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新闻 > 经济 > 正文
产业实力不断壮大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22-04-15 08:53:06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粮食连年丰收,产量站稳1.3万亿斤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远超世界平均水平。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种类丰富,肉蛋菜果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米袋子”充实,“菜篮子”丰富,14亿多人的饭碗越端越牢。

“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升级,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环境约束加剧,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认为,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大食物观,保数量、保质量、保多样,从耕地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基础上,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农业基础不断夯实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如今,从城镇超市到乡村集市,粗粮细粮一应俱全、蔬菜副食目不暇接,城乡居民吃得越来越好。分析起来,“舌尖上的中国”离不开耕地、种子、农机三大基础支撑。

耕地是粮食和农业的命根子。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介绍,近年来,中央财政把农田建设作为重点支持领域,投入资金逐年增长。一些地方探索了发行政府债券、新增耕地指标交易等农田建设融资新路径。江西、四川、上海等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提高到3000元以上,江西、山东、四川等省份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工程,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较2014年提升0.35个等级。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海生说,围绕普查收集、安全保存、精准鉴定、开发利用等环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全国农业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已初步构建,农作物资源保存总量超过52万份,居世界第二位;确定了205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库),实现了对147个国家级品种的有效保护。启动农作物、畜禽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挖掘优异基因。同时,还开展了31个物种的3.2万份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和4万份种质资源表型鉴定工作。

农机是农业科技的物化载体。近年来,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不断壮大,订单服务、承包服务、跨区作业等服务方式方兴未艾,生产托管、机农合一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2%,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提高近15个百分点;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97%、90%和84%,提高4个、15个和15个百分点;油菜机收、机播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50%和39%,提高33个和24个百分点。

产业实力不断壮大

近年来,农业农村各产业形态体量日益壮大。从产业对象来看,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从区域类型来看,有都市农业区、优势农产品生产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从乡村产业来看,又分为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特色产业等。

奶业是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产业,也是畜牧业发展壮大的缩影。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吹响了奶业全面振兴的号角。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奶业快速增长,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消费信心不断提振,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再度主导国内消费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牛奶产量3683万吨,比2017年增长21.2%;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比2017年提高11.7个百分点。随着规模化进程加快,设施装备水平、生产效率上了新台阶。

乡村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为农民增收带来新机遇。农产品加工业与种养业交互融合,加快贯通产加销,实现了产业链相加。202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年营业收入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1%。乡村休闲旅游业将服务业理念导入农业,加快融合农业与旅游,实现了价值链相乘。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营收预计超过7000亿元,比2015年增加2600亿元。在此基础上,农民分享产业融合收入增加。目前,农民以农产品、土地承包权和劳动力三要素参与融合发展获得的收入占融合收入的43%,比2015年提高5.3个百分点。

城郊型农业是都市农业的典型代表,一些县域发展城郊型农业成效初显。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曲濑镇长乐村,木耳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江西吉安隆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邦文介绍,仅采摘一批就能有20万斤,收益大约70万元。基地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在基地就业,常年吸纳不少于400名农民,每人可实现年增收2万余元。该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当地依托区位优势,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原则,建设城郊型蔬菜基地,稳定生猪、水产等农产品供给。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农虽旧业,其命维新。要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必须依靠品牌强农、绿色兴农、文化润农。

品牌强农,农业进入“品牌时代”。各地把农业品牌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抓手。有关部门把2017年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2018年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为品牌强农指明了主攻方向;2019年开展品牌目录制度建设;2020年发布《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报告》,破解培育手段有限等问题;2021年印发《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系统推进品牌打造。当前,农业品牌建设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洛川苹果、赣南脐橙、盱眙龙虾等一批强势品牌脱颖而出。

绿色兴农,生态成为现代农业的鲜明底色。各地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畜禽粪污、秸秆资源化利用,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40%、41%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7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以上。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认定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主体2.8万家,产品超5.9万个。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之一,山东寿光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可对农药残留进行快速检测,25分钟就能出结果,质检员日均检测蔬菜样品1000余批次,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

文化润农,中华农业文明魅力不断彰显。各地立足乡土人情,深入挖掘历史地理、饮食文化等题材,灵活运用传统工艺、创意设计、民事体验等方式,建立产业文化博物馆、体验馆等,促进农业产业与文化遗产、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等融合,丰富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底蕴。广东建立新会陈皮文化体验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开展多种感受体验活动,为陈皮产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广西编印《广西农业品牌映记》,讲述横县茉莉花茶的故事,助力当地以茉莉花产业为抓手实现农文旅融合。

关键词: 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基础不断夯实 农业基础 农业综合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