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传统与新技术的融合,能让许多行业加速发展进程。本篇文章介绍在技术赋能之下,传统博物馆与技术的结合,为博物馆发展带来的帮助,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在当代数字化时代,博物馆不再是静谧的陈列室,而是焕发着智慧的光芒。
智慧博物馆以其创新的展示方式、互动性的体验和高效的管理方式,成为了当今文化领域的新宠儿。它融合了先进的技术和博物馆的丰富文化资源,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参观感受和学习体验。
(资料图)
本篇文章作者将简单叙述智慧博物馆面貌,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智慧博物馆是在数字博物馆充分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博物馆业态,它依托信息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以提供更丰富、更互动、更个性化的博物馆体验为目标。
智慧博物馆与传统实体博物馆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一、关于概念
2003年11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成立,至今已经十余年。
这些年里,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一大批新的博物馆应运而生,不少博物馆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博物馆信息化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从总体上看,博物馆信息化起步较晚,与国内许多行业比相对滞后。如何抓住后发优势,制定既切实可行、又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规划,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博物馆信息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确立实施本此项目建设,对于博物馆信息化工作者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对于提升博物馆科技含量,加快推进博物馆的信息化;对于博物馆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广东省政府于2012年制定和颁布了《广东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加强博物馆建设,不断提升国有博物馆和国有文博单位的服务水平。
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指出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利用数字化资源、智能化技术、网络化传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加快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面对新一轮规划建设工作,地方性博物馆认真贯彻执行、努力提升博物馆专业化服务水准,将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工作起着积木成林推动作用。
二、业务背景
目前国内博物馆已经初步建立了办公和业务数据库管理系统。
然而,随着各业务应用服务系统的增加,博物馆工作人员、馆领导,面临着一个问题——为了获取处理工作所需的决策依据,他们不得不登录多个相关业务应用系统。
这个过程非常耗时且繁琐,对馆内的业务处理效率产生了极大影响。
同时,各系统之间缺乏高效的数据共享通道,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滞后,对相关项目的工作进度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随着需要登录的系统增多,用户出错的风险和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也增加,同时用户授权的准确性也难以确保,这将导致系统维护成本和难度的逐渐增加。
在这样的业务背景下,智慧博物馆应运而生。它借助先进的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将博物馆的各个方面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
智慧博物馆项目旨在促进文物活起来的基础,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效率、参观体验和文化传播能力,满足现代社会对博物馆的需求。
三、需求和目标 1. 智慧平台
将所有应用系统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各系统之间建立特定的逻辑关联,实现信息集成、数据集成、管理集成、界面集成、功能集成,为馆领导、业务部门提供统一信息资源访问入口。
根据用户的角色不同,提供个性化、直观、可视化的工作台面。打造“一站式办公”、“个性化需求定制”、“信息全面基础”、“业务一体化”“多业务多窗口”的协同管理与资源共享平台。
2. 智慧库房
结合藏品管理系统使用RFID标签将每个库存物品进行标记,通过RFID读写器可以实时追踪物品的位置和数量,实现库存的精确管理和跟踪。
同时可以通过在库房各个关键节点安装RFID读写器,可以自动识别物品的进出和流转情况,实现自动化的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和准确性。
3. 智慧导览
利用智能手机先进的传感器对游客进行室内定位,并且实时推送语音讲解。
让游客一部手机在手打开微信小程序就能实现自助讲解。抛弃传统租借讲解设备的烦恼。
4. 智慧预约
智慧预约系统可以让游客提前在线预约参观时间和展览,避免排队等待,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游览体验;增加游客满意度;实时监测和掌握博物馆的人流量情况;根据预约数据进行人流预测和调控;有效避免人流拥堵和过度拥挤的情况发生。
5. 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
通过全景拍摄技术,博物馆可以将展览的全貌以全景图像或全景视频的形式呈现在线上平台,使远程用户可以进行虚拟的展览体验,享受身临其境的参观感受。
尤其是那些无法亲自到达博物馆的人群,例如身体有限、地理位置偏远或者时间受限的人们,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观众群体。
6. 文物考古“一张图”大数据平台
平台整合了来自不同考古机构、研究单位和文物管理部门的多源数据,实现了文物考古信息的统一管理和集中存储,避免了数据分散和重复采集的问题。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平台将文物考古数据与空间位置关联起来,并以地图形式展示,实现了对文物遗址、发掘点和文物分布等空间信息的可视化分析。为文物考古研究提供更直观、全面的视角。
同时可以向公众开放部分数据和功能,让公众了解文物考古的进展和成果,参与到文物保护与研究中来,提高公众的文物意识和文化素养。
7. 三维文物模型
利用高精度拍照、扫描数字化技术获取文物的三维数据资料,博物馆可以为观众呈现更加逼真和生动的文物展示方式。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VR(虚拟现实)设备或者在线平台与三维模型进行互动,深度了解文物的细节和历史背景,获得更加沉浸式的参观体验。
8. 客流大数据平台
