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第三批四川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名单公布,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申报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成功入选。
聚焦消化系统肝、胆、胰、肠“急危重、疑难罕”的“卡脖子”问题,中心从服务患者的初心出发,在“实验室”“手术台”“生产线”之间,发挥中心的枢纽作用。
在“实验室”“手术台”“生产线”之间,发挥中心的枢纽
而前不久,“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分中心”授牌,则让这个“年轻的临床医学研究平台”迎来重要里程碑——入列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国家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级高水平医疗服务。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分中心授牌仪式
省级“新面孔”
主动融入国家中心体系
对走过50年征程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来说,“四川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一个“新面孔”。
2023年7月,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文,公布第三批四川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名单,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李敬东团队申报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成功入选。
李敬东教授进行主题分享
这是一个省级的,专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做临床医学研究的中心。究竟要做什么?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据了解,该中心依托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中国医师协会腔镜外科医师培训基地、首批国家级普通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等优质资源,在与川北医学院肝胆胰肠疾病研究所联合构建的基础上,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以消化疾病生物标志物筛选与转化应用、消化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消化疾病精准和微创治疗新策略为特色的临床研究平台。
在拿下“省中心”之前,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川东北区域中心,就在川北医落户。
“中心”能级不断提档升级,标志着该院加入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国家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级高水平医疗服务。
融入国家中心体系后,医院主动对接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2024年11月24日,“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分中心”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授牌。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分中心”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授牌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表示,一年来,双方在“搭建平台”“完善机制”“质量管理”“技术指导”“人才交流”“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方面进行了积极交流和深化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而四川省分中心的设立,将有效助推高水平人才培养、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高效率医疗技术运用进入“快车道”,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精准、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解决“卡脖子”问题
让重大疾病领域的科技成果被“消化吸收”
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常见的肝外胆道恶性肿瘤,占胆管癌的50%-60%。从“大刀切”手术时代,到微创医疗新时期,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一直备受关注。
李敬东教授从2007年开始,就专注于该领域的研究。先后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研修活体肝移植、肝切除、腹腔NOTES技术和单孔腹腔镜技术等专业技术。
李敬东教授正在为患者实施手术
牵头做本院临床和科研的同时,李敬东教授带领团队将研究的视野放大至全川、全国。
2013年12月至2019年11月,为进一步探讨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临床疗效,团队联合全国10家医院,发起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临床疗效的多中心研究。
在圆满完成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后,搜集探索阶段各中心微创病例数据,以较大的样本数量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数据,开展前瞻性、多中心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评估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开展证实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循证学证据,让相关研究结果能客观真实地评价腹腔镜技术在肝门部肝胆管癌中的应用的临床疗效。
同时,组织执笔制定了国内首部《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操作流程专家建议》,不仅使该院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开展数量及质量均达国内领先水平,也使该领域的临床研究也齐头并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而在当前的精准医学时代,团队正根据川北医附院自身经验数据,和全国多中心的大数据分析,对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精确性操作”进行总结。
通过近20年的研究、全国各地的研究数据汇入,研究成果不断向前,患者成为最大化获益者。
而这,只是该中心聚焦重大疾病领域,加快医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一个缩影。
站在当下的全新时空坐标,李敬东教授表示,从患者治疗需求出发,聚焦影响“急危重、疑难罕”的“卡脖子”问题,加大临床医学关键技术攻关,以科研创新为驱动、以临床实践为引领,才能努力提升区域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的整体水平。
实验室、手术台、生产线之间
构建筑牢健康屏障的协同创新网
对四川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而言,关于消化系统的肝胆胰肠疾病,都是“阵地范围”。
如何在“实验室”“手术台”“生产线”之间,发挥中心的枢纽作用,构建筑牢健康屏障的协同创新网,是团队“谋”与“创”的重要思考之一。
整合肝胆外科、胸外科、胃肠外科、消化内科、中西医结合肛肠科等主干学科,病理、影像、临床检验诊断等相关学科,免疫学、材料学、生物信息学等交叉学科,加强临床随访数据库、生物样本库和科研实验平台建设,大力培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聚焦临床科研主业,完善协同创新网络……这是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向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方面不断发力。
腔镜肝门胆管癌多中心临床研究平台、“虚拟仿真”腔镜技术培训教学平台、具有高效靶向性的多功能肝癌诊疗一体化纳米材料的筛选构建及其转化应用研究平台、“共建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外科数字医学中心数字化手术室示范样板和示教中心”院士工作站重点合作项目……这是消化系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主动出击。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承办的“第七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微创手术高级研修班暨ERAS环境下围术期营养支持培训班”
这里也是国家卫健委内镜与微创医学普通外科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腹腔镜外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普通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招收进修医生、护士、技师等300余人,开展覆盖四川、湖北、云南、贵州、陕西、西藏、湘南、山西、新疆、内蒙古、天津等省区市的“高端医疗人才基层行”等活动。以南充为原点,医疗辐射面向川东北地区近3000万人。开展对甘孜州、南充市南部县、阆中市等地的对口支援,通过远程查房、远程超声等,每年远程会诊近千次……
四川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团队
谈及未来,李敬东教授充满信心。
“还是要聚焦常见病、传染病、罕见病,从防、诊、治的新技术、新方法发力,在重大疾病领域开展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李敬东教授表示,加强临床医学原始创新,强化成果转化应用,推进构建更为完善的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屏障的协同创新网,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就是消化中心要去“主动出击,消化转化”。(供稿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