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新闻 > 民生 > 正文
云南普洱景迈山“一片好叶”历经千年走向“一片繁业”
2023-09-19 10:32: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

中新网普洱9月18日电 题:云南普洱景迈山“一片好叶”历经千年走向“一片繁业”

记者 缪超

茶,是世界上人类利用历史最为悠久的品饮植物之一,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对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近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一例茶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18日,记者走进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走进面积1180公顷的古茶林,在此窥见“一片好叶”历经千年走向“一片繁业”的历程。

图为景迈山翁基古寨(无人机照片)。中新网记者刘冉阳 摄

一片好叶

大约三百万年前,第四冰川纪的到来,曾让全球气温下降,众多生物遭遇大规模灭绝。生在今天中国西南地区的茶树是幸运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阻挡了北边的寒流,南边的海洋提供了充足的水气,让茶树的祖先得以幸存。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提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药用,是茶走进人类生活的最初原因。

景迈山就位于中国西南地区,这里流传着相似的故事。

“大约公元10世纪,布朗族从云南西南部辗转缅甸迁入景迈山,以狩猎为生,是这里的野生茶树拯救了疫病中的布朗族,从此认识并铭记了这一神奇的植物,并称之为‘腊’。”景迈山茶文化发掘者、云南省级非遗项目“普洱祭茶祖习俗”传承人苏国文告诉记者,疫病之后,布朗族首领帕哎冷率领族人到大森林中找回野生茶苗、茶籽,种植在寨子内外、房前屋后,开始对野生茶树进行驯化,开创了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

图为两名景迈山傣族姑娘走出茶园。中新网记者刘冉阳 摄

这一种植方式利用森林系统创造适宜的茶树生长环境,通过生物多样性预防病虫害、促进授粉、提供天然养分,持续产出高品质有机茶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和智慧。

“后来,茶叶的功能由药用发展为食用,形成了以茶当菜吃的茶饮食文化。”苏国文介绍,布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山不带饭可以,不带“腊”(茶)不行。布朗族上山采茶,一般只带冷饭和一点盐巴、辣椒,不带菜,中午吃饭时采一把茶的鲜叶,蘸盐巴、辣椒吃便可,如今这里盛行的凉拌茶、鸡蛋茶等就是这种传统食物的延续。

这个阶段的景迈山茶叶还主要是作为食物和药物使用,大规模的作为商品进行贸易尚未开始,各村寨茶林规模并不大。

一片繁业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中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

继布朗族之后,景迈山渐渐聚居了傣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等居民,成为和谐共处的民族大观园。其中,傣族的到来,极大丰富了景迈山茶叶种植加工技术。

澜沧县博物馆副研究员熊登奎告诉记者,14世纪傣族来到景迈山,随之带来了传统制茶技艺,饼茶开始出现,这极大方便了茶叶的存储和长距离运输。

图为景迈山糯岗古寨的一名村民在自家茶室中直播卖茶。中新网记者刘冉阳 摄

自此,茶叶在景迈山不仅是药材和餐桌佳肴,也成为独特饮料,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礼尚往来的奢侈品,并逐渐在当地发展成为一种商品。茶马古道的开辟,为景迈山茶叶连接起更为广阔的外部市场。

至明清时期,景迈山古茶被指定为贡茶后,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因知名度和效益的提升而有所增加,茶叶成为景迈山人重要的经济来源。

熊登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迈山古茶林得到政府有效保护,周边的森林也逐渐恢复。近些年,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景迈山各民族共同制定相关村庄规划以及环境保持等村规民约,古茶林的规模、景观保持较好,整体进入稳步延续期。

如今,景迈山保存完好的5片古茶林面积达1180公顷,古茶树数量超过120万株,大多茶树树高2米至5米,较大的古茶树接近12米。

当地1586户6535人90%从事与茶产业相关的诸如种植、茶园维护、茶的制作、加工、储藏及贸易等各方面工作,去年年人均纯收入约2万元人民币,远远超过所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这其中90%来自茶叶。

记者探访景迈山各村寨,由茶延伸出的“茶经济”业态极为丰富,茶生态游、茶民俗游、茶文化演出等特色项目每年吸引大量中外游客。住在古朴的“干栏式”吊脚楼里的景迈山人,开设起茶叶专卖店、民宿、餐馆和咖啡厅,家家户户都有本营业执照。

一脉文根

今天的景迈山,不仅古茶林保持着生态活力,“茶经济”更是活力十足。其背后,是景迈山独特的茶祖、茶魂信仰,保护生态的村规民约,以及互敬互爱的风俗习惯,实现了人与茶、人与自然的高度精神联系,保证了景迈山茶文化延续千年,并依然充满活力。

2010年6月,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2013年4月,景迈大寨村民岩俄怕、叶长扁夫妇精选景迈山核心大平掌茶区的林下古树春茶,制作了一批茶叶,将之命名为“茶魂茶”。他们将这批茶叶存起来,等待着申遗成功的消息。

图为景迈山翁基村寨里的茶叶浮雕。中新网记者刘冉阳 摄

“景迈山有悠久的祭茶祖、茶魂的历史。”岩俄怕告诉记者,每年四月,布朗族祭祀他们的茶祖帕哎冷,傣族祭祀他们的茶祖召糯腊。此外,每家茶林中都设一棵茶魂树或茶神树,自家予以祭祀。“茶有魂,茶人有敬畏,制作的茶叶方有精气神。”

延续至今的茶文化,潜移默化地让景迈山人利用山地环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空间合理分布,经由祖祖辈辈的建设,形成了“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17日晚,岩俄怕等待十年之久的消息,从遥远的沙特阿拉伯传回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是申遗成功的核心内容。”他兴奋地说,坚守十年的“茶魂茶”,就是向延续千年的景迈山茶文化致敬。“延续千年的茶文化,才是我们景迈茶经济发展的根基。”(完)

 

关键词: 景迈山 饼茶 大平掌 森林系统 茶林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cqtime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传媒网-重新发现生活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85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