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达半个月的“环保”航行,因“气候罢课”运动而名声大噪的瑞典16岁少女格蕾塔·桑伯格于28日乘船抵达美国纽约,并将出席9月23日举办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对于这场以青少年为主力的气候运动,国际舆论一直毁誉参半,而桑伯格此次纽约之行不仅被指充满“公关噱头”,其航程本身也被爆出并不“环保”。在一些舆论看来,这名年少的“环保急先锋”成名之后,其发展路线似乎已经有些“跑偏”。
旅程并非那么环保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9日报道,当地时间28日早间,桑伯格所乘坐的帆船临近纽约港。在经过自由女神像时,17艘船只组成了一支特别的“仪仗队”迎接来客,每艘船的船帆上都印有环保口号。上岸后,桑伯格受到了大约200名支持者的迎接,其中包括美国“气候罢课”运动的代表。在之后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桑伯格再次强调应对气候问题“刻不容缓”,称“气候和环境危机是一场全球性危机,也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危机”。她还公开批评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后者长期否认气候危机的存在,建议总统“尊重科学”。
为表明环保立场,桑伯格此前拒绝乘飞机赴美,而是打出“零碳排”的旗号踏上了一场帆船航海之旅。在德国船长赫尔曼的大力支持下,桑伯格本月14日启程,登上号称是“全球最快的赛艇”——玛丽齐亚2号。从表面上看,桑伯格此行确实非常“绿色”:帆船的供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能和水力,配套设施简陋且“原始”:没有烹饪和盥洗设施,她和船员只能咀嚼冻干食品、用一个水桶如厕。
然而,英美也有媒体曝光说,桑伯格此行并没有她所主张的那样“环保”。比如,她的船上出现了塑料水瓶,该类用品显然违背环保理念;更令人质疑的是,桑伯格一行并不负责赛艇的回程;为取回这艘船,两名外国船员还得专程乘坐飞机赴美,再把它开回欧洲。相比这番劳师动众的操作,桑伯格一开始就乘飞机赴美反而要“环保”得多。英国天空新闻台说,打造这样一艘顶级赛艇需要大约3吨的碳纤维,整个造船工艺也完全谈不上环保,且普通人也万万承担不起这种航海旅行。
“罢课”抗议,争议很大
《美国观察者》杂志称,这场行程就是一个高明的“公关范本”,充斥着“虚伪”。文章辛辣地暗讽桑伯格是在追逐曝光度——“对于很多气候事业活动家,做好事得被人看到,这一点很重要”。也有媒体表示理解,如英国《太阳报》称:“环保航行”一事听着虽有些荒谬,但为推动一项事业而“做一些姿态”也是有必要的。桑伯格的主张得到了联合国方面的认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表示:“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代人未竟的事业,拯救地球的重任要落在年轻一代身上。”
桑伯格的环保事业始于去年夏季,当时瑞典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森林大火。她强烈要求瑞典政府严格按照《巴黎协定》减少碳排,并连续三周到瑞典议会大厦门口抗议。她的行动很快引发广泛的效仿,一场以“罢课”为主要手段的学生抗议运动“星期五为未来”迅速成形,“桑伯格效应”扩散至西方多国。随着影响力与日俱增,她逐渐成为国际舞台的常客。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封面,摘得诸多奖项。
不过对于桑伯格所推动的气候事业,国际舆论褒贬不一。2018年年底,澳大利亚爆发大规模学生罢课抗议,总参与者高达1.5万人。在该国政界看来,学生抗议者的行为属于不务正业,当时总理莫里森表示:“学生还是应该多学习,少参与这种社会活动。”《美国观察者》杂志称,桑伯格患有精神类疾病、出现过自残行为,政治势力把她当成了一颗用于推动气候议程的“棋子”。也有媒体讥笑她根本不懂气候变化为何物,只是个“瑞典怪小孩”带了一群“无脑支持者”。
时代的产物
有舆论认为,“桑伯格现象”是时代的产物:针对全球气候问题,国际社会复杂的决策机制与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形成了巨大矛盾, 需要某种直奔主题、强劲有力的声音打破这一僵局。美国《纽约时报》称,以桑伯格的年龄和阅历,世界观恐怕都还没有成形,本不具备参与重要国际论坛的资格;然而在当前局势下,她的简单、直接反而成了某种优势,因为“人们已经厌倦了全面考量、多方均衡,他们想要的是一门心思干好一件事的决心”。
不可否认的是,“桑伯格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环保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不少国际慈善家纷纷慷慨解囊,为气候事业基金进行募捐;截至今年8月,英国描绘气候问题的儿童书籍印量和销量翻倍。今年年初,欧委会主席容克宣布一项提案,拟在2021年大幅提升该组织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预算。为凸显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不少知名媒体改变了措辞:英国《卫报》5月曾宣布今后该报文章将以“气候危机”一词代替“气候变化”,以“全球变热”代替“全球变暖”。在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古特雷斯将呼吁各国拿出具体方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