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新闻 > 资讯 > 正文
欧洲能源价格暴涨 荷兰TTF基准天然气期货价格突破170欧元/兆瓦时
2022-07-11 11:23:47 来源:前瞻网 编辑:

欧洲干涉俄乌冲突,如今终于自食苦果。以欧洲对俄罗斯能源依赖之深,对抗带来的能源动荡,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果不其然,冲突当中,欧洲能源价格暴涨。其中最依赖俄罗斯供应的天然气受影响极大,被视为“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的荷兰TTF基准天然气期货价格在2月24日一度跳涨50%到132.71欧元/兆瓦时,是1年前的7倍多。

为此,欧盟不得不紧急向美国签下订单,在年底之前,远隔重洋高价进口15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6月,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首次超过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

然而这并没能中止欧洲天然气的涨势。7月7日,荷兰TTF基准天然气期货价格突破170欧元/兆瓦时,较当时又上涨了3成左右。

接下来,欧洲面临更严峻的能源形势。

需求端,今年夏天的北半球再次出现了极端高温,6月多地出现了连日40℃以上高温,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皆录下破纪录温度,空调的使用必然会提高能源需求。

随后的秋冬季节,真正的天然气消耗大头——供暖,将会对欧洲能源供应构成挑战。

但在供给端,俄罗斯不久前,以德国西门子公司未提供及时维修为由,关闭了“北溪一号”天然气管道其中1台压缩机组,导致其输气量暴跌60%。

屋漏偏逢连夜雨,作为“救星”的美国,对外出口天然气的重要港口——德州自由港又在6月初发生爆炸,至少3个月才能恢复部分作业,年底才能全面恢复运营。

面对严峻的能源形势,欧洲国家终于做出了他们曾经最唾弃的决定——重启煤电。

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双碳”是近年国际事务中的核心议题之一,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无论国际会议还是国内选举活动,碳排放都会成为各方关注或争议的焦点。

在国家或者更高层面,欧美发达国家正积极推动全球减排进程,其中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达标时间和措施具体化。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欧盟超额完成了2020年碳减排目标,并在2021年推出了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40%、2035年燃油车退市、2026年设立碳边境税等。

说实话,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碳中和,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

不管是美国、欧盟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展得比较早,碳排放已经过了高峰期。而发展中国家要想通过高速工业化缩小跟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必然会导致大量碳排放。

从2019年世界主要国家单位GDP产生的碳排放量的数据来看,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单位GDP碳排放量普遍在0.1-0.3千克/美元左右。

我国2019年的单位GDP碳排放量为0.712千克/美元,相比于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等国较好,但仍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单位GDP碳排放量。

不考虑历史因素,不加区分地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施同等限制,显然有利于扼制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势头,方便发达国家在全球产业链的高利润环节安坐。

然而,在“碳排放——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的逻辑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的情况下,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确实使得减排问题可以站上国际事务的道德制高点。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曾经对各种形式的能源碳排放进行了综合汇算,得出的结论是,在考虑每个使用流程每个步骤,最终产出1kWh电能的情况下,煤或褐煤的排放系数高达天然气的2倍,也是燃料油的1.7倍。

但由于煤炭具有储量大、开采运输便利、使用难度低等优点,使用成本低,并且在基础化工领域有着广泛用处,往往被发展中国家大量使用。

这也成了发达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最常用来对后发者指手画脚的话题之一。

当然,要指点别人,自己首先得做好。在此之前,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已规划了“退煤”路线,例如比利时、奥地利已经关闭燃煤电厂,瑞典、法国、斯洛伐克、葡萄牙、英国等也将在接下来几年内全面关停。

当然,以上这些国家关不关停,大多只起到造势的作用。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和工业核心,区域内煤炭消耗最大户——德国的态度至关重要。

近几年,德国国内对于环保问题的看法越趋激进,连向来被视为清洁能源的核能,都已经被坚定放弃,更不用说煤炭了。

2018年,德国鲁尔老工业区的最后一座煤矿关闭,次年起,德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激进的退煤政策:

2020年8月14日之后,不得新建燃煤电厂;

2022年,硬煤和褐煤的发电量必须分别降至15吉瓦;

2030年,进一步减少到9吉瓦;

2038年必须完全停止燃煤电厂的使用。

目前,煤炭是德国最丰富的本土能源,燃煤发电量占德国发电量比重仍然接近30%,2038年完全退煤的决定,既涉及到从煤矿到电厂整个产业就业人员的生计问题,对于德国能源供应系统的稳定性来说也是个极大的挑战。

前者好解决,花钱就可以。

德国政府向煤炭淘汰地区提供了高达400亿欧元的财政支持,其中的260亿欧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建立新的研究设施,其余140亿欧元将分别用于褐煤矿区或受影响的联邦州的转型和发展,还单独设立了一个50亿欧元的专项基金,用于帮助煤炭行业老年雇员提前退休。

但是后者的日益实现,却只能证明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当前的退煤计划,就是个笑话。

