中国的皇帝到埃及的法老再到欧洲中世纪的炼金术术士,对于“长生不老”的探索和追求一直在进行,只是到如今的AI时代,人类开始将“永生”的希望寄托在机器身上。
当然,这是现实科技公司专注的领域。不过在电影里,意识上传的途径就更为天马行空了,赛博人就是承载意识的载体之一。
3.赛博人
赛博人,拥有无机物机器的身体,同样可以成为意识上传的载体。复联系列中钢铁侠的心脏就是人工心脏,《阿丽塔: 战斗天使》中金属和肉身的组合满大街可见。
这就是赛博人——本体仍是自然人,出于肉身器官受损或功能加强的目的,而在一定范围内对身体进行改造,安装人造器官。《未来战警》系列中,赛博人甚至成为正常人,大家都在追求“增强”后的“身体”,完成对肉身“缺陷”的“弥补”。
4.虚拟人和机器人
赛博人仍然属于拥有人类一部分生物体构造的“半机械人”,这一点跟纯粹的机器人有本质区别。
作为无机物机器与生物体结合而成的人类,他们是出于“需求”来对身体进行“改造”。虽然可以通过安装芯片或者机器实现跟计算机的连接,但赛博人还拥有实体,这一点又迥异于虚拟人。
在意识上传这个概念被提出来后,人们不免有疑问,上传的意识如何存续?我又将以何种方式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虚拟人就是意识上传后人类的永生方式之一,是现实世界的人在虚拟空间的映射。
虚拟人给了意识永续存活的机会,假设我们身处《头号玩家》那样的虚拟世界,我们的意识在虚拟世界有自己的分身,这也可以说是实现了“永生”。
在电影《源代码》中,主人公科特在阿富汗战争中牺牲后,身体虽然死亡,但尚未完全死亡的脑细胞被科学家保存下来,身体已经不复存在,活跃的脑细胞让他以无身体的方式“存在”。
就这样,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实逐渐和虚拟交织,人体开始和机器共存。
只是,这样的方式看似实现了“永生”,引起的质疑仍然太多太多。
人们在质疑什么?
随着科学研究不断有新发现,逐渐颠覆了100多年来学界的普遍认知:认为成熟大脑无法产生新的脑细胞,已有研究发现成年人能够产生新的神经元。
然而,随着身体机能的死亡,大脑还能产生新的神经元吗?如果不能,上传到云端的意识又会如何发展、如何存续?如果这些意识能够发展,未来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人类能否控制?一旦无法控制,这是否还是我们想要的“永生”?
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对于科技的批判从未停止,关于加诸于人类身体的科技更是持怀疑态度。
脑机接口的声讨不过只是马斯克面临的众多质疑中的一个,就在上个月,马斯克要造人形机器人的言论出来后,同样是众声喧哗。
据外媒报道,6月下旬,马斯克在卡塔尔经济论坛上表示,将特斯拉原计划8月19日举办的特斯拉AI日,推迟到了9月30日,就是为了推出特斯拉代号为“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原型(Optimus)。马斯克暗示,今年的“特斯拉AI日”将是“史诗级别”的一天,在接受外媒采访时,马斯克也表示,自己的机器人团队足够专业、让人有信心。
不过,网友们的嘲讽一如既往的犀利,诸如马斯克是不是变形金刚看多了、想将自家汽车改成汽车人的想法还不成熟等等言论在马斯克的推特下面随处可见。
然而,大众要担心的从来不是科技的发展,而是背后的隐患,毕竟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已经有了不少成果。
机器人的研究一直是AI行业不可或缺的细分领域,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马斯克团队专注的人形机器人,研究一直在推进。
安信证券就指出,特斯拉推出人形机器人,意味着机器人领域的软硬一体化将是大势所趋。国盛证券指出,人形机器人原型的将推出,代表特斯拉在人工智能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将为机器人产业链带来重大发展机遇,预计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可达100万亿级别。
机器人领域的发展牵涉着众多零部件的研发设计组装,国盛证券认为其中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超70%。在机器代人的浪潮之下,与此相关的产业链也将受益。
据悉,特斯拉计划最早于2023年开始生产“擎天柱”(Optimus),将用来填补劳动力缺口,执行危险、重复或太无聊而人们不愿意从事的工作。马斯克表示,“擎天柱的价值将超越特斯拉的电动汽车和全自动驾驶汽车业务”,未来特斯拉希望,除了拥有Model系列电动车,Optimus系列机器人能成为特斯拉的第二大核心产品线。
特斯拉之外,从事机器人的企业不在少数,尤以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为盛。每年都有机器人国际赛事,这其中既有企业参与,还有不少资本、投资机构的身影,他们的目标简单直接——选择合适的投资标的。
2000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方向逐步成熟。业内标杆企业——波士顿动力,就在2005年为美国军队研究设计了四足机器人BigDog,其在2019年展示的最新版人形机器人Atlas,已具备相当的成熟度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我国的第一台人形机器人则是国防科技大学于2000年成功研制的仿人型机器人——“先行者”,该人形机器人拥有一定语言功能,可动态步行。
阿里达摩院发布《2021十大科技趋势》预测指出,脑机接口将迎来重大进展,有望帮助人类超越生物学极限。不过,《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白皮书(2021年)》中也指出,国内脑机接口的研发仍初期阶段,技术和市场起步都晚,不过,起步晚的好处大概就是跟随国外的脚步,资本总能嗅到一些方向,在出手中做到手中有粮、心里有底、面上不慌。
既然机器人是未来方向,也是AI领域各国投入大力气在做的事情,那么,争议源于何处?
