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新闻 > 商业 > 正文
深度!炼化一体化项目投料开车成功 市场看好后市发展动力
2022-05-16 09:41:49 来源:金融界 编辑:

东方盛虹旗下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首批核心主装置在连云港徐圩新区投料开车成功,这标志着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产,对促进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东方盛虹的年报,东方盛虹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约517亿元,同比增长53.48%,净利润为45.43亿元,增长492.66%。对此多家市场机构表示其业绩表现超预期。现在东方盛虹大炼化项目正式投产,同时由于“双碳目标”约束下光伏市场对EVA需求仍将维持高位,因此市场普遍看好新增产能和EVA产品两大支柱下其未来业绩的增长空间。

炼化一体化项目创多项行业之最

东方盛虹是盛虹控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经过三十年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石化-化工一体化巨头。盛虹控股集团成立于1992年,起家于印染业务,后于2003年拓展至纺丝业务,2010年进军石化板块,2011年正式投产150万吨PTA项目。2018年,盛虹集团借壳“东方市场”,将集团旗下化纤资产重组上市,并更名“东方盛虹”。2019年,集团又先后将盛虹炼化、虹港石化资产注入上市公司。2020年,东方盛虹积极实施产业链纵向整合,加速推进盛虹炼化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等多个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原油炼化-PX/乙二醇-PTA-聚酯-化纤”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发展的架构。2021年,东方盛虹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将专注于生产高附加值烯烃衍生物的斯尔邦石化注入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化工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有利于生产经营的持续稳定和一体化战略的加速实施。

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是该公司参与全球竞争、打造世界一流炼化企业的“战略之眼”。从规划之初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选型,再到生态、低碳、循环的绿色炼化一体化生产体系的建设,该项目始终聚焦国际前沿,以高标准布局建设,结合国内成品油及新材料产品市场形势,按照“多化少油、分子炼油”理念,将高附加值、紧缺型化工产品结构占比从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

据了解,项目拥有国内最大直径塔器、单体最重固定床反应器、最大规模常减压蒸馏装置、裂解炉等多项“第一”。其中,16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蜡油加氢裂化装置国内单套规模最大;对二甲苯装置为国内首次引进两段式重浆化回收工艺,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单系列对二甲苯装置;项目还拥有国内规模总量最大的3×31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并在关键技术上实现了完全自主化。此次投料开车装置主要为16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辅助开工装置为硫磺回收装置、火炬气脱硫装置、相关公辅及储运系统。

炼化一体化优势更为显著

炼化是指化工产业链的上游端石油化工,即以原油为原料,通过深加工衍生出一系列中端化工产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得到各种合成的新材料。我国炼化行业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爆发于九十年代,但是真正实现行业整体的大发展却是以2015年2月为标志,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逐步放开符合条件的民营地炼企业申请原油进口权,以此为标志,行业内“马太效应”逐步显现,多家处于“原油-PX-PTA-聚酯”产业链下游的民营企业开始向上游进军,筹划超过千万吨级别的炼化项目,例如恒力集团、盛虹集团、荣盛石化、恒逸石化等纷纷公示大炼化项目,民营大炼化时代由此开启,这些民营炼化巨头的规模、实力和整体水平由此得到极大提升,并得以与“两桶油”为代表的央企、地方国企同台竞争,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盛虹集团的大炼化项目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次投料试车成功之后,另根据2021年报业绩会上与投资者的交流信息,将计划争取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大炼化产能爬坡的全过程。国海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大炼化项目在2022年可投产,贡献部分业绩增量。大炼化项目对盛虹的意义在于,在业绩得到大幅提升的同时,炼化板块将成为聚酯化纤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的原料保障平台,“一体化优势”更为显著。

相较传统炼化企业,盛虹炼化在规模和产品结构方面优势明显,其单线规模达1600万吨,具有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常减压装置,可有效减少单位能耗,提高设备效率,展现出极强的成本竞争力;同时,炼化项目投产后,盛虹炼化产出的丙烷、醋酸乙烯、丙酮等基础原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斯尔邦生产高附加值光伏级EVA树脂、丙烯腈、MMA(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新能源材料;产品对二甲苯供给下游虹港石化,进行聚酯新材料的生产研发;副产的正丁烷可用于生产PBAT可降解塑料,助力盛虹百万吨级绿色可降解材料项目建设,循环互联的产业集群优势不断显现。

董事长兼总经理缪汉根在回答投资者问题时表示,盛虹的大炼化项目投产后,将形成从“一滴油到一根丝”全产业链布局,同时快速切入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形成“炼化+聚酯+新材料”的产业矩阵,构建国内独特的“油头、气头、煤头”三头并举的产业格局,对盛虹跨周期、抗周期的发展路径将奠定扎实的经营基础,同时先进产能所形成的规模化、低成本的大宗原料供应,势必有效降低公司产业链下游的生产成本。