2018年的联合国大会上,还是美国总统的特朗普曾对欧洲能源政策发表看法:“各种能源都应该考虑,而不是只考虑一部份能源……德国不尽快更换能源供给方式,将会完全依赖于俄罗斯能源。”

德国代表团哄笑作一团,回应曰“德国只有一小部分能源从俄罗斯进口”。

现在他们笑不出来了。

在“断气”的威胁下,5月,德国联邦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将发布一项紧急法令,允许联邦政府在天然气短缺的情况下恢复燃煤和燃油发电。

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在6月20日发表声明称:“为降低天然气消耗量,必须减少使用天然气发电,转而更多利用燃煤电厂。”

其他欧洲国家紧随其后。

奥地利总理卡尔·内哈默宣布将重启并改造本国在梅拉赫区的发电厂“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再次用煤炭发电”;

荷兰气候和能源部长罗布·杰滕宣布,内阁即将修改法律,解除对本国燃煤厂最高35%容量运行的限制,允许这些工厂满负荷运转至2024年;

希腊政府将本国燃煤电厂退役的计划推迟到2028年,并且加大了今年和明年的计划煤矿开采量;

法国能源转型部发布声明,表示目前“正在考虑”今年冬天在法国东部的圣阿沃尔德重新开放今年3月关闭的燃煤发电站。

显然,在现实的生活质量下降面前,碳中和什么的都要往后放放。

这在其他国家看来,多半有些自己打自己脸。为了社会稳定、保障国民生活水平,牺牲节能减排,之前别人这么做,没少挨上面这些发达国家的道德大棒敲打,轮到自己反而不讲究了?

对于中国来说,这倒是给一个产业带来了历史性机会。

风景这边独好

用煤炭替代俄罗斯天然气,欧洲国家想法很好,但前景并不明朗,因为欧洲国家煤炭的最大来源国,也是俄罗斯。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0年,欧洲从俄罗斯进口了5700万吨动力煤,占进口总量的70%,其中,德国和波兰尤其依赖俄罗斯。

理论上说,煤炭长距离运输的成本远低于天然气,欧洲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增加煤炭采购清单上的对象。

但是在现实中,来自不同国家的煤炭在能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灰分和其他杂质方面差异很大,欧洲现有的煤炭工业基本上都是针对俄罗斯优质煤炭建设的,想要改用其他地方的低质煤炭,将增加所有发电机的燃料成本。

而就算欧洲国家愿意花更多的钱用其他煤炭,谁还能卖,也是个大问题。

除了俄罗斯外,欧洲传统的煤炭来源国还包括澳大利亚、南非、哥伦比亚等,这些国家各自因为本国缺电、铁路破坏等原因,出口量都已接近峰值,短期内很难有大的提高。

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国印尼可能是欧洲的新选择,德国已经率先抛出了1.5亿吨的大单,但是印尼的煤炭等级低,灰质高,过去就不为欧洲电厂所喜。现在硬着头皮用,就会像前面说的那样提高成本。

另外还要考虑,久经碳中和舆论“洗脑”的欧洲民众,能容忍煤炭使用多久?

无论怎么看,煤炭都只能作为权宜之计。

欧洲对此也有所认知。2022年3月,受俄乌冲突和能源安全危机影响,欧洲议会批准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提升至45%。

同时,欧盟决心加速能源独立,提出了“REPowerEU计划”,目标是通过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在2030年之前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其中,光伏发电的发展目标大幅提前。

REPowerEU要求,2025年欧盟累计光伏装机规模要超过320GW,和2021年底累计装机167GW的规模相比,增长翻倍。这也意味着2022-2025年年均新增光伏装机要超过40GW,2026-2030年年均装机约为56GW。

2021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约为183GW,欧盟的新政策意味着,这个市场的增速未来将增加20%以上。

毫无疑问,这部分市场红利,中国能吃掉一大部分。

得益于国家长期坚持的产业扶持政策和庞大的内部市场,中国光伏产业已经站上了世界顶端。

截至2020年底,中国光伏累计装机量已经以253833.80MW,不仅位居全球第1,而且是第2名美国的3倍之多。

在庞大的市场规模支撑下,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光伏组件第一大制造国,光伏产业链价值量约占世界的80%,高质量的产品正在反攻欧美市场。

2021年,全国光伏组件出口额为246.1亿美元,同比增长44.8%,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欧洲。当年,欧洲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规模大幅提升至108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38%。

今年的行情更加火热。在俄乌冲突的推动下,仅仅是1-5月,欧洲从国内进口的光伏组件规模已经飙涨了144%。

其中进口中国光伏组件超过1吉瓦的欧洲国家已有七个:荷兰、西班牙、德国、波兰、希腊、葡萄牙、法国。

据预测,今年欧洲市场对中国的光伏组件需求有望达到65吉瓦,超越2021年创下的40.9吉瓦纪录。

随着冲突延续,欧洲能源形势紧张,这一趋势必然还会加强。

关键词: 欧洲碳中和 能源形势 欧洲能源形势 欧洲能源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cqtime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传媒网-重新发现生活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8553 591@qq.com