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平台喊出“降本增效”的口号,影视行业钱紧不再是什么秘密。
实则在更早之前,作为影视剧的原产地横店,早就感知到了这种萧瑟。
最直观的变化是,剧组变少,去年同时段的横店有三十多个在拍剧组,而如今只有十几个,而且不少都是只拍一两个月的小剧组。
有导演透露,这一两个月有不少戏,或因疫情,或因资金,开拍计划搁浅。
有特约演员直言,戏约变少,收入锐减,自己只能帮别人的短视频拍段子赚钱还房贷。
还有的人,在愈来愈差的行业形势面前选择转行,有的转战短视频平台靠流量变现,有的离开横店进厂当打工仔。
“降本增效”下的横店
视频平台走到这一步,一切有迹可循。
外部原因是受税收风波、疫情的影响,内因则是影视行业高速发展的这几年,出现了太多乱象和泡沫,如天价版权费、天价片酬,天价IP等,等泡沫被挤破,寒冬来临,大家才发现自己在裸泳。
去年末各大视频平台的裁员潮让影视从业者更是雪上加霜,平台资金捉襟见肘的事实显而易见,在此情况下,大量小型项目被毙,一个月只通过几个大项目成为了常态。
2022年窘境更甚,腾讯视频4月份开了以“降本增效”为主题的早春业务分享会,针对自制剧和定制剧相关的十多个工种进行了“限价”。
据“影视毒舌”公众号透露,该分享会上明确了“导演、编剧单集报价最高30万,一线演员最高片酬约为2500万,顶级大剧宣传费用约300万”。
制片人王颖虽然因为疫情没有参加这场会议,但从业内朋友那里她也听到了风声,“网传的限价应该是针对S级项目,其他项目还要逐级往下降,还没签约的项目都要重新议价,人数、天数这些都要按最必需的情况来做预算,有空间就要压缩。”
在“降本增效”成为平台目标之前,作为大部分影视作品的原产地横店,最先感知到了这种萧瑟。
据“横店片场”公布的信息可知,在去年的5月份,差不多同时有三十多个剧组在拍摄,而今年5月份,只有十几个,数量减少了近一倍!
作为横店的“老人”,特约演员张小明对这种萧瑟也深有体会。
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剧组变少,大戏不多,在拍的很多都是小剧组。“以前大戏多的时候,一拍好几个月,我们作为特约演员也能连续工作很多天,但现在很多小剧组,一两个月就拍完了,我每个月也就工作几天。”
做演员之外,张小明还开设了一家帮群演打印见组资料的摄影工作室,以前人来人往的摄影工作室,如今没什么人。而身边开民宿的朋友,因为疫情影响,游客锐减,为了维持生计,只能把民宿转做出租屋。
正在横店拍戏的导演孙文治也透露,横店剧组确实肉眼可见地变少了,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本来计划这一两个月开戏,有的受资金影响,有的受疫情影响,都搁浅了。
随着平台“降本增效”发展方向的确定,行业形势似乎只会更严峻。
剧组减少,群演纷纷自谋生路
当剧组数量减少,赖以生存的群演也窘相横生。
以最基础的群演为例,他们一天一百多元,即使干满一个月,到手也不过三千多,而且如今横店大戏减少,需要群演的剧组并不多,很难上满一个月。
群演小二哥透露,曾经戏特别多的时候,他一个月能拿四千多,如今一个月最多上二十几天戏,工资到手只有两千多。为了增加收入,他开始做中介,帮一些拍小视频的团队找演员,从演员身上抽成,偶尔也帮别人剪剪视频,一条两百多,同时他自己还运营着一个记录群演生活的短视频账号,每月收入在几百到几千之间,也算是不错的副业。
戏少了之后,不少像小二哥这样的群演都自谋生路。
以前,张小明戏约不少,每个月东奔西走拍戏,加上摄影工作室的生意,让他忙得难以分身,但自从疫情之后,摄影工作室的收入只有原先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加上横店影视城防疫政策严格,“非必要不出横店”,即使外地有戏约,张小明也不敢答应,两边收入都锐减,被每个月5000元的房贷压着,张小明也开始帮一些短视频账号拍段子。