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

从民营炼化进军上游石化板块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现,这既是宏观指导政策导向的结果,同时也是化工行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实际上,以终为始,向上游进军之后的必然结果是向下游新材料领域的延伸,这是民营大炼化企业在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之后,面对各生产要素成本上涨之后的必然选择。新材料产业是完全竞争市场,对于那些在下游聚酯产业链中脱颖而出的炼化巨头们来说,面对新材料丰富的市场需求,面对“双碳目标”刚性约束下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倒逼,提早向新材料行业布局并全面转型,是又一次生死攸关、布局长远的战略升级。

“如果说过去30年,依靠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盛虹成长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巨头,那么未来盛虹的壮大则必须依靠转型——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这既是在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盛虹的新使命,同时也是顺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盛虹做出的新选择。“这是缪汉根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对盛虹转型所做的诠释。

斯尔邦石化于2010年由盛虹集团投资建设。其名称——从三大国际化工新材料巨头巴斯夫、拜耳(尔)和杜邦的中文名字里各取一字——蕴含着盛虹要向新材料转型的勃勃雄心。经过十多年发展,斯尔邦石化主要以烯烃产品进行创新链、价值链延伸,已经在新型能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生物基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电子设备、环保、医药等国民经济众多领域。斯尔邦最受市场关注的原因在于其是国内最大的EVA光伏材料供应商,其自主研发的EVA光伏材料在晶点、熔指等关键指标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整体性能、质量已经可以替代进口产品,有力打破了国外垄断,极大缓解了下游市场需求。

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是一种通用高分子聚合物,其性能优异,广泛应用于光伏、发泡材料、电线电缆等领域,在光伏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下游需求快速提升,同时价格持续走高。下图演示了发泡级EVA从今年2月-4月以来的价格走势,涨幅接近30%,行业普遍预计后续高景气仍将持续。因此,市场非常关注国内EVA龙头盛虹在这方面的产能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斯尔邦EVA年产能达30万吨,约占国内总产能的20.38%;其中光伏级EVA产能超20万吨,约占全球光伏级EVA产量28%,已覆盖福斯特、海优威等光伏胶膜领域龙头企业。同时,斯尔邦拟进一步扩大EVA产能优势,规划了60万吨/年光伏级EVA和10万吨/年热溶级EVA,行业领军地位持续增强。

数据来源:生意社

此外,东方盛虹还积极布局下游深加工项目,拟建“2#乙二醇+苯酚/丙酮项目”和“POSM多元醇项目”,新增环氧乙烷、苯乙烯、聚醚多元醇等产能,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切入聚氨酯领域;同时,盛虹炼化子公司虹科新材料还拟建可降解材料项目,一期包括34万吨/年顺酐装置、20万吨/年BDO装置、及18万吨/年PBAT装置,产品附加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多家机构看好后市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布季报之后,东方盛虹走出一波“小阳春”行情,从4月末以来涨幅达到23%。由于斯尔邦26万吨/年丙烯腈和芮邦科技25万吨/年再生纤维新增产能于2021年底投产,尽管由于受到原油价格上涨影响,上游主要原料成本抬升,使得盈利空间有所下降,但是受益于新产能在行情稳定后逐步释放业绩,以及该公司主要产品EVA价格在2022年一季度末稳步回升,引发市场多家研究机构的关注,国海证券、中金公司、西部证券等都予以了“增持”“买入”的建议。以中金公司为代表,其报告认为盛虹大炼化项目投产后,其全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完善,规模化的大宗原料供应将有效降低公司产业链下游的生产成本,结合EVA产能在未来2-3年陆续投产且我们预计EVA将在未来继续保持较高的景气度,公司多项业务将产生较为可观的盈利,带来较好的成长空间。

此外,东方拟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和增持计划也为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信心。根据公告,东方盛虹将实施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资金规模不超过32.60亿元。同时,其控股股东及关联企业的部分员工也将实施增持计划,资金规模不超过14.68亿元。中金公司认为这“隐含了管理层认为公司股价被低估的可能性,也彰显了其对未来的发展抱有信心。”

“用新思路找新出路,用新技术找新赛道,用新模式找新蓝海。”这是东方盛虹在年报对2022年展望中提出的行动路线,其将在全力打造百万吨级EVA光伏新能源材料、百万吨级丙烯腈新材料、百万吨级绿色可降解材料三大项目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战略转型布局,以差异化、技术创新、高附加值、绿色环保为导向,围绕新能源材料、高性能新材料、低碳绿色产业,全面推进战略新兴产业转型,构建并形成核心原料平台+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生物技术等多元化产业链条的“1+N”新格局,走安全、环保、节能、清洁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基础原材料保障能力,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新材料攻关能力和供应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关键词: 新能源发展 新能源新材料 新能源新材料转型 新能源发展动力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