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新闻 > 焦点 > 正文
新编京剧《心愿》童真童趣抒情怀-世界观速讯
2024-10-21 19:31:20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
近日,由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简称“北戏”)和北京京剧院(简称“京剧院”)共同创排的新编京剧《心愿》在国家大剧院正式登台首演。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出色精湛的演技唱腔、真挚激烈的情感碰撞,引得全场多次掌声。新编京剧《心愿》以音乐家林大林回忆自己童年经历为背景,讲述了九岁的烈士遗孤林大林加入少先队,戴上红领巾前后所发生的故事。该剧一波三折,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少先队员形象。该剧人物立体鲜活,心理矛盾冲突明显,其中有对父亲的敬仰,有对母亲的误解,有一个孩子不被别人接受的无助,也有得知真相后的心灵震撼。该剧从小事件反映大时代,以小切口构建大格局,创造性地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还原历史,引导孩子深入了解过去,深切感悟现在,深情注目未来。

初二年级的王露晗同学在观看后表示:“《心愿》的故事情节非常生动,尤其是当看到剧中人物林大林戴上红领巾前后的情绪变化,让我不由想起了小时候入队的情景。不仅如此,剧中的很多场景也很贴近生活,让我觉得林大林就是我童年的小伙伴。通过观看这部剧还让我从林大林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在困难面前要有坚定的意志和解决困难的决心。”据悉,该剧于2024年6月1日儿童节当日推出主题曲,9月3日,正式建组,在少儿戏剧场启动下地创排。10月12、13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后,还将先后登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少儿戏剧场、长安大戏院及进校园演出。

京剧演绎少年成长故事 舞台上弘扬核心价值观

红色题材作品有着永恒的魅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总能从中找到文化之根与力量之源。近年来,用京剧艺术讲好红色故事的作品不胜枚举,然而,像新编京剧《心愿》这样,用儿童视角结合京剧艺术讲好红色故事的作品屈指可数。

当问起为什么要创排这样一部剧时,北京京剧院院长,同时也是该剧出品人的秦艳介绍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5周年。戏曲是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种子、阐发红色精神的一种方式和载体,同时,戏曲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生活形态’转换。学生通过参演《心愿》,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希望借助这部剧的推出,用生动饱满的故事点燃青少年的红色激情,守正创新地丰富我国青少年思政教育形式,推动我国青少年思政教育发展。”

该剧艺术顾问、总策划张和平认为,剧中的焦点放在了红领巾上。红领巾不仅是我们儿时共同的记忆,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不仅局限于物质形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因此创排《心愿》这部京剧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同时,这部剧在角色分配、唱腔设计、剧情演绎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因此,该剧无论对京剧艺术理论的发展,还是京剧技艺的传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京剧名家张关正在观看该剧首演后对《心愿》这部剧的剧情演绎、作曲唱腔、舞台表现等方面的探索表示肯定。张关正认为,剧情演绎方面,该剧借助儿童视角将一个严肃的内容展现出来,让整部剧显得充满童真童趣,这样可以更好地与未来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产生共鸣,让该剧的主题立意更好地传达;作曲唱腔方面,该剧在京剧传统曲牌中融入了一些现代歌曲的旋律,通过守正创新的方式让整部剧充满现代感的同时不乏京剧传统的底蕴;舞台表现方面打破了传统京剧只在舞台上演出的惯例,通过沉浸互动的方式,拉近观众与舞台、与演员的距离,更好地营造了整部剧的氛围,大大增强了这部现代儿童京剧的艺术感染力与演出效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孔培培总结了新编京剧《心愿》的三大亮点:一是构思巧妙,运用了闪回、倒叙的叙述视角;二是舞台呈现新颖,给看惯了传统戏曲舞台的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灯光、舞美、服装,包括大鹅形象的运用,延展了京剧创作的空间;三是主题深刻,用戏曲表现红色革命题材,内容和形式处理巧妙,具有可视性、可听性。“《心愿》的演出行当齐全,唱念做打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既展现了传统戏曲的程式、流派,又兼具现代戏的创作观念,包括沉浸式的互动,给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观演感受。”

精雕细琢尽显时代风貌 守正创新不失京腔京韵

除了故事情节立意深刻、引人深思,由于该剧讲述的是50年代发生在北京的故事,为了让观众走进剧场就宛如踏入时光隧道,瞬间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勾起他们曾经的回忆,让一幅充满地域特色的画卷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该剧主创团队大到剧本编排、台词唱腔,小到演员表情拿捏,甚至服装设计、舞台灯光、场景设置、演员动作都有严格要求,可谓是“精雕细琢”。