“有的人可能觉得拍这种短视频不高雅,但我不在乎,只要能挣钱就行。”张小明坦言。
事实上,无所谓高雅或低级,在疫情的这几年,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了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而横店那些怀揣着演员梦的群演们,不少人也借助短视频的东风,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快车道。
“身边有一对副导演夫妻,转行做短视频成了大V,人家一个月赚了十几万。”张小明艳羡地说。他虽然不太会玩这些新兴的社交软件,但看着别人赚钱了,他自己也尝试开了个账号,虽然目前还没多少粉丝,但也不失为一种事业新方向。
小二哥也透露,疫情这几年,身边不少做群演的朋友都开始往短视频方向发展,“这个工作既不用学历,也不需要背景,没有文化也可以做”。
有的人举着手机蹲剧组驻扎的酒店,专拍明星,有的人像小二哥一样记录群演的生活,也有人自己当制作人,拍小视频、广告、段子,或者借由这两年的微短剧春风,搞起了微短剧创作。
同样的,有的人因为收入不稳定,离开了横店。
在那个一百多人的演员工会报戏群里,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人礼貌道别,“兄弟有缘再见”,没有人追问他们去了哪里,大家心知肚明,不外乎是某个沿海城市的工厂中,那里一个月能拿七八千,可以缓解他们紧张的经济,但压抑的工厂,又会让他们想念当群演在镜头前“游街”时,横店大街上自由的风,所以再过一段时间,那些离开的人,又可能会回到这个地方追梦。
制作者们的阵痛
相比已经各谋生路的群演们,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制作者们,还在思考如何应对接下来的“降本增效”。
首先,项目通过率可能会更低。
“即使不是预算的问题,平台也不要小项目了,很多A项目都砍了,小项目基本只能做分账剧”。王颖说道。“很多公司没有项目,可能未来两年很难撑下去。”
其次,演员会更难谈,原先演员片酬被限价到四五千万的时候,有的人还观望了好一阵子,如今又要对半砍,王颖觉得演员们肯定也会先看一下情况,不会马上答应。
“对于已经签约或已经在拍的项目,就看他们跟平台怎么谈,平台如果认可原来的价格,那他们就继续做,平台如果不认可,那所有的合同都要重新议价,答应就继续做,不答应只能换人,这是一个相互谈判的过程,耗时麻烦。”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此次平台限价针对的是自己的定制剧和自制剧,版权剧并不在这个限价范畴内,但覆巢之下无完卵,版权剧相应地也得压缩制作成本。
导演孙文治担心的是,平台真的降本了,但一定能增效吗?
“如果为了降本压缩周期,多多少少会影响到作品的质量。羊毛出在羊身上,不可能让工作人员拿一个月的钱干三个月的活,如果真的这样做,可能只会出行活。”
好的现象是,这两年各大影视公司都加入了微短剧创作行列,未来长剧难做,成本较低、创作周期更短的微短剧可能是不少从业者的新出路,新机会。
相比孙文治的疑惑和焦虑,制片人王颖似乎更坦然一些,她表示理解平台的难处,几大视频平台这十年来几乎没有盈利,加上如今疫情的影响,重压之下肯定要先回本。
“现在行业确实有一些费用是虚高的,如果这次降本增效真的能够把这些虚高的费用降下来,让大家都意识到,只有一个好作品才能存活,才能在这个行业中有一些位置,可能大家都会回归到创作本身吧,就看能不能撑下去了。”
在横店待了十几年的演员张小明也对行业未来充满希望,“每个行业都会面临从盛到衰,不可能一直处于低谷,影视行业总有一天会迎来春天。”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