无他,正如众多科幻电影中所展示和探讨的一样,人们害怕的不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而是人形机器人哪天变得很像人,或者说哪天会变成“人”。
数字化“永生”有意义吗?
在2011年,俄罗斯亿万富翁和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就发起过一项打造“永生人”的“2045计划”(也称“阿凡达计划”),耗费巨资雇佣了至少30名科学家,探讨如何让大脑在脱离人体后仍然能够存活。
回到上面我们的疑问:人们究竟在质疑人形机器人什么,脑机接口又为何充满争议。我们似乎能从这个富翁的计划中找到苗头,那就是:假设大脑或者人们的意识需要找一个载体,机器似乎就是那个选择。
未来,也许我们会面临一个场景:作为纯粹生物体的人、拥有外部无机器官的赛博人、人工智能产物的机器人,三种“人”并存的场面。
一旦有机构将人类意识上传到机器人大脑中,仿真技术又足够成熟,届时,我们该如何区别面前站着的,究竟是拥有自主意识的机械人,还是人类大脑存续的赛博人?将意识上传到机械大脑中,这样的躯体还能否算作人类?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都指向一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身体?
在小众高分神剧《黑镜》第三季第四集“San Junipero”中,主角在虚拟的来世相遇并坠入爱河。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对于爱情来临的解释已经十分清楚:大脑分泌多巴胺。大脑的刺激可以来自很多方面,伴侣的眼神、举动、发丝的味道,都可以是心动的信号,是多巴胺分泌的源泉。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要如何在非人体的躯干上实现?没有肢体触碰的柏拉图爱恋能否给个体带来满足?
我们当然不会怀疑,给特斯拉一些时间,人形机器人的“梦想”终将成真,我们怀疑的是,一旦身体的主动权不在我们自己手上,未来人类躯体存在的价值又将走向何方。而人类丧失对自身躯体的主动权,这件事并非不可能发生。
在上面我们提到的富翁计划,其进展并未有太多曝光,但已然能看出来,很多人对人体和机器相关的研究颇感兴趣,这一研究也从未停止,且不乏为此“买单”的资本。
马斯克一直备受质疑,但却不妨碍其业务蒸蒸日上,众人质疑再多,也不影响每次马斯克言论后股市板块产生波动。无他,科技公司一直是行业宠儿,叠加大热且着眼于未来的AI产业,这个故事已经足够性感到让资本为其买单。
特斯拉也好,SpaceX也好,虽然热度被马斯克带起来不少,但在行业内的成就有目共睹,马斯克其人,大概就在于太过高调出风头,但偏偏公司成绩摆在那,让人不得不服。谁又知道Neuralink不是下一个SpaceX呢?毕竟在成功发射之前,SpaceX一度面临破产。
大概就是这种“又爱又恨”的心理,才让一些人一边吐槽马斯克一边又疯狂买入股票,机构尤其如此,讨厌归讨厌,下一个接盘侠还得找。
所以,历史浪潮避无可避,人工智能终将崛起,机器和人的共存似乎也是必然。
在未来,人类很有可能全面取消“身体”、变成无身体的“机器”,人类身体历史的终结终会到来。
科幻电影虽不是对未来的“科学”预测,但人类的担忧和社会恐惧,却能够透过电影被看到。我们最怕的也许并不是科技未来何去何从,而是科技终将发展,离开身体后的我们却再也找不到身体的认同。
到那时,我们会不会觉得,机器的触碰实在太过冰冷,反而是曾经皮肤表层的温度才足够真实和温暖。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