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洋研究员团队,利用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与地形相机数据,在着陆区发现了岩化的板状硬壳层。
通过分析光谱数据发现,这些类似沉积岩的板状硬壳层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这标志着,祝融号实现了国际上首次利用巡视器上的短波红外光谱仪在火星原位探测到含水矿物。
据了解,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于2021年5月15日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北纬25.066°、东经109.925°)区域,首次在火星上留下了中国印记。截至目前,祝融号火星车已经在火星北部低地的乌托邦平原区域行驶1年,累计行驶近2千米,获得了大量科学探测数据。
在新研究中,刘洋及其合作者通过对祝融号火星表面成分探测器(MarSCoDe)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与地形相机(NaTeCam)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一种形貌上类似沉积岩的岩石类型—板状的亮色岩石,其通常部分被灰尘和土壤覆盖,显示出剥落的表面,表明受到热应力和风成作用的物理风化。
研究人员利用短波红外光谱在亮色板状岩石中探测到之前轨道数据在该区域没有识别到的含水矿物,这些光谱具有~1.9μm和~2.2μm吸收特征,推测其为含水硅或含水硫酸盐。
研究团队认为,上述亮色岩石与海盗一号火星着陆器原位观察到的破碎岩石在形貌上相似,是一层本地发育的硬壳(duricrust)。但海盗结形成。祝融号着陆点的硬壳可能更耐侵蚀,并在周围松散的土壤中形成厚层(图3),这需要大量的液态水,仅靠大气中的水蒸气无法形成。
该发现表明,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的水活动可能比以往认知的更活跃。祝融号着陆区(以及火星北部平原的广泛区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可供未来载人火星探测的原位资源利用。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