比如,剧中出现了很多当年典型的服装款式:工装裤、“布拉吉”、列宁服、中山装。为了力求严谨,不出差错,该剧服装设计曹琳翻阅了大量老照片,还查阅了当时的视频资料。“为了在细节处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让角色的塑造更加饱满和突出,我们还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根据剧本设定,设计出了符合剧中每个人物的年龄、性格以及动作要求的服装,用服装赋予舞台角色以真实而鲜活的生命力。”

该剧编剧林蔚然在编写剧本时也时刻注意细节的把握。“由于该剧的演员一部分是北戏的在校生,未来受众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同时为更好衬托出这部剧的地域性,文本中穿插了一些北京童谣的使用。比如‘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看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林蔚然介绍说。

除了台词,林蔚然在人物塑造、氛围营造、情节设计等方面也进行了充分考虑。

“主人公林大林就是我们每代人曾经身边的小伙伴,我们希望他不是一个跟少年观众审美存在距离的舞台形象,因此,在创作中尽力让人物的年代感、距离感在观赏性上拉近。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不去刻板模仿已经立在舞台上的传统经典的少年形象,而是通过综合分析相应年龄段的孩子共有的性格、语言、动作特点,结合剧本设定要求进行综合考量,借助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在舞台上塑造出独特的人物形象。”林蔚然还介绍说,为了让观众更好与人物内心世界同频共振,该剧还特别设置了动物形象,其对于营造全剧浪漫主义气质的表达起到重要作用,着力彰显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除了“精雕细琢”,“守正创新”也是该剧的亮点。

提到“守正创新”,负责该剧作曲、唱腔设计的朱绍玉先生认为,守正创新的关键是要想清楚怎样守正,在哪里创新。

朱绍玉进一步表示:“虽然娃娃生目前还没有像老生、老旦那样系统的唱腔体系,但是,由于这部剧的主要角色要以孩子的视角去演绎,去推动剧情,而且剧情多是生活中的场景,所以在设计唱腔上,我们通过观察父母与孩子的说话方式、语调、口吻,并将其融入到唱腔设计中,使其听起来旧里有新,在符合角色人物性格的同时,还能恰到好处地展现出角色的情绪变化。除了唱腔,由于这部剧是以烈士遗孤林大林入队前后的故事进行创作的,因此我们把《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旋律嫁接、融合到主题曲中,既在旋律上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进行了革新,又把该剧的主题立意进行了准确地表达,让整出戏的精神气质,音乐格调崇高了起来。当然,这些大胆尝试的前提和原则是京剧特有的审美特性,即京剧特别是唱腔流派的音乐风格、表演的程式化技艺性以及语言的俚俗性等。”

正是该剧主创团队的各种“精雕细琢”“守正创新”才让这部剧备受期待。此外,该剧导演闫锐希望打造一出“新”的京剧,将“真”的味道传递给观众的愿望,也为该剧增色不少。

“一部戏不光是好看,还得有它自个儿独特的味道。”这是新编京剧《心愿》导演闫锐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闫锐认为,《心愿》这部剧他想让观众品味到京剧的“新”和“真”。所谓的“新”并不是这部剧是首次创排,而是要让观众通过观看,品味到与之前观看其他剧目不一样的东西。而所谓的“真”就是他想让观众看到的,与其他剧目不一样的东西。

在闫锐看来,用京剧艺术讲好红色故事,故事是核心,京剧是基石,京剧表演中讲究的“四功五法”还是必须要有的,因此,该有的唱腔得有,该有的手法得有。“由于新编京剧《心愿》未来受众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因此我们要考虑他们的观赏需求。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儿童的视角把这部剧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内涵、正能量,用戏曲的方式表现出来,传递给他们,我们就要避免以成人的视角强加在少年儿童头上说教,而是深入他们的内心,懂得他们的所思所想。此外,在各种细节上还要尽量体现童真童趣,牢牢抓住他们的眼睛,让他们不分心、不走神,充分满足他们的审美期待。”