实时监测和统计博物馆的客流量,包括每天、每周、每月的客流趋势和峰值时段。
通过对客流数据的分析,博物馆可以了解不同时间段和展区的客流情况,优化人员调配和资源分配,提高运营效率。
四、技术效益 1. 弹性的系统结构技术
可伸缩性:在智慧博物馆中,参观者数量可能会在不同时间段或季节出现波动,弹性系统能够根据实时需求调整资源的分配,确保系统的性能和响应能力。 可靠性:当某个组件或节点发生故障或负载过高时,弹性系统能够自动检测并进行适应性调整,实现故障隔离和负载均衡,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可靠性。 灵活性:弹性系统结构允许组件的替换、更新和动态配置。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系统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弹性系统能够灵活适应这些变化,快速集成新的技术和功能,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和竞争力。 2. 物联网(IoT)技术 文物保护与监测:物联网技术可用于文物的保护和监测。通过在文物上植入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文物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以及文物的位移和振动情况。这些传感器将数据传输到物联网平台,使保护人员能够远程监控文物的状态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确保其安全和完整性。 展品追踪和管理: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展品的追踪和管理。通过在展品上安装RFID标签或其他传感器,可以精确地追踪展品的位置和状态。博物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物联网平台查看展品的位置信息,确保展品在展览过程中不会丢失或被盗。 观众体验提升:物联网技术可以改善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参观体验。通过智能设备和传感器,观众可以获取与展品相关的实时信息、音频导览、视频解说等。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物联网平台收集的大量数据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挖掘和处理,为博物馆的决策提供支持。通过分析观众的行为和喜好,博物馆可以调整展览策划和资源分配,提升参观者的满意度。 3.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 扩展展览空间: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扩展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使参观者能够浏览更多的展品和场景,而不受实际展览场地的限制。通过虚拟展览,博物馆可以展示珍贵文物、远程文化遗产和无法亲临的场景,提供更丰富的展览内容和选择。 文物保护与展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文物的保护和展示提供新的途径。利用文物的三维数字模型,博物馆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展示文物的细节和特征,而无需直接接触实际文物。这样有助于减少文物的频繁搬动和暴露,降低风险,同时为观众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文物展示。 互动与个性化体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虚拟内容与真实环境相结合,为参观者提供互动和个性化体验。参观者可以使用移动设备或AR眼镜,将虚拟信息叠加在真实展品上,获得实时解说、交互式内容和增强的视觉效果。 4. 大数据分析技术 访客行为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博物馆的访客数据,如访问时间、展览路径、停留时间等,可以深入了解观众的行为模式和偏好。 个性化推荐:基于大数据,博物馆可以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展览推荐。通过分析观众的兴趣、历史参观记录和其他相关数据,系统可以智能地推荐与他们喜好相符的展品和活动。 展览评估与改进: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博物馆评估展览效果和参观者反馈。通过分析访客的评价、评论和社交媒体反馈,可以获得关于展览质量、内容吸引力和观众意见的宝贵信息。 文物保护与风险管理:通过监测文物环境数据、安全数据和其他相关指标,可以实时监控文物的状态和风险,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五、结语智慧博物馆旨在通过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为博物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效益。
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系统,博物馆能够提升展览与展示效果,改善观众体验,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促进学术研究与教育推广。
不仅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更互动的参观体验,还为博物馆管理者提供了更精准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助力博物馆的运营与发展。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博物馆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虚拟展览和远程参观,扩大影响力和观众群体。
在当下的数字时代,智慧博物馆将成为传统博物馆向前迈进的关键一步。
通过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博物馆将继续发挥其文化传承、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的人们沉浸于文化艺术的魅力中。
本文由 @LikiChe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责任编辑:
关键词: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
资讯
- 环球实时: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博物馆
- 世界球精选!【毕业季,学长说】江西财经大学校友、翼虎投资董事长余定恒: 识变、应变、再求变
- 云南的这个地方为何能让外国青年连呼“太美啦”?|世界热议
- 尾兽和人柱力变成动物角色,我爱罗狡猾,七尾化身数码宝贝太搭了 天天聚看点
- 重点聚焦!iPad和iPhone如何同时登录1个微信?iPhone/iPad怎么打开对焦锁定?
- 速派与迈腾有什么本质区别? 速派和帕萨特选择方法是什么?
- 光大银行理财产品利率是多少?光大银行理财产品会亏钱吗?
- 播客平台 Stitcher 将在两个月内关闭-全球微头条
- 每日报道:日本核监管机构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设备进行使用前检查
- 恒生指数有哪些投资风险?恒生指数的市盈率是多少比较合理?_每日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