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新闻 > 经济 > 正文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下跌为什么说不是坏事
2020-07-13 13:50:10 来源:温州新闻网 编辑:

一直给人以“稳健”形象的银行理财产品近期出现了大幅波动甚至跌破本金,市场引发热议。对于许多低风险投资的群体来说有些“无法接受”。而在银行业人士看来,“这只是净值型产品的一次正常波动。”

债券基金净值连续下跌

从今年5月份开始,债券基金的收益开始下跌,甚至跌成负数,就连往年比较稳定的定期理财产品,也都出现了一定的亏损。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最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为负数。

据统计,4月末至6月初,浦发、中行、中信、平安类纯债基金理财产品均出现不同程度回撤。浦发银行的“鑫盈利365天纯债1号”近一月净值下跌0.83%;中国银行的“债市通”近一月下跌0.46%;中信银行的“乐赢稳健信用精选”近一月下跌0.18%;平安银行“成长系列”84天成长~98天成长,近一月下跌0.23%~0.59%。

同花顺数据显示,5月上证债券指数中的公司债、企业债、国债和转债的涨幅为0.46%、0.45%、-0.01%和-3.41%,债券型基金的平均涨幅为-0.7%。在4月24日的高点以来,已经有2772只债券基金的收益转负,占比达到9成,有1863只债基(A/B/C类分别计算)的跌幅超过1%,其中有5只债基的跌幅超过4%。

很多投资股票的人可能对这个跌幅没什么感觉,但很多债基可能一年都涨不到2%。而6月首周的债券基金的跌幅就差不多可以抹去一年期存款的利息,所以对很多低风险投资的群体来说,可以算是暴跌了。

为什么会下跌?

那么一直以稳健著称的理财产品为什么会出现净值的大幅波动?

招商银行温州分行财富管理部相关人士解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银行的理财给投资者都有一种保本保收益的感觉,但自从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发布以后,净值化转型成了行业大趋势,银行的合规产品已经不能够再承诺保本保收益。”

对于近期市面上很多净值型产品以及一些纯债类的基金产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净值的亏损,她表示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4月末的隔夜利率大幅上升;

二是5月以来,地方债、专项债的供给压力明显增加,导致资金面的逐步收紧;

三是6月2日受到政策的刺激和经济数据向好,债券市场的情绪降至冰点,出现恐慌式的下跌。

据悉,当前债券估值有两种方式,一是摊余成本法,二是市价法。过去,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债券大多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这种方法净值波动小,会呈现一个平稳的上涨,但未能真实反映债券市场的真实价格波动。而现在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绝大部分产品必须采用市价法来估值。市价法将直接根据底层资产价格表现计入产品净值,产品的净值完全反映了债券市场的波动。

应理性看待

如果是公募基金的净值下跌,那可能很多客户都会习以为常,但是理财产品下跌就马上变成了大新闻。这也证明大部分人对理财产品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过去的印象里,认为收益刚性、安全、稳健。

但这样的认知必须要改变了,记者查询发现,资管新规中第二条和第六条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金融机构应该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

那投资人应当如何看待近期债权类理财产品净值波动造成的浮亏?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账面的浮亏并不代表最终会呈现负收益。“从真正的投资上来讲,银行的理财产品净值出现波动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上述相关人士指出,多数债券是持有到期,最终的收益率会向利息收益靠拢,因此,短期显示收益为负,并不代表一定会出现净亏损。但是如果在浮亏时选择了赎回,就是将浮亏变成了真正的亏损。而从当下来看,市场环境对债券资产略有利空,产品难免承担短期的净值波动。但经过本轮市场的快速调整后,目前债券配置价值已经逐步显现,待市场情绪企稳,产品净值也会重回稳健。当前产品净值的下跌是债券市场调整引发的价格波动,但资产本身并没有实质风险。建议大家关注产品的长期业绩,正确看待短期净值波动。

此外,该相关人士还透露,考虑到近期市场的情况,该行计划在6月底发行一些新的净值类产品时,如市场情绪仍尚未企稳,建仓初期则会先配置到现金、拆借类等货币市场工具上,重点补充以成本法估值资产,以此增加票息收入,为后面投资债券做好对冲的准备。但如果调整已逐步到位,市场情绪有所控制并稳定,该行也会适当增加对短久期信用债配置,从而提高产品收益。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王晓鹏

来源:温州新闻网

关键词: 银行理财产品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