同台排演搭建实践平台 用好红色剧目铸魂育人

“我在该剧中扮演顾欣怡(林大林的母亲)。顾欣怡是名人民教师,为了让人物形象可信、可近、可看、可感、可敬,我多次回到学校,再次走进课堂,观察师生上课时的状态,学习老师的语气、口吻,与学生进行对话,了解他们的心中所想,同时,我还追忆自己上学时的情景,回忆自己与父母,自己与老师之间对话的场景,这些都有助于我揣摩好人物心理,塑造好人物。”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优秀程派青衣演员郭玮坦言,与在校生演对手戏不同以往。“和我们搭戏的是学生,因此,我们除了要在身段技法上进行传帮带,更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把京剧中所蕴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优秀品格传递给他们。”

为了让《心愿》这部剧更具烟火气,剧目中的人物更加生动立体,该剧演员周恩旭也从生活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角色,通过观察真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物性格,创作新戏时多从生活中提炼,完成对剧中角色的塑造。用他的话说,“演戏,既是演戏也是演细。”

新编京剧《心愿》是由京剧院与北戏共同打造的一部力作,汇聚了京剧院的优秀青年演员与百余名北戏师生。王文端老师作为本剧的主演,饰演林大林,她的学生郭小雷也在剧中担任重要角色,饰演马三强。两人在舞台上共同演绎,展现了师生之间的默契与传承。

王文端表示,能够与当今优秀的青年演员也是当年的同班同学周恩旭、曹阳阳同台合作,这样的机会非常珍贵。她认为,这不仅是一次技艺上的切磋与提高,更是共同为舞台奉献最好表现的一次机会。对于她而言,这部剧既是表演的挑战,更是向观众传递红色精神的一种使命。

在剧中,朱绍玉先生的作曲为演员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表达空间。王文端说:“为了更好地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朱绍玉先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他的指导对我的演唱和人物表演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这种启发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郭小雷。郭小雷表示:“能与自己的主教老师同台演出是一次极为难得的机会,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表演技巧,更体会到如何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作为北戏的青年教师和新编京剧《心愿》的主演,王文端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她不仅要对角色进行深入剖析,还要帮助学生们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将爱国情怀融入到表演之中。她认为,红色题材的剧目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通过舞台艺术弘扬这种精神,是每个戏曲人的责任与担当,而用有限的舞台空间创造出无限的精神世界,则是戏曲人追求的使命。

校企合作从加法到融合 协同共育服务国家建设

新编京剧《心愿》只是北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一个作品。近年来,北戏充分利用首都的文化资源优势,开门办学,与社会、行业、剧院团开展广泛合作,推出了京剧《齐天大圣》、评剧《秦香莲》等广受好评的优秀作品。

北戏副院长吴蕾认为,此次与京剧院合作创排新编京剧《心愿》,学校一方面可以借助院团在舞台演出方面的优势,取长补短、提质培优,在检验规范教学的同时可以促进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进一步提升,确保校外实践落到实处。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邀请京剧院演员到校,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用自己的演出经历激励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创新剧目为主要合作内容的项目中,除了排演,老师的工作还会深度参与到制作、创作、舞美设计、服装和造型设计等工作中,这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让老师可以从一线院团、企业行业发展的角度审视、反思、调整、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用参与项目的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水平,以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在北戏党委书记黄珊珊看来,《心愿》不仅是一部舞台作品,更是一个育人的平台。大中专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期,因此,通过此次排演,学生们还能被该剧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所感染,更是可以通过扮演剧中人物体会到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这比课堂上的简单说教要更为生动、深刻。

“随着学校与京剧院等专业院团合作的深入,学校今后将根据行业的需求、变化,适时做出相应调整,让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从简单‘相加’走向深度‘相融’。”当谈到学校在实践育人方面今后的发展规划时,吴蕾继续表示,未来,学校在扎实做好舞台实践的同时,还会将多元的社会实践融入到育人中,让学生从学校小舞台走向社会大舞台,拓宽学生的成长空间。实践育人的根本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我们在今后的实践育人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戏曲知识和表演技法,还要把戏曲中所蕴含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勤思善学、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传递给学生。此外,实践育人的快速发展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作为学校的老师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变化,要用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站在未来设计今天的课堂,以便让学生适应飞速变化的时代,更好地连接过去、当下和未来。此外,学校还将继续发挥学校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功能,与更多专业院团展开合作,通过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发展发出“北戏声音”、贡献“北戏力量”。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cqtime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传媒网-重新发现生活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85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