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保守党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近日多次表示,拒绝排除让议会休会以推行“无协议脱欧”的可能性,来自多个党派的160多名英国议员则宣称“将尽一切可能进行抵抗”。近半个世纪过去,英国近代最大执政党保守党始终没能越过欧盟这道坎。
1970年,保守党党首泰德·希斯在英国大选中获胜成为首相。这让加入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第一次被正式提上英国政府议程。希斯在一战期间出生,并成长于战后的萧条环境。在牛津大学完成学业后,恰逢二战爆发,他被送到前线在皇家炮兵服役,并亲身参与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出于维持欧洲和世界和平而被创立的欧洲共同体,对早年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希斯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在两年的艰难谈判协商后,他终于在1973年1月1日将英国带入欧洲共同体。这也是希斯自认担任首相期间的最大成就。
希斯当时无从得知,欧共体以及后来的欧盟将在未来成为每个保守党首相的“滑铁卢”。他在一年后迫于国内矿工工会的压力提前举行大选遭落败,却成为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后,唯一不是因欧洲问题而失权的保守党首相。
撒切尔夫人是公认的丘吉尔之后最杰出的英国首相,曾领导保守党赢下三次大选。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撒切尔政府与欧洲共同体在经济问题上的分歧逐渐加大,保守党内诞生了追随撒切尔思想的右翼疑欧派。疑欧派与亲欧派的严重分裂和对峙,在随后几年间几乎彻底击垮保守党,也为其多次大选溃败埋下伏笔。1990年11月,副首相杰弗里·豪因为欧洲政策与撒切尔矛盾激化,随后宣布辞职,并在下议院发言公开批评撒切尔政府。这标志着撒切尔对内阁完全失去控制。两周后,她便被迫卸任首相和保守党党首。但相比她个人的离职,撒切尔疑欧思想引发的内部分裂,对保守党影响更为深远。
撒切尔的继任者、亲欧派约翰·梅杰上任后面临国内外一系列危机。不但英国国内经济停滞,他还接手了内阁对欧洲汇率体制意见不一的“烂摊子”。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欧盟的正式形成,疑欧派对梅杰政府施加的压力与反对达到高潮。疑欧派保守党议员长期在下议院批评梅杰,使得他的公众形象大幅下滑。英国民众开始认为保守党自身无法统一,无法信任其执政。
1992年9月16日,英镑汇率急剧下跌,梅杰召开紧急内阁会议,当天连续两次大幅调高利率,且在当晚宣布退出欧洲汇率机制。这一天随后被称为“黑色星期三”。事实上,“黑色星期三”并没有对英国经济产生真正深远影响——第二天的利率便被调低到之前的水平。但它是对保守党政治前途的一次重击。英国民众由此相信保守党没有任何可靠的经济对策。“黑色星期三”真正摧毁的是保守党的公众形象,并且给疑欧派反对欧洲汇率机制和欧盟提供了“弹药”。
尽管到1997年大选时,梅杰政府已完全扭转7年前的停滞危机——经济繁荣、失业率在降低、犯罪率在降低。然而这一切成绩与保守党内部在欧盟问题上的严重分裂相比都显得苍白无力。在大选中,保守党遭遇了1832年以来最大的执政党选举溃败,343名保守党议员中只有165名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此后直至2005年,保守党经历了连续三次大选落败,8年内换了4个党首。好不容易等到保守党新晋党首卡梅伦在呼吁党内议员“不要再纠结欧盟问题”的旗号下,与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上台执政。没想到党内的疑欧派重新提出欧盟问题。结果这名呼吁“不要再纠结欧盟问题”的保守党党首,最终还是栽在了欧盟问题上——仓促发动的脱欧公投获得通过,卡梅伦辞去首相职务。
希斯曾写道:“没有像我们亲身上过战场的一代,永远无法理解欧洲的和谐统一有多重要”。然而现实是,欧盟问题俨然成为保守党和整个英国的梦魇。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